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民居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因中国的疆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制,建筑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工匠们的经验积累以及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民居不仅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深深的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无论从其形制、技术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能源与环境是当今建筑界的主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对于当今建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建土楼为例,从生态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适宜技术的运用。
关键字:生态适宜技术福建土楼
一、適宜技术概念阐述
适宜技术又称为中间技术,在建筑领域适宜技术是针对于高技派与低技派而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态建筑”更深层理解,许多从前热衷于使用高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高技建筑师开始转向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寻新技术与传统观念的有机融合。
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说过“我们对科技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他并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
适宜技术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地域上、技术水平上的适宜,强调的是建筑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经济、气候、文化有机统一。
适宜技术体现了一种生态精神,其大量运用的手法有:自然通风、采光、 就地取材,这些对可持续资源的最大化运用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适宜技术在中国福建土楼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
二、土楼概况
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的西部和南部,此地地貌多山地,主要居住的人群为客家人。土楼是内向型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因其抵御外敌的需要,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于是形成了这种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聚族而居的建筑模式。
三、土楼的生态意义
土楼集合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挖掘,土楼的生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村落选址及规划布局适应本土气候的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土楼的建造无论在最初的选址定位还是建筑布局形制的设计无不体现了适应当地气候,同时形成宜人的小气候的特征。土楼多分布在中国闽粤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土楼选址如同所有中国古村落一般,要经过风水先生的“相地尝土”,古时的风水先生实质上承担了今天的规划师的职责。
土楼选址多为背山面水,地势高爽的场地。形成前有旷野、背有依托的动静结合的布局。背山可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水可迎接夏季凉爽的东南风。近水源是出于当时以农耕为主需要水源用作灌溉之用,门前有塘亦可防火。地势高爽利于通风,对防止建筑木构架腐烂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背有青山为依托,山上植木造林,即可防止水土流失,稳固山体,又可与山下水塘之间形成水体循环,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而果树所结的果实还可转为经济收入。植物在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
2、建筑平面布局利于形成宜人微气候;
在建筑形制上,土楼呈内向型,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每个土楼单体均有一个天井院落承接阳光雨露,圆形的平面没有建筑阴角房间,每个居室单元内均能接收丰沛的自然光。
居室与穿堂过厅联接,形成一个循环气流体系,保证了居室的清新,空气的流通。有纳气通风的回环流层
3、精巧科学的四防结构——防风、防水、防震、防火;
以圆形土楼为例
防风——无角的外轮廓减少风荷载对建筑的伤害,使得土楼即使遇到在恶劣的大风天气也能屹立不倒。
防水——以大块卵石筑造基础,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给排水系统——庭院或坪前设有水井,设有精密的排水管道,每隔7至8米设有排水缸,排水缸大小的设计使得淤泥便于定期清理。当地居民会在土楼里放养乌龟,喜阴的乌龟会在排水管道中爬行,淤泥随之被带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巧妙的排水系统使得管道内不会被堵塞,至今仍令人称奇。
防震——土楼墙体用当地按一定配比的黄土、沙土经过发酵夯筑而成,土料不会太粘稠因此建好后不容易开裂,也不会因太松弛而导致夯不实。土墙内掺有竹片木条做水平拉结筋骨,土墙建好后厚达一米,墙体上薄下厚,略微内倾,具有极佳向心预应力,而圆形的土楼荷载更为均匀,因此土楼经过大大小小的地震仍然可以保存完好。
据记载,抗震性能最好的要数福建土木结构的环极楼,曾遭遇大地震导致墙体开裂,而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天然的材料合理的使用,加之简单力学的运用,使得土楼优良的抗震性能为世界瞩目,较之现代世界先进的建筑抗震系统而言,土楼运用更经济的成本更低的技术能更广泛的为大众所运用。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防火——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当有火情发生,水、沙等隔火材料迅速阻挡火势的进入途径和火的蔓延,而坪前均设鱼塘作为防火灾之用,平时作为养鱼和调节小气候。土楼防火装置的设计有个因素是为防止盗匪的火攻,与今天的建筑防火喷淋装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生态型建筑材料;
土楼多为土木结构,建造的材料取自当地,河卵石作为筑基,黄土,沙土筑墙;杉木,作为构架。
建筑若拆除,所有材料均可循环使用,土或用于农作物肥料,无建筑垃圾,由于建筑选址于地势高爽之地,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木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可算是乡土建筑中可持续材料运用的典范。
土墙蓄热系数良好,热稳定性良好,较之现代建筑完全隔绝自然的混凝土墙体显得更可具有自动调节的效果,冬暖夏凉,可称为“可呼吸的表皮”。其没有运用任何现代调节气温的装置,但仍可创造热舒适度很好的室内环境。
5、适宜技术运用于施工
施工包括砌筑地基、夯筑墙体、装修等等。
施工运用适宜技术,工业简单,无需特殊机械设备。却能因地制宜,创造巧妙的结构,例如,在砌筑基础之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即挖基沟地基,基沟的尺寸根据土质以及楼的高度和荷载而定,如遇烂泥田或河边沙滩,则需在基础之下的石基坑内打上密集的松木桩,老松木饱含油脂,耐水浸泡。此类土楼更利于防止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和防震,奇迹般的转地势的劣势为优势。
土楼的建造一般要历时数年,施工季节为每年的农闲之际,干燥少雨,利于施工作业,族人可大量参与,经济上减少开支,这正体现了适宜技术的大众参与性。
小结:福建土楼是世界乡土建筑的典范。虽然土楼的内向防御特征已经与现代和平社会格格不入 ,而且室内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也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群,但是土楼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材料运用、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深刻挖掘中国传统乡土建筑内涵对探索现代生态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马骏.从生态适应性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可持续发展.艺术探.2008
参考网络资源:
土楼的建筑特点 梅州网 www.meizhou.cn
关键字:生态适宜技术福建土楼
一、適宜技术概念阐述
适宜技术又称为中间技术,在建筑领域适宜技术是针对于高技派与低技派而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态建筑”更深层理解,许多从前热衷于使用高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高技建筑师开始转向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寻新技术与传统观念的有机融合。
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说过“我们对科技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他并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
适宜技术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地域上、技术水平上的适宜,强调的是建筑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经济、气候、文化有机统一。
适宜技术体现了一种生态精神,其大量运用的手法有:自然通风、采光、 就地取材,这些对可持续资源的最大化运用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适宜技术在中国福建土楼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
二、土楼概况
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的西部和南部,此地地貌多山地,主要居住的人群为客家人。土楼是内向型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因其抵御外敌的需要,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于是形成了这种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聚族而居的建筑模式。
三、土楼的生态意义
土楼集合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挖掘,土楼的生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村落选址及规划布局适应本土气候的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土楼的建造无论在最初的选址定位还是建筑布局形制的设计无不体现了适应当地气候,同时形成宜人的小气候的特征。土楼多分布在中国闽粤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土楼选址如同所有中国古村落一般,要经过风水先生的“相地尝土”,古时的风水先生实质上承担了今天的规划师的职责。
土楼选址多为背山面水,地势高爽的场地。形成前有旷野、背有依托的动静结合的布局。背山可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水可迎接夏季凉爽的东南风。近水源是出于当时以农耕为主需要水源用作灌溉之用,门前有塘亦可防火。地势高爽利于通风,对防止建筑木构架腐烂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背有青山为依托,山上植木造林,即可防止水土流失,稳固山体,又可与山下水塘之间形成水体循环,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而果树所结的果实还可转为经济收入。植物在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
2、建筑平面布局利于形成宜人微气候;
在建筑形制上,土楼呈内向型,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每个土楼单体均有一个天井院落承接阳光雨露,圆形的平面没有建筑阴角房间,每个居室单元内均能接收丰沛的自然光。
居室与穿堂过厅联接,形成一个循环气流体系,保证了居室的清新,空气的流通。有纳气通风的回环流层
3、精巧科学的四防结构——防风、防水、防震、防火;
以圆形土楼为例
防风——无角的外轮廓减少风荷载对建筑的伤害,使得土楼即使遇到在恶劣的大风天气也能屹立不倒。
防水——以大块卵石筑造基础,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给排水系统——庭院或坪前设有水井,设有精密的排水管道,每隔7至8米设有排水缸,排水缸大小的设计使得淤泥便于定期清理。当地居民会在土楼里放养乌龟,喜阴的乌龟会在排水管道中爬行,淤泥随之被带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巧妙的排水系统使得管道内不会被堵塞,至今仍令人称奇。
防震——土楼墙体用当地按一定配比的黄土、沙土经过发酵夯筑而成,土料不会太粘稠因此建好后不容易开裂,也不会因太松弛而导致夯不实。土墙内掺有竹片木条做水平拉结筋骨,土墙建好后厚达一米,墙体上薄下厚,略微内倾,具有极佳向心预应力,而圆形的土楼荷载更为均匀,因此土楼经过大大小小的地震仍然可以保存完好。
据记载,抗震性能最好的要数福建土木结构的环极楼,曾遭遇大地震导致墙体开裂,而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天然的材料合理的使用,加之简单力学的运用,使得土楼优良的抗震性能为世界瞩目,较之现代世界先进的建筑抗震系统而言,土楼运用更经济的成本更低的技术能更广泛的为大众所运用。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防火——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当有火情发生,水、沙等隔火材料迅速阻挡火势的进入途径和火的蔓延,而坪前均设鱼塘作为防火灾之用,平时作为养鱼和调节小气候。土楼防火装置的设计有个因素是为防止盗匪的火攻,与今天的建筑防火喷淋装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生态型建筑材料;
土楼多为土木结构,建造的材料取自当地,河卵石作为筑基,黄土,沙土筑墙;杉木,作为构架。
建筑若拆除,所有材料均可循环使用,土或用于农作物肥料,无建筑垃圾,由于建筑选址于地势高爽之地,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木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可算是乡土建筑中可持续材料运用的典范。
土墙蓄热系数良好,热稳定性良好,较之现代建筑完全隔绝自然的混凝土墙体显得更可具有自动调节的效果,冬暖夏凉,可称为“可呼吸的表皮”。其没有运用任何现代调节气温的装置,但仍可创造热舒适度很好的室内环境。
5、适宜技术运用于施工
施工包括砌筑地基、夯筑墙体、装修等等。
施工运用适宜技术,工业简单,无需特殊机械设备。却能因地制宜,创造巧妙的结构,例如,在砌筑基础之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即挖基沟地基,基沟的尺寸根据土质以及楼的高度和荷载而定,如遇烂泥田或河边沙滩,则需在基础之下的石基坑内打上密集的松木桩,老松木饱含油脂,耐水浸泡。此类土楼更利于防止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和防震,奇迹般的转地势的劣势为优势。
土楼的建造一般要历时数年,施工季节为每年的农闲之际,干燥少雨,利于施工作业,族人可大量参与,经济上减少开支,这正体现了适宜技术的大众参与性。
小结:福建土楼是世界乡土建筑的典范。虽然土楼的内向防御特征已经与现代和平社会格格不入 ,而且室内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也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群,但是土楼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材料运用、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深刻挖掘中国传统乡土建筑内涵对探索现代生态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马骏.从生态适应性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可持续发展.艺术探.2008
参考网络资源:
土楼的建筑特点 梅州网 ww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