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傅作义兴办的安昌平民学校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fuc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作义将军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爱国将领,他不但在军事上是一名精勇强将,而且在教育上也有不少建树,在繁忙的军事活动之余,他不仅在绥远后套创办了奋斗中小学,还为振兴家乡教育,使贫困学生能够受到教育,在家乡临猗县即原荣河县安昌村创建了一所平民学校。那时笔者正是临近学前儿童,对建校情景仍有不少记忆。
  
  一
  平民学校始建于1935年,校址选在安昌村大池塘北、村子西北边一片半岛似的崖头平地上,计有三四十亩地面积。学校西、北、东三面临近崖头,南面缓坡大道通向大池塘西边,是坐北面南、大门正对村庄的一座新式学校。
  当时委派的工程负责人是家乡东坡上南辛庄的周子维先生。技术设计施工负责人是河北省的高季朋,此人个头不高,白面脸,留中分头,后来此人还去绥远陕坝,参加了“塞上新舍”、“中山堂”等工程的设计。
  建校所需的砖、瓦和琉璃工艺品,全在学校门口西侧沟底下的“煤瓦窑”烧制,工匠多从外地请来,技艺精湛,全按古典式建筑设计,校园如同大观园一般。
  当时的设想是捐资办学,让附近村民的孩子都能够以半工半读形式,既受文化教育,又能学到各种技艺。学校董事会将其捐助资金投入傅的统一办学基金会,兴办商业、工厂,以所得利润来维持学校所需资金,使贫寒人家子女都能受到免费教育。如当时西安开设的“公益号”、天津的油漆厂、上海的贸易公司,还有投入卫阳人王午庭、张家庄人周远轩在西安经营的商行,文具店等生意,都是傅将军筹募基金,以钱滚钱,发展教育的经济来源。
  傅作义将军素有八级教育的设想,力主兴办婴儿院、幼稚园、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专科、科学研究院等八级系列文化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安昌平民学校,正是傅将军这一宏伟设想的组成部分。大约是1936年到1937年,学校已基本建成,就剩下校园修整、制做课桌、修建体育场这些收尾工程了。但不久日军侵占了我们家乡,学校没用一天,就被日军毁坏了。
  
  二
  平民学校的大门是类似北京大学的拱顶四角翘的古典门楼,两开扇大红门,由一对石狮蹲支撑,颇有点学府雅气。顶上全是绿色琉璃瓦,主屋脊两头呈八字形支脊连接,脊上排列琉璃烧制的飞禽走兽,椽檩、立柱全是铁红、大红漆油过,墙壁青砖白缝,中留四方白底,书写警示名言,只因我当时年幼不识字,没有记下。
  进得大门,迎面是一垛照壁墙,一条砖铺的鱼背形走道直通后面。左右两排不高的砖墙,颇像江南园景小墙,都是“穿靴戴帽”式的墙垛,间有一个工圆形、花瓶形、月弓形等等别致的门道,通向东西两边。前面两边分布着一个个小院,一排排精巧的大窗小屋,大概是供办公室用的。院中心一个个用砖围的小花园,已经栽了些竹子、菊花、喇叭花和海棠,有点像进了紫竹院一般。往后东西边门内就是一排排教室,后院隔墙便是体育运动场,当时种了些黄色、紫红颗粒玉米。笔者记得油漆匠为我做了一根中间红两头黑的小扁担,供我担挑玉米棒用。高季朋还为我在此照了像,遗憾的是后来都被日军拿走了。
  学校门口的大池塘四周栽的全是柳树,池水碧波荡漾,孩童们夏天时常在池中游泳,女人们常在池边洗衣裳,给学校增添了几分景色。
  
  三
  安昌平民学校的建立,是傅作义将军为家乡人民子女受教育所办的一件好事,也是他教育救国的部分心愿。
  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们家乡后,为了修建炮楼和发泄仇怨,把平民学校和傅的家宅,拆成瓦砾一堆。全国解放后,傅作义将军仍一直牵挂着安昌村的教育事业。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年代,他还给村里小学赠书千余本,并赠送了一台收音机,以能让孩子们听到伟大统帅的声音为名,来关心学生的学习。
  1957年,傅将军趁参加三门峡工程庆典的机会,回了一趟家乡,他不忍目睹平民学校和家宅的废墟,返程中在临汾心脏病发作。村里人议论说,他是因为回到家乡,百感交集旧病复发,然在笔者赴京看望他时,傅将军却说:“正因为我打日本,咱家的房子才让日本人拆了,这是光荣的事,我难受什么呢?”可见将军气度非凡,自己家里的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山西省临猗县政协主席肖晋虎的倡导下,在南赵乡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南赵村建起了又一座“安昌平民学校”,即“作义中学”,实现了傅作义将军兴学救国的宿愿。这座学校将与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北京奋斗小学以及呼和浩特第二中学一样,将为实现傅作义将军兴学救国之宏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建设人才。
  2002年10月2日,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和呼和浩特二中都举行了奋斗中学60周年校庆活动。历届奋斗学校的毕业生云集在奋中校园,他们中有不少是省长、教授和专家,也有许多是海外游子和企业家。笔者作为嘉宾,也有幸应邀参加了校庆这一盛典活动。我祝愿奋斗中学今后能够人才辈出,也希望作义中学能够越办越好,成为临猗一流水平的重点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家乡争光,为山西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责编 征敏)
其他文献
面食是山西人最爱吃的家常饭,普普通通的面粉,通过家庭主妇和白案 (饭店里把主食案叫白案,副食案叫红案)师傅们灵巧的双手,可以制作出成百种味美可口的大众化食品来,如饼类(烙饼、煎饼、烤饼及各种馅饼等等)、馍类(如花卷、馒头及各种馅儿的包子等等)、面条类(如拉面、扯面、揪面、削面、拨面等等),此外还有油炸类(如油条、馓子、麻花等等)、水煮类 (如饺子、馄饨等等)以及凉粉、面筋等许多面粉的衍生品。按照制
期刊
这是朝鲜战争中一个女兵真实的经历。她现在四川省荣军疗养院退休。  战争离不开女人,中国妇女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女兵对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对人有特殊的要求。女人在战场的适应性和特殊困难,比男人要多许多。尤其是古今战争史上罕见的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用飞机投掷的炸弹以及炮火密集的程度,大大超过了第二
期刊
在太行山上,抗日战争中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千家万户传颂。至今人们仍赞颂她、怀念她!特别是太行的许多老同志、老战友,都称她是“女中豪杰”、“我们的好大姐”。她就是曾在太行山工作和战斗过的县委书记程式兰同志。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只度过了30个春秋。英年早逝,魂飞太行,党的女儿,光辉永照!    国难当头的人生抉择  程式兰,又名朱慧,女。1918年出生在辽宁省兴城县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早逝,家庭渐渐破落下来
期刊
常年在外,抽空回家的时日不多,对父亲的惦念和牵挂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父亲是70多岁的人了,身板还算硬朗。每当我背大包提小包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能回来看看就好,花那么多钱买东西干啥,孩子上学需要钱,外边应酬需要钱,过光景可要仔细些!他哪里知道,儿子的所谓的零星小吃,只不过是侍奉老人不周的一种掩饰和良心反省的一种自责而已。  父亲年轻时候身体一直不好,20多岁时动过三次大手术,据说肠子取
期刊
1967年3月初,一列军用闷罐车载着第一工区千余名人员去晋西北建设新的基地。我被任命为工区(师级单位)政委、党委书记。我们从第20试验训练基地即酒泉基地出发,经兰新线、包兰线东行。车到呼和浩特站,被“红卫兵”卡住了,他们认为是私自调兵,不放行,经再三说明原委就是不行,只好双方共同与总参军运部联系,经总参证明是军务,这才放行,车行4天,到了山西省宁武县阳方口站,在这里转乘汽车进入目的地——岢岚县。 
期刊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  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这是高君宇逝世后,石评梅在其墓碑上留下的一句  话,言语间充满了真情,充满了无奈。   1928年10月,北京,陶然亭畔。一段凄美的爱情  故事在这里划上了句号。   石评梅,名汝璧,字评梅,1902年9月出生于山西  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受到父亲开明思想  的影响和严格的家庭
期刊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上兰镇,有五龙祠一座。山  门前有铁狮子一对,山门左右有钟楼、鼓楼,祠内有正  殿三间,正殿前有献厅一座,东西厢房各三间。五龙祠  正南建有金碧辉煌的二层五龙祠乐楼。乐楼一层高悬  《水镜台》三字牌匾,与晋祠庙内戏台《水镜台》三字一  模—样。惜乐楼已在上世纪的60年代被毁。笔者曾专  程前往两地核实,据碑文记载,上兰村五龙祠乐楼创  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六月(1608年),,系何
期刊
1964年秋,中共山西省委决定在全省8个县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定襄是开展“四清”运动的县之一,那时我在省水利工程总队工作,任省水总和文峪河水库指挥部副总指挥,在文水县修文峪河水库。省委组织部指名调我到定襄县“四清”工作团参加“四清”运动,报名后分配在神山分团,任分团党委成员、镇安寨大队“四清”工作队指导员,负责镇安寨的“四清”工作。  “四清”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左的思
期刊
一位清朝的封疆大吏;  一位惊世骇谷的破荒之作。  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人。他以开放的姿态,引进西方文明的活水,从而获得对中国问题更为实在的洞察力。鸦片战争期间,他目睹了英国在军事上的优势,认识到中国再不能忽视西方世界了,于是倡言变革。通过《瀛寰志略》一书,他向清朝统治者传递了世界的新图景。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先机敏识,早在19世纪40
期刊
浙江会馆,位于太原市南肖墙西端的88号院内,与关帝  庙紧密相邻。虽然四周已被现今的高楼商厦、宾馆饭店所包  围,但是走近前去,依然可见殿宇巍峨,树木葱葱。馆内两株  高大的白杨树和一对粗壮的洋槐为庭院增添了绿色,每到春  天时,槐花盛开,郁香阵阵。漫步院中,映人眼帘的绿树、黄  墙、青瓦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顿生诗意。它是目前太原  市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清末木构建筑,也是唯一一座现存  的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