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的失败之后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就有很严重的口吃,也就是结巴,说话经常很困难。因为从小口吃,在讲英语方面我受过打击,当众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过。这导致我从一开始就对英语有恐惧心理,一直没有好好学习。
  记得我大一的时候看英语四级卷子,基本上整张卷子都看不懂。当时我就想,如果能考过四级,拿到学位证就是万幸了。后来我决定出国留学,英语就成为横在我面前最大的一座山,但我知道我必须越过去。
  于是,我每天除了上课,就在自习室和图书馆背单词,一天背七八个小时。四级词汇书被我翻了20多遍,接着翻六级词汇书,六级词汇书也被我翻了20多遍,然后是雅思词汇书。这期间我为了集中注意力,强迫自己在走神或者累的时候,拿出纸来抄单词,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就这样过了两年,我通过了四级、六级和雅思考试。
  我本以为这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但没想到这仅仅是开始。
  问题就出在我的口吃上面。我说话比较慢,很多词都说不出来。这个问题也体现在英语口语上,而且更加严重。
  我在开始准备雅思考试的时候,报了一个英语口语培训班,老师都是外国人。记得第一次给我做测试的是一个英国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威尔士口音,他为人非常和善、语速很慢。但我面对他的时候,几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越努力想说,就越无法张开嘴,仿佛嘴巴被封上了。
  那种巨大的挫败感是大部分人无法体会的。我花了两年时间,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英语上,明明都能听懂,也知道该怎么说,却连一个小学生都不如。这种体验就是你明明拼命学会的东西,到头来却无法使用,让人很痛苦。
  虽然这种痛苦每一次开口说话时都存在,但是我绝不会妥协。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逼自己上台演讲,和外国人说话。
  因为口吃,我从小就很内向,有时候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不敢上台,不敢开口说话。在那段时间,我逼自己变得外向,不停地说话,就是为了克服口吃,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正常地、流利地说出来。
  我也尝试过各种方法,比如唱着说、跳着说、手舞足蹈地说。我逼着自己上台用英语演讲,明明全身都在颤抖,声音也在发抖,浑身都是汗,一个单词要说很久,但是我仍然不断强迫自己走上台。尽管自己也觉得很丢脸,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尝试。
  因为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流利地讲英语,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
  后来我出国去了意大利,学習的专业是奢侈品管理,课堂上经常要演讲。最频繁的时候一周要做3次演讲,而且经常是给合作的品牌创始人演讲。台下坐着五六十人,还有老师。一开始我开口说话仍然十分困难,声音都在抖。
  那段时间更是感觉孤立无援,身在异国他乡,每天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口吃带来的无奈和失望整日包围着我。于是我每天冥想、跑步,练习第二天要演讲的内容,和口吃做着没有尽头的斗争。
  过了几个月,我终于发现,频繁的演讲让我有的时候居然可以讲得流利了,即使无法说出口的词,也可以马上用别的同义词,甚至用不同的语法,调整语序说出来,而且做小组作业的时候,也基本上能和外国人无障碍地沟通。同时我发现,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哪怕我说得再慢,人们也会耐心倾听。
  后来因为有兴趣,除了完成学校的课程和作业,我开始研究数据分析,每天徜徉在数据的海洋里。当时大数据被炒得火热,而数据分析需要对某一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我凭着硕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和老师、一些意大利品牌的创始人的沟通和交流,发现了数据对于未来时尚行业发展的价值。
  那段时间我仿佛回到了高三,每天早上5点起床,研究数据分析、文本挖掘,自学了SPSS、R语言,搭配Excel每天分析数据。统计软件导出来的图表不好看,我就用以前学的PS做数据可视化,就这样逐渐完善自己的一整套基于时尚行业的数据分析方法。
  虽然那个时候我的口吃依然存在,但是我的全部注意力已经被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占据,给外国人讲解讲到激动的时候,也会忘记口吃这件事。而且,我也开始越来越注重谈话的内容。就这样一直到毕业。
  当时,意大利还处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没有缓过来的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是70%。学校的老师也说,外国学生尤其是英语授课的人基本上找不到工作。当时,我已经准备收拾行李回国找工作了。
  但是后来,教过我的一个老师在Facebook上给我发私信,问我要不要去他的公司工作。我的口吃虽然比刚出国的时候减轻了一点,但是仍然一直伴随我。但是在一次聚会上我发现,喝酒之后我居然可以把话讲得很流利,我很看重这个机会,于是在面试之前,酒量不好的我喝掉了整瓶啤酒,晕晕乎乎地就去面试了。
  面试很顺利,没有很严重的口吃。估计面试官也被我的酒气熏得够呛,但这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至少把自己想表达的都顺畅地说出来了。于是,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意大利做数据分析师。
  在那个公司,我开发了迄今为止第一个基于社交媒体表现和用户反馈的时尚奢侈品牌排名的算法,到现在为止,整个公司还在用这个系统服务意大利的奢侈品品牌。
  这期间,我的口吃并没有消失,而口吃带来的痛苦和挫败感也一直伴随着我,只是我不再过多地关注它了。
  我终于明白,口吃有可能会一直伴随我,但是我已经释然了。我不再试图克服它,而是接受它的存在,然后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他文献
朋友17岁的儿子问我:“你看过那篇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文章吗?上了北大清华又有什么用?还是跟富二代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别人毕业就去了家族企业实习工作,或是出国继续深造,而我们呢,无数份简历,无数次面试,最后或许只能去某个公司,做普通工作。”  我明白他的意思,明显就是不甘又无奈。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拼来拼去,大家拼的不是能力和知识,更多的是人脉和背景。  可是,寒窗苦读十八年之后,你能有机会和他们坐
期刊
——01  现在,有句话出镜率特别高:活在当下。  你会发现,越年轻的人越喜欢说这句话。每次,我只要跟弟弟妹妹们说,多为以后想想,他们就会拿这句话反驳我:“姐,你活得累不累?”  说实话,一点儿也不累。一想到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的未来,我就宁可现在多费点儿脑子。  过去,我也不喜欢计划,生活过得很随性,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何必要考虑将来?大家都说,你不知道会在转角撞上哪个傻瓜,也不知道死亡会不会比
期刊
一个朋友说,他已经几年没有去旅行了。我说,不对,你说的旅行仅仅是指到风景名胜区看风景。其实,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旅行——能够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探究自己心灵的秘密,了解自己的心灵家园里那些连自己都没有看到过的风景。  到书中进行阅读的旅行。那些经典的名著,那些影响了无数人的名篇佳作,都是文学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阅读他们,到他们的书中旅行,就等于让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思想家园,走进
期刊
这些天,报考陆续开始,很多家人和朋友问我,应该考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报考的事,没什么成功经验,有的都是失败的教训。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我希望能给报考的学子一点帮助,也算是过来人给你们的一点教训。  1.报哪里  面对报考志愿表上眼花缭乱的学校名字,真是不知从何下手,也不知道自己要考哪里。北京、上海、沈阳、还是长春、西安、深圳?  听起来,好多城市都好想去,走得越远越好
期刊
因为晚上睡得晚,现在每天只能六点半起床,实事求是地说,这已经不算早起了,因为我之前,一直是六点前起床的。  好在,一直坚持着,当然也不能说坚持,因为坚持总带着一种“努力和勉强”的感觉,而早起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去年八月,在家待了一个月,每天约好和妈妈早起遛弯。  “妈,早上六点好不好?咱溜达一个小时,七点回来正好。”  “六点?”我妈白了我一眼。“六点叫早起吗?六点太阳都老高了,五点!”  二十
期刊
有时候觉得,大学是社会对一个年轻人最为宽容的四年:摆脱了父母老师的耳提面命,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藏书众多的图书馆,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  它给予你完整的四年时光,新鲜的资源和机会,众多的可能性。  你如锦鲤入江,满目琳琅。  有选择是好事,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想找個好工作,就努力念书参与社会实践;想出国留学,就趁早去考托福雅思SAT;想创业当老板,就多读些商业类的书,多尝
期刊
小时候有个邻居刘姨,超能干,经营着一个棉布店,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去店里做活,晚上十点才回家。她手也巧,做什么都好看,我妈每次从她那儿改衣服、做被子,回来都赞不绝口。  按说这么聪明能干,日子应该过得不错吧?然而并没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家一直是负债状态。很奇怪,每次省吃俭用攒钱还了债,就会发生要花更多钱的坏事。有个算命的,说她财运虽好,但八字太凶,容易破财,所以注定过不好。  我那时小,怎么也想不
期刊
行驶的地铁中,忽听身畔有人突发高声,声音尖厉。转头看,是身旁的年轻女子,在怒斥不留神碰到她的一位中年妇人。  几分钟前,在站台候车已经留意到那个女子,因她年轻貌美又身着华服,所以即使对我这个同性来说,她的美也有足够的吸引力。不想她一开口,言语却是这般粗俗。  中年妇人显然较有素养,既不愿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也不愿同她较真,只是低声道歉后退向一旁。女子却不依不饶,声调不减,言语也更加刻薄,直到旁观者
期刊
现在有一项专业技术叫“笔迹鉴定”。每个人的笔迹都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笔迹大体解读一个人的心情和性格倾向。  近些年来,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我们自己用笔写字和看见别人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实际上,手写的文字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情和性格。从手写的文章中,可以读取各种各样的“情报”。  法国人让·米雄提出一种通过笔迹判断人性格的方法。运用这种判断法,只要对一个人手写的文字进行分析,就可大体了解他的性格。判
期刊
这一年我接触了十几个不幸福的女读者,她们来找我倾诉,开场白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乖女。”  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乖孩子的确是完美的范本、教育的目标。不过可惜的是,更多的父母对乖孩子的要求是安静、顺从,甚至对长辈言听计从,不给家里添麻烦。  这类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心”,不顶嘴、不抬杠,家长绝不会担心放学被老师留下,考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