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不同的有趣年俗

来源 :作文评点报·小学三、四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多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春节的脚步将近,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全国各地有趣的年俗吧!
  河南年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聊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事,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云南年俗
  云南白族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制的春联,合唱《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大门上贴的是椿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
  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幅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火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的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秋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冻秋梨和冻柿子。据了解,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秋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二之前不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江苏年俗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都有哪些年俗呢?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有趣年俗吧!
其他文献
【互动空间】  姗姗:老师,这次习作好像很难写,我们该怎么写呀?  老师:细读习作要求我们就会发现,本次习作是要我们写一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成长故事”是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即使是淘气、恶作剧之类的事情,只要最终能对自己有所帮助、有所启示也是可以写的。在选材时,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这样会更有话说。  舒雪:老师,我还是不明白,什么是“成长故事”,您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吗?  
期刊
“毛毛”是老贾叔叔家养的一只特别可爱的小狗。它是一只黑色的小泰迪,我可喜欢它了。  “毛毛”身材苗条,一身黑亮亮的外衣;一对柔软小巧的耳朵,外头是黑色的,里头是粉嫩粉嫩的。它的眼睛可好玩了,在阳光下竟然像绿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它的牙齿雪白雪白的,相当锋利,吃起肉骨头来一点也不含糊。它的脖子上有一圈美丽的白色卷毛,好像系上了一条白色的丝巾。它的尾巴像一个圆圆的小球,时常摇个不停。  “毛毛”是个馋家伙
期刊
三年级,学校有了适合我们的长笛课后小组,每个周二、周五的中午12点到1点,喜欢长笛的同学都可以去长笛课后小组免费学习。  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想立刻去报名、马上学习,因为我的牙齿已经换完了,好多同学想学还学不了呢。但是老師说,要和家长商量,因为需要自己买长笛才能学习。晚上妈妈接我放学,一见到妈妈,我就抓住她的双手央求地说:“妈妈,我想要学习长笛!”妈妈很快就答应了,并对我说:“你以前学小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竟然对手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一玩起来,真是雷打不动。  那天,我想让爸爸带我出去买东西,可我足足等了他半个多小时,也不见爸爸的身影。于是,我怒氣冲冲地走到爸爸所在的屋子,眼前的一幕让我足有两三分钟没反应过来:爸爸正一脸悠闲地躺在床上聚精会神地玩着手机。我生气地一把夺过爸爸的手机,大声说:“你不是答应带我出去买东西吗?我都等了你半个多小时了!你再这样,我要向妈妈告状了!”爸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平常的学习和阅读中读过很多童话故事,如:《小壁虎借尾巴》《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马过河》等。这些童话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反映出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它奇异美妙,活泼动人,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于是很多小朋友也想一试身手,亲自写一篇童话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写的童话故事吧!  【原文】  粉笔和黑板(节选)  刘 芹  有一天
期刊
螃蟹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开一家理发店。其实螃蟹能够想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螃蟹觉得理发店的生意太冷清了。因为一位顾客也没有。  于是,螃蟹理发师便来到了海边。章鱼正在睡午觉。“喂,章鱼大哥。”螃蟹叫道。  章鱼睁开眼睛,问:“什么事?”  “我是理发师,你要不要理发?”  “你好好看看吧,看看我头上有没有毛?”螃蟹仔细看了看章鱼的头,果然一根头发也没有。就算螃蟹理发的手艺再高超,面
期刊
有一次,在皮昂比诺(地名)下了一场糖果雨。哗啦啦,哗啦啦洒下来,就像一颗颗冰雹,但却又是五光十色的:绿的、紫的、蓝的、玫瑰色的,什么颜色的都有。一个小孩捡了一颗绿的放在嘴里试了一下,很快就知道了这是薄荷味的;另一个孩子尝了一块玫瑰色的,那是草莓味的。  “快來呀!都是糖果,都是糖果!”  所有的人都到马路上来了,想把自己的口袋塞得满满的。糖果雨密密麻麻地落下来,大家捡都捡不过来。  雨下了一会儿就
期刊
汉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一句话、一纸诉状或一篇文章,凭着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只在某字上添一笔,删一笔,便能不露痕迹地改动这个字,意思也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苏轼“过目成诵”的奥秘  齐燕  人们都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天赋高,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然,这里另有奥秘。  一天,有位朋友去看望苏轼,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的面。这位朋友有些急了,刚要发火,苏轼正好从书房里走出来。看到面有愠色的朋
期刊
小朋友们的身边一定有一些你们喜欢的动物、植物和物品吧?那就拿起笔来,写一写状物作文,用你们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这些物体,表达出你们的感情吧!  描描我喜爱的物品  写物品,首先要把物品写得具体、有特点,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要层次分明。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也可以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写,还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究竟按哪种顺序写,可根据内容灵活安排。注重了写作顺序,才能使
期刊
天,特别冷。  汉族女孩金格的手刚触到冰冷的水,就不由自主地缩了回来。可一想到苗族奶奶行动不便,她又咬紧牙关,搓了搓小手,用力地搓洗起衣物来。  这一天,金格又来到邻居苗族老奶奶家帮忙洗衣、做饭、收拾房子……原来,老奶奶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  “嚓嚓……”有节奏的声音惊醒了老奶奶。她戴上头巾,拄着拐杖来到外屋,映入眼帘的这一切让她的眼睛顿时湿润了。老奶奶嘴角抽动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