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7年3月初,一列军用闷罐车载着第一工区千余名人员去晋西北建设新的基地。我被任命为工区(师级单位)政委、党委书记。我们从第20试验训练基地即酒泉基地出发,经兰新线、包兰线东行。车到呼和浩特站,被“红卫兵”卡住了,他们认为是私自调兵,不放行,经再三说明原委就是不行,只好双方共同与总参军运部联系,经总参证明是军务,这才放行,车行4天,到了山西省宁武县阳方口站,在这里转乘汽车进入目的地——岢岚县。 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芦芽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我们的工区就在芦芽山下。我们在1月份已派王石、陈端功、张宏奇、程瑞衡、曾宪桓等同志先后来山西,分别到省军区、省建工局等单位协商进驻岢岚和落实施工队伍等事,同时由曾宪桓等10余人在阳方口借用群众房屋,设置了临时接转站,接待进出基地人员和转运大批军用物资、建筑器材。我们几位领导由先到的王石同志迎接,乘小车经神池、五寨到岢岚。沿途所见都是高低不平的黄土地;道路弯曲,坡度大;所有河沟水道都无桥梁,行不通就绕道;沿路树木稀疏,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我于是联想到执行发射任务,导弹根本无法运进来,所以修路是我们到达目的地后的当务之急。到了岢岚北川,部队分散居住在群众家中,工区6名领导住在当时的神堂坪公社办公室,一明两暗,两边住人,中间办公。 部队安置好后,在群众的打谷场上召开了全体干部大会,共300多人。我站在碾莜麦的石磙上给大家讲了话,主要内容:一是传达临行前20基地首长的指示;二是我们的任务;三是强调与当地党政军民搞好关系;四是岢岚县的情况,部队应注意的事项等。我着重讲了当前的施工准备工作。我们的第一期工程任务,就是要在1968年提前完成“东风3号”导弹发射的一切地面设施。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2121~领导进行了分工,行政主管张敏同志抓施工的总体计划安排,施存璧同志负责技术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王广贤同志负责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陈端功同志负责施工的具体工作,王石同志负责协同地方安排移民及做施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工作如组织建设、“文化大革命”、与地方党政机关的联系等由我负责。
我们首先抓的前期工作是:
1、修路。立即与地方联系,开始整修公路,以能保证导弹安全运入基地为原则。经与忻县地区商定,共同出资400万元(各投资200万元),开始了改修工作,要求加宽、取直、平整,建必不可少的桥梁等。1967年开工,196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在阳方口北土长城内修了一段铁路专用线和专供卸导弹、部件的站台。
2、接电。与山西省电力部门交涉,确定由宁武县东寨接出高压线到工区。我们是最后用户,尽管电力部门十分重视,说要保证我们用电,但“万一”情况还是可能发生,所以工区还准备了柴油发电机。1968年上半年架过线来,开始用上了电。在两三年后,保德县的天桥水电站和朔县神头火电站建成投产,与太原联网,电的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3、移民。要把岢岚北川大聚会公社的十几个小村的2000多人迁走,以便开工建设发射地面设施。此事由政治部群工科负责,与县委杨部长共同办理。群众虽觉得热土难离,但国家需要,还是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搬完了。搬迁户的房子、树木等财产折价补偿,把他们安置在县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土地较多的地方,给他们盖了房子,所以迁移户都比较满意。 4、施工。我们找了华北建工八局,派出省建二公司、内蒙古建华一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安装公司等担任此项任务,较快进场开工。但那时工人受“文革”的影响,无政府思潮严重,有时停产“闹革命”,我们派出了政治宣传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使工程没有受到多大影响。1968年上半年,因阳岢公路旧路破坏,新路尚未修成,路运不畅,阳方口堆积大量物资运不进来,特去北京运输公司联系,调来三个车队支援我们,加快了工区建设。
5、抓水。晋西北十年九旱,当地群众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饮用。工区部队驻村都有水坑,不但水混浊,里边还有微生物,就是那样的水,因部队来了就不够用了。工区领导在公社门外挖深坑,用砖砌坑壁,里边抹上水泥,用水车从岚漪河拉来水注入坑内,供军队和群众共用,这才解决了用水的问题。1968年夏,天津打井队在北川干河床内宋家寨村外打出一眼深井,昼夜可出水800吨,大家高兴极了,用钢板焊了几个水箱,几辆汽车拉水,供部队和群众吃用,以及施工使用。我隔几天去看看,问问水位是否下降?管水的战士说没有。这样沿干河床又打几眼,都多少不等出了水。后来为了给洞内发电厂解决用水,又在城西门外打了3眼深井,水量很大。又在城东牛家庄湿地打出几眼深井,出水也多。还用地下钢管把这些井连起来,由工兵营三连负责管水,使阵地区、部队驻地等处用水基本解决了。
当时,工区代号是520部队,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工区设有司政后机关,参谋长代泽民,副参谋长王志文,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后勤部长程瑞衡、政委武锦。各部的科室,架子搭起,有待充实。当时主要是加强了工程科、群工科和器材建材科,因他们都在施工第一线。上级从汽车36团调来两个汽车连,基地又组建了一个连,形成汽车营。1968年从安徽接来1500名新兵。1969年从陕西汉中地区接来新兵2000多名。上级分配来28名大学生,这些同志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有的后来担任25基地司令员、副司令员。25基地成立时,从20基地分配来40名干部,又从24基地接收了30名干部。当然,这是后话。
正在抓各项工作的紧张时刻,不幸的事发生了,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同志于1967年5月16日煤气中毒身亡了。他单人住在群众的小土窑洞内,烧煤炉,窗户糊得密不通风,被呛死了。于是做善后工作,开追悼会,在公社门外的广场上用推土机推成一堆土,弄平,树立了几根脚手杆,顶搭树枝,前上方横挂追悼张宏奇同志的黑布白字横幅。县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简朴而隆重。宏奇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要求部属严格,团结同志,优点很多,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走了,大家都很悲痛和惋惜,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以后再未发生这样的事故。
岢岚东踞雄关宁武,西临滔滔黄河,北靠巍巍长城,南依古城晋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曾是抗日根据地,又是晋察冀边区支援党中央钱、物和抗战人员过往的通道。1948年4月4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上途中路居岢岚城,毛主席曾连声称赞“岢岚是个好地方”。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只要部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一定做到,如让出大片土地、给部队腾房等。但这地方属高寒地区,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近零下40度,无霜期短,高梁、玉米成熟不了,广种薄收,收成有限;又无工业,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区,给部队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建设要有大批建筑材料,首先是砖、木材和石料砂子等。岢岚不生产砖,要从原平县用火车运来,几经装卸,损坏严重,而且还供不应求,有时停工待料。为此,工区组织工兵连和民工就地烧制,10多年共烧制上亿块砖,还办了石料厂、砂厂等,解决了很大问题,又省了经费。同时,还有工兵二连搞木材加工,生产模型板、门窗等。购置了大带锯,设置了木材加工车间,及时解决了困难,争取了时间。
晋西北地区处黄土山坡,植被很差,我们把戈壁滩大量植树造林的经验也搬来,从进入起就开始植树。1969年是植树高潮,全部的人员和民工都参加了。公路两旁、营区驻地,不论大点小点,都栽上了树;后来还集中植了五条林带。凡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也号召他们栽纪念树,一般都做到了。
我们还自己动手抓农业生产,解决部队和家属吃细粮的问题。通过关系,部队在忻县、榆社和河南正阳种过高粱、小麦、水稻,有收获,共生产补助粮和饲料粮约百万斤。但投入三个连队,亏损上万元,有得有失。后来国家形势好转,就没有在外地再种。在宁武城近郊开了小煤窑,基础已打好,就要正式开采了,因25基地成立,要集中力量搞工程和准备试验,就转给了宁武县,多少年后又收了回来;也养过几千只羊和几头奶牛,后来因同样原因也处理了。
工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要在这艰苦的地区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从20基地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南方调来的干部感到很不适应。例如从南京军区调来一个新抽建的100人的小医院,是从沪、宁、苏、杭等各地医院、门诊部、卫生所抽调,由浙江余姚县武装部政委李荣华同志任院政委带来的。他们从山青水秀、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北方,感到吃不消。他们讲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吃小米,第一次睡大炕,第一次喝坑里的水,第一次看到刮这样大的黄土风,等等。他们开始暂住在五寨师范学校,后来住进了新建的医院,思想比初来时稳定了许多。3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志都陆续转业、调走了,但后来提拔的宋协穆院长和夫人徐景同志病故在这片黄土地上了。
1968年初秋,公路改建基本完成,导弹已能从阳方口转运进入工区,从20基地一部协作调来的试验分队已到齐,一部副参谋长忠勇同志带队并作为临时发射团团长,与工区参试人员—起,积极筹备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区由副政委张朝仁同志任临地发射团政委,并派出相应的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这项首次发射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由施存璧同志总负责,预定在12月中旬发射。这次“东风3号”导弹定型测试发射是按周恩来总理指示的16字方针进行的,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2月18日,“东风3号”导弹发射成功,全体人员都非常高兴。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亲自到现场检查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再接再励,把后期的工程和试验任务完成好。
1968年底,工区改称第五试验部,代号为8366部队。我于1970年4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五部政委。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较大的发射地面及地下设施,工程浩大,共打了三个大洞,那时设想要在受到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还能试验或发射导弹。有一洞里边盖了四层楼,安装计算机设备,能开进火车。地下发射井工程最大,最艰巨,由工程兵126团承担。该团指战员素质好,作风过硬,为了打巷道还牺牲了4名战士。在打直井时遇到困难,进度不快,特请来唐山矿务局的采煤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约50人。他们采用了打翻井的方法,加快了速度。
我们在一期工程时就规划了要修铁路,决定由宁武站接出支线过恢河,从宁武城后通过,过两个小山洞,再过高架桥,到达神池县城,再经五寨到岢岚,总长130公里,由铁三院设计,该院杜工程师具体负责。1970年通车,极大地减轻了物资转运的压力。这条路开始就交给地方统一管理,军地共同使用,对晋西北的发展也有所促进。
为在试验时接送前来指导视察的高级首长,并在紧急情况时取送试验急需零部件,或接送排除故 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这里修了机场。场址选在五寨县北至三岔之间的小河头地段,涉及到七八个村庄,占一大片好地,主跑道2600米,能起落较大型飞机。1800万元建设费用由国防科委出,施工由空军施工队伍承担。五部组建了临时团级指挥所,有武玉鳌、薛维彩、费洪标等,还请来20基地二部副部长魏国贤同志做指导。机场建成后,交由空军统管,平时驻一空军团进行飞行训练。
到山西以来,省里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如霍士廉、王谦两任书记都主动出资出人支援我们解决吃蔬菜的问题,并派省农科院仲济学同志带人到岢岚高寒区试种蔬菜。还对以下问题给予解决:
1、家属的户口问题。在酒泉时部队家属户口落在兰州市,在这里要落在岢岚县。我到太原找到了军管省公检法的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郝同禄同志,经他协调落户在太原市。
2、太原设采购站的问题。采集转运物资人员到了太原,原来借住省团校。团校要开学,我们只好另选地址修建,选中了火车站附近的20亩空地。我找到太原市长岳维藩同志,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办事处占的9亩地也是我找岳市长批准的。
3、部队办技校,给干部子弟找出路。此事,我带有关同志到省委找分管科教文卫的王大任书记,他立即表示同意。这件事解决了相当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4、部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我和基地领导去找管煤电的阎武宏副省长,给解决了。部队在几年中运销煤炭赚了点钱,补充了一些经费,直到军委命令军队不再搞生产经营时停止。
5、开煤窑。五部时期,想开煤矿搞点副业,由后勤部程部长通过关系在宁武城郊找到矿点,由丁怀奇同志主办。我们费很大劲已能出煤时,也因前边所说原因交给地方了。
6、我们基地及酒泉、西昌基地的大型发射架,都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已用了几十年。他们也为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拥政爱民方面,我们也做了些工作。
1、1969年初,阳方口劳改煤矿发生爆炸,张敏主任和副参谋长王志文同志带医院医护人员和车辆去紧急救助。为了救助伤员,还发生了车祸,牺牲了一位驾驶员,给予了烈士称号。 2、1972年,晋西北大旱,保德县颗粒无收,向我们求助,汽车团除个别离不开的车辆外,全部投入给群众运粮,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吃粮问题。 3、河曲县一个单位人员集体中毒,我们紧急派出医务人员去救助,使其得以好转,未听到有死亡者,受到地方感谢。
4、后来,宁岢铁路通车,部队和铁路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列车上维持秩序、做好事等。
5、对部队驻地周围凡能通电通水的村庄都给予了照顾,使人民群众得到些方便。
1976年1月,第25试验训练基地成立,司令员乔平,政委孙明远,我是基地党委六常委之—。后来调来乔正才、李伟任副司令员。基地代号89740部队,为军级单位。从此以后,主要抓“东风5号”地面、地下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发射团、通信总站、测量站等团级机构。我是1977年12月6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25基地副政委的,1983年改任基地顾问。1985年3月我离休后,住到了太原的干休所。
在庆祝25基地成立30周年时,我参观了展览室,留下如下感言:
其一、三十年前晋西行,
芦芽山下扎军营;
军民共建新基地,
试验训练攀高峰。
其二、艰苦奋斗三十春,
地面设施基本成。
巩固国防做奉献,
各型星弹可航天。
如今的基地,今非昔比了,环境优美了,工作、生活条件都极大地改善了,仍在基地继续奋斗的同志们有了个较好的工作空间。现在,每逢酒泉、岢岚两基地发射成功,我都是十分高兴和欣慰的,这也许是我曾在这两个地方奋斗26年的感情所致吧!
(原载《定襄文丛》2004年第1期)
(责编 董岩春)
我们首先抓的前期工作是:
1、修路。立即与地方联系,开始整修公路,以能保证导弹安全运入基地为原则。经与忻县地区商定,共同出资400万元(各投资200万元),开始了改修工作,要求加宽、取直、平整,建必不可少的桥梁等。1967年开工,196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在阳方口北土长城内修了一段铁路专用线和专供卸导弹、部件的站台。
2、接电。与山西省电力部门交涉,确定由宁武县东寨接出高压线到工区。我们是最后用户,尽管电力部门十分重视,说要保证我们用电,但“万一”情况还是可能发生,所以工区还准备了柴油发电机。1968年上半年架过线来,开始用上了电。在两三年后,保德县的天桥水电站和朔县神头火电站建成投产,与太原联网,电的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3、移民。要把岢岚北川大聚会公社的十几个小村的2000多人迁走,以便开工建设发射地面设施。此事由政治部群工科负责,与县委杨部长共同办理。群众虽觉得热土难离,但国家需要,还是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搬完了。搬迁户的房子、树木等财产折价补偿,把他们安置在县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土地较多的地方,给他们盖了房子,所以迁移户都比较满意。 4、施工。我们找了华北建工八局,派出省建二公司、内蒙古建华一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安装公司等担任此项任务,较快进场开工。但那时工人受“文革”的影响,无政府思潮严重,有时停产“闹革命”,我们派出了政治宣传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使工程没有受到多大影响。1968年上半年,因阳岢公路旧路破坏,新路尚未修成,路运不畅,阳方口堆积大量物资运不进来,特去北京运输公司联系,调来三个车队支援我们,加快了工区建设。
5、抓水。晋西北十年九旱,当地群众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饮用。工区部队驻村都有水坑,不但水混浊,里边还有微生物,就是那样的水,因部队来了就不够用了。工区领导在公社门外挖深坑,用砖砌坑壁,里边抹上水泥,用水车从岚漪河拉来水注入坑内,供军队和群众共用,这才解决了用水的问题。1968年夏,天津打井队在北川干河床内宋家寨村外打出一眼深井,昼夜可出水800吨,大家高兴极了,用钢板焊了几个水箱,几辆汽车拉水,供部队和群众吃用,以及施工使用。我隔几天去看看,问问水位是否下降?管水的战士说没有。这样沿干河床又打几眼,都多少不等出了水。后来为了给洞内发电厂解决用水,又在城西门外打了3眼深井,水量很大。又在城东牛家庄湿地打出几眼深井,出水也多。还用地下钢管把这些井连起来,由工兵营三连负责管水,使阵地区、部队驻地等处用水基本解决了。
当时,工区代号是520部队,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工区设有司政后机关,参谋长代泽民,副参谋长王志文,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后勤部长程瑞衡、政委武锦。各部的科室,架子搭起,有待充实。当时主要是加强了工程科、群工科和器材建材科,因他们都在施工第一线。上级从汽车36团调来两个汽车连,基地又组建了一个连,形成汽车营。1968年从安徽接来1500名新兵。1969年从陕西汉中地区接来新兵2000多名。上级分配来28名大学生,这些同志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有的后来担任25基地司令员、副司令员。25基地成立时,从20基地分配来40名干部,又从24基地接收了30名干部。当然,这是后话。
正在抓各项工作的紧张时刻,不幸的事发生了,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同志于1967年5月16日煤气中毒身亡了。他单人住在群众的小土窑洞内,烧煤炉,窗户糊得密不通风,被呛死了。于是做善后工作,开追悼会,在公社门外的广场上用推土机推成一堆土,弄平,树立了几根脚手杆,顶搭树枝,前上方横挂追悼张宏奇同志的黑布白字横幅。县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简朴而隆重。宏奇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要求部属严格,团结同志,优点很多,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走了,大家都很悲痛和惋惜,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以后再未发生这样的事故。
岢岚东踞雄关宁武,西临滔滔黄河,北靠巍巍长城,南依古城晋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曾是抗日根据地,又是晋察冀边区支援党中央钱、物和抗战人员过往的通道。1948年4月4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上途中路居岢岚城,毛主席曾连声称赞“岢岚是个好地方”。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只要部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一定做到,如让出大片土地、给部队腾房等。但这地方属高寒地区,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近零下40度,无霜期短,高梁、玉米成熟不了,广种薄收,收成有限;又无工业,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区,给部队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建设要有大批建筑材料,首先是砖、木材和石料砂子等。岢岚不生产砖,要从原平县用火车运来,几经装卸,损坏严重,而且还供不应求,有时停工待料。为此,工区组织工兵连和民工就地烧制,10多年共烧制上亿块砖,还办了石料厂、砂厂等,解决了很大问题,又省了经费。同时,还有工兵二连搞木材加工,生产模型板、门窗等。购置了大带锯,设置了木材加工车间,及时解决了困难,争取了时间。
晋西北地区处黄土山坡,植被很差,我们把戈壁滩大量植树造林的经验也搬来,从进入起就开始植树。1969年是植树高潮,全部的人员和民工都参加了。公路两旁、营区驻地,不论大点小点,都栽上了树;后来还集中植了五条林带。凡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也号召他们栽纪念树,一般都做到了。
我们还自己动手抓农业生产,解决部队和家属吃细粮的问题。通过关系,部队在忻县、榆社和河南正阳种过高粱、小麦、水稻,有收获,共生产补助粮和饲料粮约百万斤。但投入三个连队,亏损上万元,有得有失。后来国家形势好转,就没有在外地再种。在宁武城近郊开了小煤窑,基础已打好,就要正式开采了,因25基地成立,要集中力量搞工程和准备试验,就转给了宁武县,多少年后又收了回来;也养过几千只羊和几头奶牛,后来因同样原因也处理了。
工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要在这艰苦的地区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从20基地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南方调来的干部感到很不适应。例如从南京军区调来一个新抽建的100人的小医院,是从沪、宁、苏、杭等各地医院、门诊部、卫生所抽调,由浙江余姚县武装部政委李荣华同志任院政委带来的。他们从山青水秀、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北方,感到吃不消。他们讲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吃小米,第一次睡大炕,第一次喝坑里的水,第一次看到刮这样大的黄土风,等等。他们开始暂住在五寨师范学校,后来住进了新建的医院,思想比初来时稳定了许多。3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志都陆续转业、调走了,但后来提拔的宋协穆院长和夫人徐景同志病故在这片黄土地上了。
1968年初秋,公路改建基本完成,导弹已能从阳方口转运进入工区,从20基地一部协作调来的试验分队已到齐,一部副参谋长忠勇同志带队并作为临时发射团团长,与工区参试人员—起,积极筹备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区由副政委张朝仁同志任临地发射团政委,并派出相应的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这项首次发射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由施存璧同志总负责,预定在12月中旬发射。这次“东风3号”导弹定型测试发射是按周恩来总理指示的16字方针进行的,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2月18日,“东风3号”导弹发射成功,全体人员都非常高兴。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亲自到现场检查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再接再励,把后期的工程和试验任务完成好。
1968年底,工区改称第五试验部,代号为8366部队。我于1970年4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五部政委。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较大的发射地面及地下设施,工程浩大,共打了三个大洞,那时设想要在受到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还能试验或发射导弹。有一洞里边盖了四层楼,安装计算机设备,能开进火车。地下发射井工程最大,最艰巨,由工程兵126团承担。该团指战员素质好,作风过硬,为了打巷道还牺牲了4名战士。在打直井时遇到困难,进度不快,特请来唐山矿务局的采煤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约50人。他们采用了打翻井的方法,加快了速度。
我们在一期工程时就规划了要修铁路,决定由宁武站接出支线过恢河,从宁武城后通过,过两个小山洞,再过高架桥,到达神池县城,再经五寨到岢岚,总长130公里,由铁三院设计,该院杜工程师具体负责。1970年通车,极大地减轻了物资转运的压力。这条路开始就交给地方统一管理,军地共同使用,对晋西北的发展也有所促进。
为在试验时接送前来指导视察的高级首长,并在紧急情况时取送试验急需零部件,或接送排除故 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这里修了机场。场址选在五寨县北至三岔之间的小河头地段,涉及到七八个村庄,占一大片好地,主跑道2600米,能起落较大型飞机。1800万元建设费用由国防科委出,施工由空军施工队伍承担。五部组建了临时团级指挥所,有武玉鳌、薛维彩、费洪标等,还请来20基地二部副部长魏国贤同志做指导。机场建成后,交由空军统管,平时驻一空军团进行飞行训练。
到山西以来,省里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如霍士廉、王谦两任书记都主动出资出人支援我们解决吃蔬菜的问题,并派省农科院仲济学同志带人到岢岚高寒区试种蔬菜。还对以下问题给予解决:
1、家属的户口问题。在酒泉时部队家属户口落在兰州市,在这里要落在岢岚县。我到太原找到了军管省公检法的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郝同禄同志,经他协调落户在太原市。
2、太原设采购站的问题。采集转运物资人员到了太原,原来借住省团校。团校要开学,我们只好另选地址修建,选中了火车站附近的20亩空地。我找到太原市长岳维藩同志,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办事处占的9亩地也是我找岳市长批准的。
3、部队办技校,给干部子弟找出路。此事,我带有关同志到省委找分管科教文卫的王大任书记,他立即表示同意。这件事解决了相当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4、部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我和基地领导去找管煤电的阎武宏副省长,给解决了。部队在几年中运销煤炭赚了点钱,补充了一些经费,直到军委命令军队不再搞生产经营时停止。
5、开煤窑。五部时期,想开煤矿搞点副业,由后勤部程部长通过关系在宁武城郊找到矿点,由丁怀奇同志主办。我们费很大劲已能出煤时,也因前边所说原因交给地方了。
6、我们基地及酒泉、西昌基地的大型发射架,都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已用了几十年。他们也为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拥政爱民方面,我们也做了些工作。
1、1969年初,阳方口劳改煤矿发生爆炸,张敏主任和副参谋长王志文同志带医院医护人员和车辆去紧急救助。为了救助伤员,还发生了车祸,牺牲了一位驾驶员,给予了烈士称号。 2、1972年,晋西北大旱,保德县颗粒无收,向我们求助,汽车团除个别离不开的车辆外,全部投入给群众运粮,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吃粮问题。 3、河曲县一个单位人员集体中毒,我们紧急派出医务人员去救助,使其得以好转,未听到有死亡者,受到地方感谢。
4、后来,宁岢铁路通车,部队和铁路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列车上维持秩序、做好事等。
5、对部队驻地周围凡能通电通水的村庄都给予了照顾,使人民群众得到些方便。
1976年1月,第25试验训练基地成立,司令员乔平,政委孙明远,我是基地党委六常委之—。后来调来乔正才、李伟任副司令员。基地代号89740部队,为军级单位。从此以后,主要抓“东风5号”地面、地下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发射团、通信总站、测量站等团级机构。我是1977年12月6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25基地副政委的,1983年改任基地顾问。1985年3月我离休后,住到了太原的干休所。
在庆祝25基地成立30周年时,我参观了展览室,留下如下感言:
其一、三十年前晋西行,
芦芽山下扎军营;
军民共建新基地,
试验训练攀高峰。
其二、艰苦奋斗三十春,
地面设施基本成。
巩固国防做奉献,
各型星弹可航天。
如今的基地,今非昔比了,环境优美了,工作、生活条件都极大地改善了,仍在基地继续奋斗的同志们有了个较好的工作空间。现在,每逢酒泉、岢岚两基地发射成功,我都是十分高兴和欣慰的,这也许是我曾在这两个地方奋斗26年的感情所致吧!
(原载《定襄文丛》2004年第1期)
(责编 董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