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而产生教学效果。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切不可被传授知识的表面形式所束缚,而忽略了情感投入。
文章本是有情物。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把文学积累、文学鉴赏、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有人说:文学即“情学”,这话算是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某些特征。在写作中,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状物、塑人,作者都要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要把以情动人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事物的手段,表达自己审美体验的形式。
文学作品中,多少个栩栩如生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令人可歌可泣;多少幅雄壮阔大、美不胜收的自然画卷,令人心驰神往。甚至在一些实用性文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着作者的情感。我们读的不再是一篇篇作品,一个个作者,而是作者的心灵袒露,是人类的精神追求,是时代的历史发展。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量在净化我们的心灵,积淀着我们的文化内涵,催发着我们崭新的追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巨大的美学资源,是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情感世界的发祥地,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灌输的现状,要加强文化经典中众多的美学因素的发掘,加强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以情感作为传媒,让美走进学生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崭新的理念和实践,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应是有情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本身就在强调着情感教育。情感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学需要情感,语文课需要情感,语文教师更需要有情感,语文教师是情感教育中的设计师、主导演。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就语文课而言,我们要从几个具体的环节上予以重视,并做好工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每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要新,要奇,要不拘一格,要个性鲜明。合适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思维,会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就会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课文朗读是学习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文朗读要读出情感信息来。“三分炼、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奇妙的语言工具,让绘声绘色的朗读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征服我们的听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时要读出异同,读出个性。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沉缓;或激越或温和;或愉悦或悲伤。它绝不是照本宣科,应该是诉诸听觉的对作品的一次再创作。恰如其分的声音、浓郁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画面,让人能够感受得到,触摸得到。在如痴如醉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这就要求朗读的人首先自己要有感动,要情绪饱满,喜怒哀乐要逼真。但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严羽曾说过“读骚之久,方识真味”。朗读人必须提前研究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真情实感。在作品中遨游、畅想,使作品中的意象和形象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动起来。只有在分析、理解、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你才会激情喷涌,一气呵成,感动听众。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去探究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去鉴赏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要进入情感意境中
以上两个环节已经为学习和鉴赏作品作好了铺垫和蓄势,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教师要顺势把学生引入课文深层的学习中,应该说,语文教学从来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因为它是一门美丽的艺术。更何况对同一种美的现象,由于人们视角、心灵感受、心活状况等诸多的不同,就会有诸多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但情感教学是学习文学作品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创设情境的工作,实质上已进入了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更好的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深处,尽快的对作品的意境和写作特点进行正确的理解,获得感悟,和作品内容、作者一同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社会的丰富多彩。设计教学途径,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善于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美的事物具有情感同化的巨大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以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审美的内涵和品位,让学生学着去做一个有着健康美好的情感,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人。以情感的美好,培养更好的情感、更加美好的人;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344300江西省乐安县职业中学)
文章本是有情物。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把文学积累、文学鉴赏、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有人说:文学即“情学”,这话算是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某些特征。在写作中,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状物、塑人,作者都要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要把以情动人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事物的手段,表达自己审美体验的形式。
文学作品中,多少个栩栩如生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令人可歌可泣;多少幅雄壮阔大、美不胜收的自然画卷,令人心驰神往。甚至在一些实用性文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着作者的情感。我们读的不再是一篇篇作品,一个个作者,而是作者的心灵袒露,是人类的精神追求,是时代的历史发展。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量在净化我们的心灵,积淀着我们的文化内涵,催发着我们崭新的追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巨大的美学资源,是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情感世界的发祥地,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灌输的现状,要加强文化经典中众多的美学因素的发掘,加强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以情感作为传媒,让美走进学生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崭新的理念和实践,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应是有情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本身就在强调着情感教育。情感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学需要情感,语文课需要情感,语文教师更需要有情感,语文教师是情感教育中的设计师、主导演。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就语文课而言,我们要从几个具体的环节上予以重视,并做好工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每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要新,要奇,要不拘一格,要个性鲜明。合适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思维,会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就会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课文朗读是学习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文朗读要读出情感信息来。“三分炼、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奇妙的语言工具,让绘声绘色的朗读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征服我们的听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时要读出异同,读出个性。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沉缓;或激越或温和;或愉悦或悲伤。它绝不是照本宣科,应该是诉诸听觉的对作品的一次再创作。恰如其分的声音、浓郁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画面,让人能够感受得到,触摸得到。在如痴如醉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这就要求朗读的人首先自己要有感动,要情绪饱满,喜怒哀乐要逼真。但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严羽曾说过“读骚之久,方识真味”。朗读人必须提前研究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真情实感。在作品中遨游、畅想,使作品中的意象和形象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动起来。只有在分析、理解、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你才会激情喷涌,一气呵成,感动听众。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去探究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去鉴赏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要进入情感意境中
以上两个环节已经为学习和鉴赏作品作好了铺垫和蓄势,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教师要顺势把学生引入课文深层的学习中,应该说,语文教学从来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因为它是一门美丽的艺术。更何况对同一种美的现象,由于人们视角、心灵感受、心活状况等诸多的不同,就会有诸多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但情感教学是学习文学作品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创设情境的工作,实质上已进入了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更好的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深处,尽快的对作品的意境和写作特点进行正确的理解,获得感悟,和作品内容、作者一同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社会的丰富多彩。设计教学途径,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善于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美的事物具有情感同化的巨大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以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审美的内涵和品位,让学生学着去做一个有着健康美好的情感,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人。以情感的美好,培养更好的情感、更加美好的人;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344300江西省乐安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