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以来,在全体教育工作者努力下,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出现了积极的态势,有很多发展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遇到的世纪难题,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信息闭塞,地域偏远,文化生活严重匱乏,人文环境恶劣,造成民族地区中学生见识少,写作文文理不通,词不达意,条理不清,表述不明,句读不分等现象。他们的写作能力达不到社会生活所需求的最起码水平。虽国内外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经验,但具体到民族地区的语文作文教学,受种种因素限制,这些成果不能很好地实施,我们需要寻找适合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的建构、策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基于此,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笔者曾长期执教民族地区中学语文,对如何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作文能力,有许多想法和认识,也有一些尝试。
一、少数民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
1、强烈的自卑感是写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碍:与学生们沟通时,就会听到害怕作文的少数民族学生常说:“连汉语都讲不通,怎么能写好作文!”强烈的自卑感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碍,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做作文好比登天”的错觉,失去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间的区别迫使学生不敢动笔写作: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语言的结构是有显著的区别,如汉语“吃饭”、“喝水”,谓语在前,宾语在后,而译成少数民族语,变成“饭吃”、“水喝”即宾语放前,谓语在后。语言的障碍,使少数民族学生一时难以转变,在平时的口头交谈和作文训练中难免会出现说倒话现象。说出倒话或写出倒话就遭人耻笑,有的教师无意中把作文讲评变成耻笑后进生的“批评课”。这样,汉语差的民族学生就不敢动笔写作。
3、由于社会经历、生活习惯、信息了解的薄弱,写作文无话可写的苦恼。不得不承认,少数民族学生近八成生活在母语氛围浓厚的农村,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即使处在自然胜景里,周围哪怕是芬芳优美的环境,都无以下笔描写。
二、如何提高民族学生作文能力呢,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对写作的认识,激发写作动机:要消除学生畏惧作文心理,要纠正学生对作文错误认识,给学生讲清作文是自己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学生观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描写,并让学生懂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有区别的。使学生意识到作文写的是个人的生活。
2、教学生学会表达: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情体现出来。让学生写好作文,肚子里有货才行。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去表达,那么只会停留在理解的上,不会有大的提高。理解,运用才是目的,从理解到运用是质的飞跃,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有一条最重要,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
3、拓展学生的写作新思维,培养革新精神: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保证,学生写作文就怕思路打不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创造性地写作。多角度的写作,既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方式,又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4、程序化训练方式。程序化训练将作文的难点,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难点,在其适宜的范围内,固定程序,降低要求,消除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另外,提高汉语是提高作文的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公开强调在校院内外、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各民族学生之间以汉语普通话对话,以提高汉语。
5、教会仿写,允许“照葫芦画瓢”:学书法、绘画是以临贴摹仿写起,逐步过渡到创作的,学习写作也一样的。初学写作的学生要允许“照葫芦画瓢”,指导多看些“葫芦”,即多看些文章,要看人家的文章“写”还要浅析,琢磨它是“怎么样写的”,如怎样立意、怎样使用语言等,多感受人家写的路数、窍门,再写才会慢慢适应。
6、讲究科学命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写:教师要讲究命题的科学性,把握学生的素材积蓄情况和写作功底,知道哪类学生可写,教师只定习作范围,让学生依事定题,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实际,以不同侧面拟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作。教师命题要坚持“新、实、活、趣”原则,投石于民族学生的思维之海,激起心中波澜,使其跃跃欲试,不写不快。
7、创造写作情景,拓宽写作内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家,才能做成文章。”学生有限的生活决定了其认识事物的有限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会做观察日记,生活随笔,读书笔记,学生写作素材的储备,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忽视阅读在学生写作作用。多阅读他人成功之作,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
8、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说话、作文是为了表达的思想和感受。作文辅导不仅辅导写法,还要辅导生活,只有让学生掌握生活是作文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升华这一浅显道理,民族地区学生一定会写好作文。
笔者曾长期执教民族地区中学语文,对如何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作文能力,有许多想法和认识,也有一些尝试。
一、少数民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
1、强烈的自卑感是写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碍:与学生们沟通时,就会听到害怕作文的少数民族学生常说:“连汉语都讲不通,怎么能写好作文!”强烈的自卑感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碍,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做作文好比登天”的错觉,失去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间的区别迫使学生不敢动笔写作: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语言的结构是有显著的区别,如汉语“吃饭”、“喝水”,谓语在前,宾语在后,而译成少数民族语,变成“饭吃”、“水喝”即宾语放前,谓语在后。语言的障碍,使少数民族学生一时难以转变,在平时的口头交谈和作文训练中难免会出现说倒话现象。说出倒话或写出倒话就遭人耻笑,有的教师无意中把作文讲评变成耻笑后进生的“批评课”。这样,汉语差的民族学生就不敢动笔写作。
3、由于社会经历、生活习惯、信息了解的薄弱,写作文无话可写的苦恼。不得不承认,少数民族学生近八成生活在母语氛围浓厚的农村,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即使处在自然胜景里,周围哪怕是芬芳优美的环境,都无以下笔描写。
二、如何提高民族学生作文能力呢,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对写作的认识,激发写作动机:要消除学生畏惧作文心理,要纠正学生对作文错误认识,给学生讲清作文是自己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学生观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描写,并让学生懂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有区别的。使学生意识到作文写的是个人的生活。
2、教学生学会表达: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情体现出来。让学生写好作文,肚子里有货才行。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去表达,那么只会停留在理解的上,不会有大的提高。理解,运用才是目的,从理解到运用是质的飞跃,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有一条最重要,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
3、拓展学生的写作新思维,培养革新精神: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保证,学生写作文就怕思路打不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创造性地写作。多角度的写作,既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方式,又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4、程序化训练方式。程序化训练将作文的难点,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难点,在其适宜的范围内,固定程序,降低要求,消除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另外,提高汉语是提高作文的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公开强调在校院内外、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各民族学生之间以汉语普通话对话,以提高汉语。
5、教会仿写,允许“照葫芦画瓢”:学书法、绘画是以临贴摹仿写起,逐步过渡到创作的,学习写作也一样的。初学写作的学生要允许“照葫芦画瓢”,指导多看些“葫芦”,即多看些文章,要看人家的文章“写”还要浅析,琢磨它是“怎么样写的”,如怎样立意、怎样使用语言等,多感受人家写的路数、窍门,再写才会慢慢适应。
6、讲究科学命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写:教师要讲究命题的科学性,把握学生的素材积蓄情况和写作功底,知道哪类学生可写,教师只定习作范围,让学生依事定题,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实际,以不同侧面拟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作。教师命题要坚持“新、实、活、趣”原则,投石于民族学生的思维之海,激起心中波澜,使其跃跃欲试,不写不快。
7、创造写作情景,拓宽写作内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家,才能做成文章。”学生有限的生活决定了其认识事物的有限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会做观察日记,生活随笔,读书笔记,学生写作素材的储备,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忽视阅读在学生写作作用。多阅读他人成功之作,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
8、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说话、作文是为了表达的思想和感受。作文辅导不仅辅导写法,还要辅导生活,只有让学生掌握生活是作文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升华这一浅显道理,民族地区学生一定会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