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举全国之力,深化改革,稳步前进。充分挖掘并整合教育资源,转变传统观念。各级教育部门要各司其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政策,各类学校要明确办学宗旨,切实履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家庭教育要积极探索出有效的机制,形成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观念,社会要营造健康的环境来保证一切教育行为的实施。
【关键词】 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96-01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的长期决策,是党和国家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所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务实决策,是应对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必要决策。
1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切实确立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随着温总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报告,我们更加感受到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
首先来自政府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应试教育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所带来的影响是阻碍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在政策环境上的转变才能使素质教育工作在肥沃的土壤中开展。目前众多学校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地区间教育的不良竞争,从入校时的生源争夺到高考上线人数的比拼,两大考核指标依然束缚着学校教育体制的转型。加之整个社会对于分数的过度关注,给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众多阻力。其次是机制上的创建,应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其中应包括:①约束机制;即令学校开展一系列素质教育的活动与课程,禁止任何阻碍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的行为。必要的约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也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监督机制;各教育部门应对所管辖的学校制定教学任务,评估标准,并进行量化考核,监督奖惩,对于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学校应予以相应的处分,对于开展有序,成绩优异的学校给予奖励,切实做到奖惩分明。③保障机制;是指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政府必需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④公平机制;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性的样板。教育是一个人修身的首要途径。学校则是教育发生发展的社会子系统。由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大都处在纯洁而无纷扰杂念的意识阶段,因此学校中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极易使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扭曲。⑤动力机制;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是全面建设小康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 学校应当勇于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路线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当当作每个学校的明确目标。当前学校的主要问题在于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难以做出明确的方向抉择。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政策,开设一些关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新课程,提出一些新方法。另一方面又迫于应试教育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压力,大力推行分数教育。有人可能会说两者并不会产生矛盾,但如果两边都要照顾,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那么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必将会大大折扣。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亟待提高是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人必先自身学会做人,否则只能是误人子弟。作为教师,应当作为学生行为的引导者,领路人,自身表现的行为对于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个以真爱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体系,切实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道德培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学生为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另外,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及思想觉悟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他是否会汲取素质教育之精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保障。
3 家庭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方式,杜绝“溺爱”“棍棒”等行为。
传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为“护犊子”,即过分的溺爱,不分青红皂白始终维护着孩子的尊严。这种教育的重大负面影响就是孩子在进入一个集体时会不懂得团结友爱,自私自利,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遇到挫折便会望而却步。另外,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产生一种“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二为棍棒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不允许孩子们犯一点错误,否则就会棍棒伺候。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敢轻易尝试,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孩子们唯唯诺诺的性格将会始终限制着他们的发展。
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个体性和感化性的特点。也可通俗概括为“四个最”即最早、最长、最个性化、最纯洁无私。家庭既是生命的摇篮,又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因此,一开始收获什么样的教育,留给孩子们怎样的印记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永远的宁静港湾”是说家庭教育的长期性,不同于其他教育对于年龄的要求限制。
4 社会需要全方位配合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
人的素质形成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来源于
社会实践,也都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社会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起着基础性地位。首先体现在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上。可以鼓励学校将素质教育工作扩展至校外,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合作,将心灵的净化与知识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体现在对于学校这个小环境的影响上,社会风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假设社会风气日渐萎靡,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将无法得到保证,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体现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渴求上,素质教育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心灵,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符合时下主流的价值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宣传舆论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能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实施素质教育是涉及教育方向、教育功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改革,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岚清.教育大事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凤秋.政府职能转变后——校长管理职能新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1,(2)
【关键词】 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96-01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的长期决策,是党和国家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所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务实决策,是应对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必要决策。
1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切实确立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随着温总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报告,我们更加感受到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
首先来自政府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应试教育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所带来的影响是阻碍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在政策环境上的转变才能使素质教育工作在肥沃的土壤中开展。目前众多学校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地区间教育的不良竞争,从入校时的生源争夺到高考上线人数的比拼,两大考核指标依然束缚着学校教育体制的转型。加之整个社会对于分数的过度关注,给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众多阻力。其次是机制上的创建,应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其中应包括:①约束机制;即令学校开展一系列素质教育的活动与课程,禁止任何阻碍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的行为。必要的约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也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监督机制;各教育部门应对所管辖的学校制定教学任务,评估标准,并进行量化考核,监督奖惩,对于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学校应予以相应的处分,对于开展有序,成绩优异的学校给予奖励,切实做到奖惩分明。③保障机制;是指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政府必需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④公平机制;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性的样板。教育是一个人修身的首要途径。学校则是教育发生发展的社会子系统。由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大都处在纯洁而无纷扰杂念的意识阶段,因此学校中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极易使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扭曲。⑤动力机制;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是全面建设小康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 学校应当勇于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路线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当当作每个学校的明确目标。当前学校的主要问题在于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难以做出明确的方向抉择。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政策,开设一些关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新课程,提出一些新方法。另一方面又迫于应试教育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压力,大力推行分数教育。有人可能会说两者并不会产生矛盾,但如果两边都要照顾,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那么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必将会大大折扣。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亟待提高是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人必先自身学会做人,否则只能是误人子弟。作为教师,应当作为学生行为的引导者,领路人,自身表现的行为对于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个以真爱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体系,切实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道德培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学生为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另外,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及思想觉悟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他是否会汲取素质教育之精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保障。
3 家庭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方式,杜绝“溺爱”“棍棒”等行为。
传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为“护犊子”,即过分的溺爱,不分青红皂白始终维护着孩子的尊严。这种教育的重大负面影响就是孩子在进入一个集体时会不懂得团结友爱,自私自利,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遇到挫折便会望而却步。另外,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产生一种“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二为棍棒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不允许孩子们犯一点错误,否则就会棍棒伺候。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敢轻易尝试,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孩子们唯唯诺诺的性格将会始终限制着他们的发展。
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个体性和感化性的特点。也可通俗概括为“四个最”即最早、最长、最个性化、最纯洁无私。家庭既是生命的摇篮,又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因此,一开始收获什么样的教育,留给孩子们怎样的印记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永远的宁静港湾”是说家庭教育的长期性,不同于其他教育对于年龄的要求限制。
4 社会需要全方位配合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
人的素质形成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来源于
社会实践,也都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社会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起着基础性地位。首先体现在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上。可以鼓励学校将素质教育工作扩展至校外,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合作,将心灵的净化与知识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体现在对于学校这个小环境的影响上,社会风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假设社会风气日渐萎靡,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将无法得到保证,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体现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渴求上,素质教育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心灵,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符合时下主流的价值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宣传舆论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能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实施素质教育是涉及教育方向、教育功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改革,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岚清.教育大事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凤秋.政府职能转变后——校长管理职能新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