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wertⅡ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uibu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进展期SiewertⅡ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GEJ)淋巴结转移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胸腹两切口和胸腹腔两野淋巴结清扫术的86例进展期SiewertⅡ型AGEJ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以及胸腔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86例AGEJ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5.6%,其中胸腹腔均有转移的患者转移率为16.3%,单纯腹腔转移率为57.0%,单纯胸腔转移率为2.3%.在各组淋巴结中,第3、1、7、110、2和9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6.5%、41.9%、17.4%、14.0%、10.5%和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ewertⅡ型AGEJ胸腔淋巴结转移仅与脉管癌栓有关.结论 SiewertⅡ型AGEJ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在近端胃周围和腹腔干动脉周围,而远端胃周和脾门周围转移率较低.第110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胸腔转移仅与脉管癌栓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影响T1 ~T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相关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行根治性切除的T1~ T2期结直肠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E-钙黏蛋白(ECAD
病例1 患者女,49岁,左大腿恶性神经鞘瘤手.术后复发.由于过分强调保留肢体功能,曾多次不规范手术,失去了治疗良机.6次手术治疗经过为:1996年1月,外院局部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第1次),于1996年6月15 日入我院.临床检查肿瘤位于左大腿下1/3内侧、直径约8 cm,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固定,侵袭范围较大,不宜局部手术切除.建议行患侧大腿中1/3截肢,尽可能保留安装假肢的功能位置.患者和家属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和局部复发肿瘤组织中受体表达的差异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70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局部复发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对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复发后生存时间(PRS)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原发肿瘤和局部复发肿瘤组织中ER表达有效变化率为26.1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口咽鳞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与p16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6例口咽鳞癌活检或手术标本,采用“三明治”技术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以SPF10-DNA LiPA分型方法检测HPV-DNA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HPV-DNA和p16蛋白表达患者的预后.结果 66例口咽鳞癌患者中,HPV-D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16.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亚甲蓝示踪法术中检测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SLN.每例患者随机取可扪及的SLN以及盆腔其他组淋巴结(非SLN)1枚,共268枚,对半切开,一半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的表达,以判断有无微转移;另一半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 有28例(93.3%)患者检出了SLN,共67枚
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为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的30%[1],全部恶性肿瘤的0.03%[2].该病发病年龄以50~70岁多见,发病率为1/100万~2/100万,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等,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少数以腹部肿块为首发表现,女性患者常因CA125升高,误诊为卵巢癌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用于指导无临床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舌癌颈部处理方案的可靠性.方法 对18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期)的T1和T2期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核素法(淋巴结闪烁显像法+γ探针法)定位前哨淋巴结,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患侧颈部常规行Ⅰ~Ⅲ区或Ⅰ~Ⅳ区清扫,将淋巴结清扫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与前哨淋巴结冰冻结果进行对比.比较前哨淋巴结活检与原发灶浸润深度两种方法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CN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A870G与直肠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急性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 收集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400例,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分组研究,其中228例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单药同步放化疗单药组,172例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双药同步放化疗双药组.急性毒副反应按照CTCAE v3.0标准进行分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直肠癌患者CCND1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其受体(c-Met)相继被发现.c-Met基因最早在人骨肉瘤细胞中克隆,其编码产物c-Met具有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活性,常因基因重排(即在其5'端加上易位启动区tpr)而被激活,并在恶性肿瘤远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1991年,基因打靶技术证实,HGF为c-Met的配体.进一步的研究显示,HGF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