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本是学习的净土,然而近段时间诸多学术腐败事件却让人越发担忧。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颇深的研究,本文从学术腐败的种种表现及危害入手,探究了造成如今学术腐败严重的成因,尤其在文化根源及体制方面做了全面探讨,最后得出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学术腐败 文化根源 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72-02
一、学术腐败的界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细分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概念差别。他指出,学术腐败指学术运作中为实现某些学术或非学术目的而实施的损害学术纯洁性的非学术行为,如履历、成果造假、权力寻租、行贿受贿和各种变相的利益转移行为。学术不端则是指那些为谋求个人或集团利益而有意识地违背学术规范的学术行为,包括学术活动中的各种欺诈和渎职行为。(笔者在后面文章中的分析主要指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即是学者为追求利益而实施的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
二、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危害
表面上看,学术腐败既不像经济腐败那样会造成钱财物的损失滥用,也不会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会对受用者有直接的伤害,但其危害程度绝对是不容小视的,这是一种对崇高知识,美好精神的亵渎。
(一)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
1.剽窃、抄袭现象。就2009年来看,被爆学术抄袭造假的情况就触目惊心:西南交大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庆的多篇论文被指抄袭成思危、钟波等人;西安交大束鹏程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教授被一名智利科学家指出抄袭了国外5位科学家完成的一篇论文。这些被披露出来的可能仅仅只是学术剽窃很少的一部分,他们成为焦点是因为涉嫌者都顶着很有光环的头衔,而在这样不正之风的带动下,学校内老师、学生又会有多少学术抄袭的行为发生可想而知。
2.低水平重復,制造学术泡沫。比起剽窃,学术的低水平重复应该说更是一种学术的恶果,这显然有悖于“知识增长和学术积累”的学术观。根据路透社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升居第二,超过日本、英国和德国。而2008年的数据显示,如果按更能显示科技含量的标准——论文被引用次数——来看,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4.6次,排世界第十位。
3.倚靠行政权力获取占有学术资源。“学而优则仕”这条中国古训似乎在当下仍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许多人同时周旋在学术与行政之间,一方面整日忙碌于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事务中,另一方面,门下弟子越来越多,他们与学生、与学问渐行渐远。奇怪的是,他们的论文、专著和课题越来越多,他们的名字频现于一些异域科研成果署名栏中,年均科研量骤然以数倍或数十倍计增长。这不仅容易滋生“官本位”的思想,还极大地抑制了真正学术成果的被认可。
4.对出版社、期刊社编辑的受贿。由于种种评价机制和时下大学、老师间的激烈竞争,许多作者为谋求文章的发表纷纷对出版社、期刊社的编辑们讨好贿赂。请客送礼已是家常便饭,邀请编辑人员讲学则是更隐蔽的行贿方式。
(二)学术腐败的危害
1.资源浪费。据青岛社会科学院王曾宪研究员估算,我国围绕着“泡沫学术”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仅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包括约50万人的“人头费”、基建办公科研费、各种基金奖金费等等),所拉动的上下游产业效益在3000亿—4000亿左右,减去产生教育效益、具有学术价值的部分,至少一半的成果产出属学术泡沫。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2.学术领域逆向选择。这些学术失范现象带来的不正当竞争给普通读者或者出于学习阶段的学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无法从浩瀚的论文中选出最有价值的文献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反而让有意义的成果湮没其中。
3.损害学术品格,败坏学术风气。学术腐败行为让本应朴实无华的知识却变为了一种毫无具体内容的纯粹知识形式,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使学术活动失去了严肃的品格,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
三、学术腐败的成因
(一)文化历史根源
虽然比起国外的宗教,中国人似乎没有明确的信仰,但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引导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哲学流派。例如对我们影响巨大的《论语》,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随处可见,对于学习,其根本目的也是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样,《三字经》作为古时对儿童教育的经典读物,开篇里“首孝悌,次见闻。”也是要求孩子首先懂得“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这些基本道义,然后才是四书五经的学习。
所以可以说,传统古代是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想到应该培养小孩子关于科学探索方面的习惯,中国文化只交给我们前辈重道德、人至善的一种领悟,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做好了就完成了人生的探索和价值。“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即致知”。还有一个特点,可以说是“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张岱年)。因为那些道理思想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哲人们以寓言或交流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也是希望指导生活实际,而不去想逻辑的论证,对别人的希冀也只是接受他的结论而不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但很明显,西方并不是这样,即使他们看起来比我们更注重实用,可是在真理、科技方面,他们从不含糊,对自由、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13世纪末发生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不断挣脱着上帝的权威、封建的等级制度,在天文、物理、数学、美术、文学等各方各面实现着突破。
(二)社会时代背景
自从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与商品打了交道,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了一起,大量消费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不知不觉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好像什么都是能拿来交易衡量的。经济全球化的快增长却不再有了全球的纯科学,学术组织逐渐盈利,与产业转换结合在一起,短期性、急功近利的科学越来越功利化,多数技术只是为了应用,科学发展越来越不健康。原先的信仰不深入,能继承的好思想又不知有多少铭记在人们心中,加之转型期的人们对科学对知识的本质没有认清,学术腐败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了。
(三)教育制度原因
目前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深知师道尊严、书本至上的重要性。可是在美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讲思路,讲科学是什么,来源于何种思维方法。而我们可能到研究生阶段才或多或少涉及这些。同时,也由于这样的标准化书本结论,学术探究、辩论的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国外,学者常常会为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在中国,批评是不被提倡的,常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终也会转为“自我表扬”,学术批评也就容易被认为是“人身攻击”。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学术批评是最好的监督,不仅可以促进科研的深入明晰,更能防范诸如学术腐败这样的不道德行为。
(四)评估体系不合理
1.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老师的业绩考核僵化。如今各单位都有业绩考核指标,作为一所大学或者科研机构来说,科研的成果就是获得科研经费和荣誉称号最好的证明,为应付各种评估,争取更多项目和拨款,大学卯足了劲生产文章,因而大学教师、研究人员也都有了发表成果的指标,这不仅是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更是因为发表成果直接和职位晋升联系在了一起,而由于质量评定模糊,就陷入了以数量为唯一指标的怪圈。不管什么大学,什么科系,什么老师,晋升职称都需有论文数量这块敲门砖。况且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师的增加远超过了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因而竞争也就变得尤其激烈,质量随之下降。但实际上不是每所大学、每个教师都要搞科研的条件或必要,教好书不一定比发文著书价值少。
关键词学术腐败 文化根源 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72-02
一、学术腐败的界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细分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概念差别。他指出,学术腐败指学术运作中为实现某些学术或非学术目的而实施的损害学术纯洁性的非学术行为,如履历、成果造假、权力寻租、行贿受贿和各种变相的利益转移行为。学术不端则是指那些为谋求个人或集团利益而有意识地违背学术规范的学术行为,包括学术活动中的各种欺诈和渎职行为。(笔者在后面文章中的分析主要指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即是学者为追求利益而实施的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
二、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危害
表面上看,学术腐败既不像经济腐败那样会造成钱财物的损失滥用,也不会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会对受用者有直接的伤害,但其危害程度绝对是不容小视的,这是一种对崇高知识,美好精神的亵渎。
(一)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
1.剽窃、抄袭现象。就2009年来看,被爆学术抄袭造假的情况就触目惊心:西南交大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庆的多篇论文被指抄袭成思危、钟波等人;西安交大束鹏程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教授被一名智利科学家指出抄袭了国外5位科学家完成的一篇论文。这些被披露出来的可能仅仅只是学术剽窃很少的一部分,他们成为焦点是因为涉嫌者都顶着很有光环的头衔,而在这样不正之风的带动下,学校内老师、学生又会有多少学术抄袭的行为发生可想而知。
2.低水平重復,制造学术泡沫。比起剽窃,学术的低水平重复应该说更是一种学术的恶果,这显然有悖于“知识增长和学术积累”的学术观。根据路透社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升居第二,超过日本、英国和德国。而2008年的数据显示,如果按更能显示科技含量的标准——论文被引用次数——来看,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4.6次,排世界第十位。
3.倚靠行政权力获取占有学术资源。“学而优则仕”这条中国古训似乎在当下仍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许多人同时周旋在学术与行政之间,一方面整日忙碌于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事务中,另一方面,门下弟子越来越多,他们与学生、与学问渐行渐远。奇怪的是,他们的论文、专著和课题越来越多,他们的名字频现于一些异域科研成果署名栏中,年均科研量骤然以数倍或数十倍计增长。这不仅容易滋生“官本位”的思想,还极大地抑制了真正学术成果的被认可。
4.对出版社、期刊社编辑的受贿。由于种种评价机制和时下大学、老师间的激烈竞争,许多作者为谋求文章的发表纷纷对出版社、期刊社的编辑们讨好贿赂。请客送礼已是家常便饭,邀请编辑人员讲学则是更隐蔽的行贿方式。
(二)学术腐败的危害
1.资源浪费。据青岛社会科学院王曾宪研究员估算,我国围绕着“泡沫学术”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仅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包括约50万人的“人头费”、基建办公科研费、各种基金奖金费等等),所拉动的上下游产业效益在3000亿—4000亿左右,减去产生教育效益、具有学术价值的部分,至少一半的成果产出属学术泡沫。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2.学术领域逆向选择。这些学术失范现象带来的不正当竞争给普通读者或者出于学习阶段的学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无法从浩瀚的论文中选出最有价值的文献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反而让有意义的成果湮没其中。
3.损害学术品格,败坏学术风气。学术腐败行为让本应朴实无华的知识却变为了一种毫无具体内容的纯粹知识形式,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使学术活动失去了严肃的品格,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
三、学术腐败的成因
(一)文化历史根源
虽然比起国外的宗教,中国人似乎没有明确的信仰,但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引导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哲学流派。例如对我们影响巨大的《论语》,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随处可见,对于学习,其根本目的也是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样,《三字经》作为古时对儿童教育的经典读物,开篇里“首孝悌,次见闻。”也是要求孩子首先懂得“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这些基本道义,然后才是四书五经的学习。
所以可以说,传统古代是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想到应该培养小孩子关于科学探索方面的习惯,中国文化只交给我们前辈重道德、人至善的一种领悟,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做好了就完成了人生的探索和价值。“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即致知”。还有一个特点,可以说是“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张岱年)。因为那些道理思想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哲人们以寓言或交流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也是希望指导生活实际,而不去想逻辑的论证,对别人的希冀也只是接受他的结论而不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但很明显,西方并不是这样,即使他们看起来比我们更注重实用,可是在真理、科技方面,他们从不含糊,对自由、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13世纪末发生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不断挣脱着上帝的权威、封建的等级制度,在天文、物理、数学、美术、文学等各方各面实现着突破。
(二)社会时代背景
自从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与商品打了交道,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了一起,大量消费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不知不觉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好像什么都是能拿来交易衡量的。经济全球化的快增长却不再有了全球的纯科学,学术组织逐渐盈利,与产业转换结合在一起,短期性、急功近利的科学越来越功利化,多数技术只是为了应用,科学发展越来越不健康。原先的信仰不深入,能继承的好思想又不知有多少铭记在人们心中,加之转型期的人们对科学对知识的本质没有认清,学术腐败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了。
(三)教育制度原因
目前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深知师道尊严、书本至上的重要性。可是在美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讲思路,讲科学是什么,来源于何种思维方法。而我们可能到研究生阶段才或多或少涉及这些。同时,也由于这样的标准化书本结论,学术探究、辩论的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国外,学者常常会为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在中国,批评是不被提倡的,常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终也会转为“自我表扬”,学术批评也就容易被认为是“人身攻击”。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学术批评是最好的监督,不仅可以促进科研的深入明晰,更能防范诸如学术腐败这样的不道德行为。
(四)评估体系不合理
1.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老师的业绩考核僵化。如今各单位都有业绩考核指标,作为一所大学或者科研机构来说,科研的成果就是获得科研经费和荣誉称号最好的证明,为应付各种评估,争取更多项目和拨款,大学卯足了劲生产文章,因而大学教师、研究人员也都有了发表成果的指标,这不仅是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更是因为发表成果直接和职位晋升联系在了一起,而由于质量评定模糊,就陷入了以数量为唯一指标的怪圈。不管什么大学,什么科系,什么老师,晋升职称都需有论文数量这块敲门砖。况且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师的增加远超过了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因而竞争也就变得尤其激烈,质量随之下降。但实际上不是每所大学、每个教师都要搞科研的条件或必要,教好书不一定比发文著书价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