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诗歌标题、作者、内容、注释四方面来分析诗歌,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
【关键词】分析标题 知人论世 分辨内容 看清注释
诗歌鉴赏自从进入高考考查范围以后,它一直成为学生难以迈过的坎。一首诗歌拿到手里,最基本的就是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下面我针对诗歌的外部探究来谈谈对于诗歌的整体把握。
诗歌的外部探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标题,知人论世,分辨内容,看清注释。
一、分析标题
一是可以确定诗歌的题材。如司空曙《峡口送友人》,诗题直接地告诉我们这是送别诗。
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可以从诗题中表现出来。除了送别诗,还有很多种,如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乡诗。再如刘孝绰《咏素蝶诗》,诗题也很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咏物诗。
二是可以明确诗歌的线索。如郭祥正《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诗题“访隐者”的“访”字就是这首诗的线索,揭示了人物的主要活动。
三是可以确定与诗歌相关的时间与空间。关于创作时间,马戴《落日怅望》 诗题中的“落日”是最典型的诗歌意象之一,最容易勾起诗人的情感。
关于创作空间,如杜牧《题乌江亭》,诗题表现了作诗的地点或诗人曾经观察过的地方,地点具有相当的历史内涵,乌江亭是项羽身死的地方,把握这些,对理解诗歌很有好处。
四是可以确定诗歌的主题。如皮日休《汴河怀古》,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应是借古讽今,这一点在读诗之后当然会得到证实。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知人”与“论世”,“知人”既是关键也是目的。可以说,诗歌鉴赏的过程,归根到底也是“知人”的过程。而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都要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何况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经过作家们的头脑加工出来的。
《唐之韵》第一节给我们介绍了唐朝政治气氛的宽松大度给唐诗的繁盛提供了可能,这就是其时代土壤。可每一位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
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知人论世,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的作意,而且有时还可以增强我们鉴赏的情趣。古代有很多诗歌还伴随着一些生动有趣的轶闻与传说,与作品配合起来常常有相得益彰之妙。
三、分辨内容所谓分辨内容,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羁旅思乡,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辨,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思念家乡或家中亲人思念远方的游子的诗,再读诗本身,一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就可以判定是羁旅在洛阳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通过细节“又开封”与前句的“复恐”紧相关合,就可以把握作者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从而感受到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四、看清注释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如果你的回答过程没涉及到注释的内容,一般情况下答案总会少了该回答的内容。
本文从外部感知的四个方面,探讨了对古代诗词整体把握的一些方法。当然,对一首具体的诗词整体把握,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经常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把握一首古代诗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山西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032200)
【关键词】分析标题 知人论世 分辨内容 看清注释
诗歌鉴赏自从进入高考考查范围以后,它一直成为学生难以迈过的坎。一首诗歌拿到手里,最基本的就是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下面我针对诗歌的外部探究来谈谈对于诗歌的整体把握。
诗歌的外部探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标题,知人论世,分辨内容,看清注释。
一、分析标题
一是可以确定诗歌的题材。如司空曙《峡口送友人》,诗题直接地告诉我们这是送别诗。
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可以从诗题中表现出来。除了送别诗,还有很多种,如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乡诗。再如刘孝绰《咏素蝶诗》,诗题也很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咏物诗。
二是可以明确诗歌的线索。如郭祥正《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诗题“访隐者”的“访”字就是这首诗的线索,揭示了人物的主要活动。
三是可以确定与诗歌相关的时间与空间。关于创作时间,马戴《落日怅望》 诗题中的“落日”是最典型的诗歌意象之一,最容易勾起诗人的情感。
关于创作空间,如杜牧《题乌江亭》,诗题表现了作诗的地点或诗人曾经观察过的地方,地点具有相当的历史内涵,乌江亭是项羽身死的地方,把握这些,对理解诗歌很有好处。
四是可以确定诗歌的主题。如皮日休《汴河怀古》,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应是借古讽今,这一点在读诗之后当然会得到证实。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知人”与“论世”,“知人”既是关键也是目的。可以说,诗歌鉴赏的过程,归根到底也是“知人”的过程。而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都要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何况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经过作家们的头脑加工出来的。
《唐之韵》第一节给我们介绍了唐朝政治气氛的宽松大度给唐诗的繁盛提供了可能,这就是其时代土壤。可每一位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
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知人论世,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的作意,而且有时还可以增强我们鉴赏的情趣。古代有很多诗歌还伴随着一些生动有趣的轶闻与传说,与作品配合起来常常有相得益彰之妙。
三、分辨内容所谓分辨内容,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羁旅思乡,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辨,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思念家乡或家中亲人思念远方的游子的诗,再读诗本身,一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就可以判定是羁旅在洛阳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通过细节“又开封”与前句的“复恐”紧相关合,就可以把握作者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从而感受到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四、看清注释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如果你的回答过程没涉及到注释的内容,一般情况下答案总会少了该回答的内容。
本文从外部感知的四个方面,探讨了对古代诗词整体把握的一些方法。当然,对一首具体的诗词整体把握,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经常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把握一首古代诗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山西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0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