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多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春节的脚步将近,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全国各地有趣的年俗吧!
河南年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聊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事,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云南年俗
云南白族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制的春联,合唱《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大门上贴的是椿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
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幅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火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的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秋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冻秋梨和冻柿子。据了解,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秋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二之前不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江苏年俗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都有哪些年俗呢?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有趣年俗吧!
河南年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聊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事,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云南年俗
云南白族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制的春联,合唱《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大门上贴的是椿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
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幅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火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的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秋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冻秋梨和冻柿子。据了解,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秋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二之前不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江苏年俗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都有哪些年俗呢?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有趣年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