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家养老是将传统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对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维护社会、家庭和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本文在介绍我国各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问题与发展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养老问题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模式早已难以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缺口。社区居家养老是当前国内很多城市正在试运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这里的“家”不再局限于由亲属关系成员所组成的家庭概念,而是把生活概念延伸到老人所在社区的广义家庭的概念上。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享受到由社区所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作为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中心,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与养老制度为保障。目前,国内对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一、中国各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自2008年2月21日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居家养老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国内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一)依托“第三方组织”模式
这一模式以宁波市海曙区推广成效最为显著。当地积极探索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通过把居家养老服务委托给敬老协会,由协会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服务方。服务模式采用“走进去”与“走出来”的办法。“走进去”是指通过购买服务,“义工银行”与护理人员走进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走出去”是以老年俱乐部、社区、街道的日托中心为平台,为老人提供休闲与护理场所[1]。此外,还组建了义工招募服务中心,从社会上招募义工护理员,并加强对护理员的业务培训。
(二)市场化运营模式
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更注重市场化运营,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供给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优势。此处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为社区老人集中建立人事档案,并根据老人身体健康现状实施分类管理。不同经济水平的老人可享受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另外,在运营层面,老年服务主要从市场上购买,社区与市场主体签订合同,由市场主体提供相关服务,而政府给予参与主体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政府通过市场购买相关服务,而老人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
(三)社区主导模式
青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时间在国内较早,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探索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城市之一。当地通过整合社区养老资源,设立服务中心,并在中心配备“休闲娱乐室”、“医疗护理室”、“老年课程室”设施,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一站式”服务,包括家政、助餐、助医、精神慰藉、日间照料、康复辅助、休闲娱乐等服务[2]。
(四)家庭主导模式
通过设立“家庭养老院”,招募社区下岗人员并进行培训后成为老人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服务。这一模式更符合老人对家庭的需求,也充分发挥出居家养老的优势。
二、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各地发展不均衡
由于国内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社会保障与居家养老工作的重视度不同,导致各地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呈不均衡状态。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给予充裕的资金支持,助老政策得力,有效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而有的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乏力,助老政策不够,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滞后。
(二)筹资渠道狭窄,造成经费不足
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所需资金大多来自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资助以及少量的社会捐助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有限,而彩票资金波动性较大,难以覆盖日益增多的老年人,也难以满足老人多元化的需求。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照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单一的筹资渠道难以获取充足的资金,势必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美国、英国、日本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为成熟,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各项评估标准以及监督方法等[3]。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承担着“养老助老”与“扶贫”等双重任务,通常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对养老问题重视度不够。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对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
(四)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由于薪资水平低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是农村人员、下岗工人。整体来讲这支队伍的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伴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也更高。
三、新形势下推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资金与法律支持
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当地老人的养老需求,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先在城市内试运行,待成功后再逐渐向农村地区推广。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逐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与活动场所。同时,可积极借鉴欧美、日本居家养老发展成熟国家的养老模式。其中,笔者认为可利用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拓宽筹资渠道,从而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责任共担、互助合作的关系。对有薪资的人员通过工资税抽取;对无工资收入的人员则由政府财政为他们支付保险费。如此,便可形成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养老资金链条。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养老、敬老、尊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教育,在社会上营造出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同时,出台相关养老政策,增强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责任心与自觉性,并通过各种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
(二)坚持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养老功能
居家养老实际上就是把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若这种养老模式发展顺利可让我国养老保障事业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4]。而工作人员的素质极大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对志愿者队伍要重点培训专业技巧与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此外,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并吸纳大专毕业生与专业人才进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最后,加大宣传,改变人们的观念,给予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足够的尊重,使人们认识到这一行业的重要性与崇高性,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三)增强创新意识,探索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
各地政府应积极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可采用“互联网+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设计专门的养老服务O2O平台。政府人员可在该平台收集、查看老人档案与养老服务意见与工作进度,并发布相关政策信息。平台管理员负责对老人档案的管理、服务信息的汇总,对服务意见与情况的查看,对订单的管理等。社会力量包括志愿者、服务团体与社会闲散人员,可在平台上查看服務信息。老人家属可查阅老人健康状况,并在线上充值,预订服务等。老人通过终端设备,可一键呼叫服务。
参考文献:
[1]郜凯英.我国城镇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73-75.
[2]伊焕英,郭洪花,张彩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7,28(2):2001-2004.
[3]董春晓.福利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居家养老经验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l,35(14):164-165.
[4]丁海霞.淮安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吗,2017,19(23):186-188.
作者简介:
于晓明(1965-),女,陕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
资助项目 来源: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14KRM80;项目名字:居家养老模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养老问题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模式早已难以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缺口。社区居家养老是当前国内很多城市正在试运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这里的“家”不再局限于由亲属关系成员所组成的家庭概念,而是把生活概念延伸到老人所在社区的广义家庭的概念上。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享受到由社区所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作为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中心,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与养老制度为保障。目前,国内对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一、中国各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自2008年2月21日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居家养老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国内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一)依托“第三方组织”模式
这一模式以宁波市海曙区推广成效最为显著。当地积极探索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通过把居家养老服务委托给敬老协会,由协会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服务方。服务模式采用“走进去”与“走出来”的办法。“走进去”是指通过购买服务,“义工银行”与护理人员走进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走出去”是以老年俱乐部、社区、街道的日托中心为平台,为老人提供休闲与护理场所[1]。此外,还组建了义工招募服务中心,从社会上招募义工护理员,并加强对护理员的业务培训。
(二)市场化运营模式
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更注重市场化运营,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供给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优势。此处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为社区老人集中建立人事档案,并根据老人身体健康现状实施分类管理。不同经济水平的老人可享受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另外,在运营层面,老年服务主要从市场上购买,社区与市场主体签订合同,由市场主体提供相关服务,而政府给予参与主体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政府通过市场购买相关服务,而老人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
(三)社区主导模式
青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时间在国内较早,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探索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城市之一。当地通过整合社区养老资源,设立服务中心,并在中心配备“休闲娱乐室”、“医疗护理室”、“老年课程室”设施,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一站式”服务,包括家政、助餐、助医、精神慰藉、日间照料、康复辅助、休闲娱乐等服务[2]。
(四)家庭主导模式
通过设立“家庭养老院”,招募社区下岗人员并进行培训后成为老人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服务。这一模式更符合老人对家庭的需求,也充分发挥出居家养老的优势。
二、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各地发展不均衡
由于国内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社会保障与居家养老工作的重视度不同,导致各地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呈不均衡状态。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给予充裕的资金支持,助老政策得力,有效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而有的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乏力,助老政策不够,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滞后。
(二)筹资渠道狭窄,造成经费不足
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所需资金大多来自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资助以及少量的社会捐助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有限,而彩票资金波动性较大,难以覆盖日益增多的老年人,也难以满足老人多元化的需求。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照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单一的筹资渠道难以获取充足的资金,势必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美国、英国、日本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为成熟,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各项评估标准以及监督方法等[3]。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承担着“养老助老”与“扶贫”等双重任务,通常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对养老问题重视度不够。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对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
(四)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由于薪资水平低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是农村人员、下岗工人。整体来讲这支队伍的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伴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也更高。
三、新形势下推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资金与法律支持
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当地老人的养老需求,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先在城市内试运行,待成功后再逐渐向农村地区推广。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逐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与活动场所。同时,可积极借鉴欧美、日本居家养老发展成熟国家的养老模式。其中,笔者认为可利用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拓宽筹资渠道,从而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责任共担、互助合作的关系。对有薪资的人员通过工资税抽取;对无工资收入的人员则由政府财政为他们支付保险费。如此,便可形成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养老资金链条。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养老、敬老、尊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教育,在社会上营造出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同时,出台相关养老政策,增强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责任心与自觉性,并通过各种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
(二)坚持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养老功能
居家养老实际上就是把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若这种养老模式发展顺利可让我国养老保障事业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4]。而工作人员的素质极大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对志愿者队伍要重点培训专业技巧与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此外,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并吸纳大专毕业生与专业人才进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最后,加大宣传,改变人们的观念,给予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足够的尊重,使人们认识到这一行业的重要性与崇高性,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三)增强创新意识,探索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
各地政府应积极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可采用“互联网+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设计专门的养老服务O2O平台。政府人员可在该平台收集、查看老人档案与养老服务意见与工作进度,并发布相关政策信息。平台管理员负责对老人档案的管理、服务信息的汇总,对服务意见与情况的查看,对订单的管理等。社会力量包括志愿者、服务团体与社会闲散人员,可在平台上查看服務信息。老人家属可查阅老人健康状况,并在线上充值,预订服务等。老人通过终端设备,可一键呼叫服务。
参考文献:
[1]郜凯英.我国城镇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73-75.
[2]伊焕英,郭洪花,张彩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7,28(2):2001-2004.
[3]董春晓.福利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居家养老经验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l,35(14):164-165.
[4]丁海霞.淮安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吗,2017,19(23):186-188.
作者简介:
于晓明(1965-),女,陕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
资助项目 来源: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14KRM80;项目名字:居家养老模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