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中学生犯罪的多个原因和怎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犯罪;原因1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以学生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2)调查对象:马山县马山中学学生;
(3)调查内容: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
2调查情况
根据回收的1000份有效调查问卷相关统计如下表:
2.1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外在原因
排名 原因 百分比1 不良的家庭教育 80%2 学校教育的缺陷 74%3 不良的社会环境 55%2.2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内在因素
法律知识匮乏 87% 特殊的心理问题 65%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23%3对犯罪原因分析
3.1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外界的客观原因
3.1.1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疏于教育放任自流,使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过于溺爱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甚至一些父母本身就有不良恶习,更容易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不良品格和行为;有的父母离异,其子女长期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这种人极易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
3.1.2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我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存在许多不良社会现象,教育不公,就业困难,以及道德观、价值观变化引发的负面效应等,都不利于在校生健康成长。一些学生追求享乐,钱不够花,便去偷去抢。一些电视、图书、网站中的色情暴力内容,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在校生来说也是极大的犯罪诱导。调查发现,学校周围的网吧、台球室、电子游戏厅等,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在校生自制力差,好奇心强,一旦迷上网络游戏及“很色很暴力”的网站,就难以自拔,引发强奸、杀人、抢劫、故意伤害等恶
3.1.3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学校教育不当是在校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学生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优等生和差等生,对学习差的后进生采取歧视、放任态度,加剧了这些学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教育不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县考生多,高考分数线高,升学压力大,但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却较差,“升学率”成了许多学校的“指挥棒”。一些学校宿舍严重不足,除部分学生住校外,尚有部分学生在校外赁房寄宿。在此情况下,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学习,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严重不足,使处在青春转型期的学生极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2来自青少年的内在因素:校生违法犯罪,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青少年本身。
3.2.1特殊的心理问题。心理上的失衡是造成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智力和道德观念的发育尚不稳定,生理早熟与心理、道德观念晚熟的矛盾,自主需求与对成年人依附关系的矛盾,自身生活欲求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等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一个个难题。
3.2.2法律知识匮乏。多数在校生犯罪是因不具备法律知识或对法律了解甚少,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不知道是犯罪。
3.2.3“江湖义气”思想严重。主要表现在团伙犯罪中,自认为平常关系不错,信奉“为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人提议实施犯罪,其他人不辨对错,或碍于情面,盲目响应。
3.2.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少年的性已逐渐发展成熟但其性心理还不是很成熟,而当前我国的性教育严重滞后,社会上“黄色”横流,如果不加强品德、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音像书画的不良影响,一些鉴别力低,心理素质差和缺乏自制能力的青少年就可能因好奇冲动而产生性犯罪行为。
4中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
中学生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预防。
4.1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开设法制课。当前,应采取聘请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关心下一代,送法进校园”活动,经常为学生上法制课,针对未成年人多发的违法犯罪开展警示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以及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后果,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本着教育、感化、挽救原则,对犯罪学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争取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其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4.2设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专门机构。动员各相关部门及各方面的力量,如共青团、教委、关工委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对在校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指定专人负责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教育部门要协同公安、文化管理等部门,严格网吧的审批和管理,治理和净化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环境。
4.3走出教育误区,强化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预防在校生犯罪的根本途径。应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在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质的同时,努力培养其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和高雅志趣,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整体素质,增强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让他们走出青春困惑,远离违法犯罪,健康茁壮成长。
5结论
预防中学生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末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做好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的稳定进行,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 .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
[2]罗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里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关键词】中学生;犯罪;原因1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以学生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2)调查对象:马山县马山中学学生;
(3)调查内容: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
2调查情况
根据回收的1000份有效调查问卷相关统计如下表:
2.1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外在原因
排名 原因 百分比1 不良的家庭教育 80%2 学校教育的缺陷 74%3 不良的社会环境 55%2.2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内在因素
法律知识匮乏 87% 特殊的心理问题 65%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23%3对犯罪原因分析
3.1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外界的客观原因
3.1.1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疏于教育放任自流,使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过于溺爱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甚至一些父母本身就有不良恶习,更容易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不良品格和行为;有的父母离异,其子女长期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这种人极易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
3.1.2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我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存在许多不良社会现象,教育不公,就业困难,以及道德观、价值观变化引发的负面效应等,都不利于在校生健康成长。一些学生追求享乐,钱不够花,便去偷去抢。一些电视、图书、网站中的色情暴力内容,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在校生来说也是极大的犯罪诱导。调查发现,学校周围的网吧、台球室、电子游戏厅等,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在校生自制力差,好奇心强,一旦迷上网络游戏及“很色很暴力”的网站,就难以自拔,引发强奸、杀人、抢劫、故意伤害等恶
3.1.3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学校教育不当是在校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学生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优等生和差等生,对学习差的后进生采取歧视、放任态度,加剧了这些学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教育不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县考生多,高考分数线高,升学压力大,但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却较差,“升学率”成了许多学校的“指挥棒”。一些学校宿舍严重不足,除部分学生住校外,尚有部分学生在校外赁房寄宿。在此情况下,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学习,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严重不足,使处在青春转型期的学生极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2来自青少年的内在因素:校生违法犯罪,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青少年本身。
3.2.1特殊的心理问题。心理上的失衡是造成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智力和道德观念的发育尚不稳定,生理早熟与心理、道德观念晚熟的矛盾,自主需求与对成年人依附关系的矛盾,自身生活欲求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等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一个个难题。
3.2.2法律知识匮乏。多数在校生犯罪是因不具备法律知识或对法律了解甚少,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不知道是犯罪。
3.2.3“江湖义气”思想严重。主要表现在团伙犯罪中,自认为平常关系不错,信奉“为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人提议实施犯罪,其他人不辨对错,或碍于情面,盲目响应。
3.2.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少年的性已逐渐发展成熟但其性心理还不是很成熟,而当前我国的性教育严重滞后,社会上“黄色”横流,如果不加强品德、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音像书画的不良影响,一些鉴别力低,心理素质差和缺乏自制能力的青少年就可能因好奇冲动而产生性犯罪行为。
4中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
中学生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预防。
4.1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开设法制课。当前,应采取聘请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关心下一代,送法进校园”活动,经常为学生上法制课,针对未成年人多发的违法犯罪开展警示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以及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后果,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本着教育、感化、挽救原则,对犯罪学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争取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其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4.2设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专门机构。动员各相关部门及各方面的力量,如共青团、教委、关工委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对在校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指定专人负责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教育部门要协同公安、文化管理等部门,严格网吧的审批和管理,治理和净化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环境。
4.3走出教育误区,强化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预防在校生犯罪的根本途径。应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在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质的同时,努力培养其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和高雅志趣,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整体素质,增强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让他们走出青春困惑,远离违法犯罪,健康茁壮成长。
5结论
预防中学生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末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做好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的稳定进行,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 .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
[2]罗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里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