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金陵中学。
《中国青年报》8月15日刊登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文章,讲述了他今年在上海面试“学霸”们之后的一些感慨。文中有这么一段:“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样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上去也太像了,就像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包括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读一首诗。”
但当问他(她)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时,有的却“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她)们,你们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她)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不禁令我唏嘘感叹!
秦院长的话使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另一则报道。搜狐教育4月12日《教育远离智慧和真理谁之过》一文谈到王开东老师在《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时评中选用的央视《对话》栏目中的素材:来自美国的12名总统奖获得者与来自国内的12名考入清华、北大的高中毕业生之间的交流和PK。在第一环节关于价值取向的选择中,中国孩子大多选择的是金钱和权力,而美国的孩子都惊人的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读了这段文字,相信那些有思想而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都会为我们学生的价值取向而叹惋,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而担忧。或许有人会认为,王老师的话说得有点尖刻或者偏激,但他却说出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教育远离真理和智慧是文明的倒退,长远看来于国于民都是非常不利的。虽然12名学生不能代替全体学生,但他们可都是“顶尖”学生呀。难道我们长期的思想教育没有成效?可能我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培养“学霸”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这不得不让人深长思之。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心,有心就是培养良好的心智。具体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懂得如何跟人合作;就是要做一名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合格的现代公民。学知识、学技能最终是为上述一切服务的。遗憾的是,当下的教育在这方面欠缺甚多。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不少学生只会考试、只图分数,却远离了真理与智慧、追求金钱与权力,如此发展下去是很可怕的。我们眼下的思想教育很苍白、很僵化,往往停留在空洞说教,满足于搞运动、表决心。在我看来,必须由日常行为入手,狠抓良好習惯的养成,先从守规矩、讲礼貌、知感恩等做起,再逐步上升到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而目前的现实是,不少学生尤其是那些“学霸”,“太完美”“太相像”,缺乏鲜明个性,没有人生目标,人格严重扭曲,言行很不真实。
再回到秦院长说的话上来。他说:“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象力。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于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此话一针见血,又十分中肯。
他还说:“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此言极是!在懂得做人的前提下,应让每个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由家长专制地强加。我由衷地希望:少一点“学霸”,多一份清醒,让每一个学生能追求自己确立的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那将使人生愉快而充实。但就我国目前国情而言,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单靠学校教育难以奏效,必须全社会关注,从改变教育观念做起,并作长期的努力。
《中国青年报》8月15日刊登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文章,讲述了他今年在上海面试“学霸”们之后的一些感慨。文中有这么一段:“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样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上去也太像了,就像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包括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读一首诗。”
但当问他(她)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时,有的却“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她)们,你们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她)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不禁令我唏嘘感叹!
秦院长的话使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另一则报道。搜狐教育4月12日《教育远离智慧和真理谁之过》一文谈到王开东老师在《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时评中选用的央视《对话》栏目中的素材:来自美国的12名总统奖获得者与来自国内的12名考入清华、北大的高中毕业生之间的交流和PK。在第一环节关于价值取向的选择中,中国孩子大多选择的是金钱和权力,而美国的孩子都惊人的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读了这段文字,相信那些有思想而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都会为我们学生的价值取向而叹惋,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而担忧。或许有人会认为,王老师的话说得有点尖刻或者偏激,但他却说出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教育远离真理和智慧是文明的倒退,长远看来于国于民都是非常不利的。虽然12名学生不能代替全体学生,但他们可都是“顶尖”学生呀。难道我们长期的思想教育没有成效?可能我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培养“学霸”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这不得不让人深长思之。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心,有心就是培养良好的心智。具体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懂得如何跟人合作;就是要做一名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合格的现代公民。学知识、学技能最终是为上述一切服务的。遗憾的是,当下的教育在这方面欠缺甚多。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不少学生只会考试、只图分数,却远离了真理与智慧、追求金钱与权力,如此发展下去是很可怕的。我们眼下的思想教育很苍白、很僵化,往往停留在空洞说教,满足于搞运动、表决心。在我看来,必须由日常行为入手,狠抓良好習惯的养成,先从守规矩、讲礼貌、知感恩等做起,再逐步上升到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而目前的现实是,不少学生尤其是那些“学霸”,“太完美”“太相像”,缺乏鲜明个性,没有人生目标,人格严重扭曲,言行很不真实。
再回到秦院长说的话上来。他说:“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象力。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于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此话一针见血,又十分中肯。
他还说:“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此言极是!在懂得做人的前提下,应让每个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由家长专制地强加。我由衷地希望:少一点“学霸”,多一份清醒,让每一个学生能追求自己确立的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那将使人生愉快而充实。但就我国目前国情而言,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单靠学校教育难以奏效,必须全社会关注,从改变教育观念做起,并作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