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剥扎术改良式60例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2003年元月~2004年9月,以此术式治疗II期以上混合痔50例,疗效确切。
  共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8~50岁,采用剥扎术改良式,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1~49岁,均为II期以上混合痔,无其他系统阳性病史,首次手术,术后同等条件下换药。
  治疗方法:混合剥扎术从略,剥扎术改良式如下: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1%利多卡因)局麻或腰俞麻醉,麻醉满意后,以细针头(5.5号)于外痔下方作皮下注射,形成皮丘,皮丘上部应与外痔相融合。从皮丘上部再次进针,将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注入外痔皮下,利用液体扩张之力,将皮肤与痔静脉团剥离。依此法,沿痔正中线向上注射至齿线上0.3cm以上,使痔部分保留1cm大小(纵长)。铁夹外痔下皮丘,向上剪开呈V形,从V形基底横向剪长皮条,以小弯钳沿外痔皮下向上分离,使痔皮肤与痔静脉丛分离,并沿痔正中浅纵行剪开肛管皮肤黏膜至线上0.3cm以上,使内痔部分保留约1cm。钳夹内痔痔核,压低钳尖端至肛管,并适当抬高钳后部,尽可能保留黏膜组织,从钳上端下方贯穿双缝线,从上下两个方向结扎痔核。钳夹已与皮肤剥离之痔静脉丛上2/3 部分,纵行剪开至痔根部,并结扎之。
  注意事项:①局麻及注射时,切不可将药液注入痔静脉丛,以免影响术野或出血。②缝扎时母痔区3.7.11点为主,以减少术中出血。③如因痔组织反复扩张而使肛管皮肤过剩,可适当切除,使切口对合严密。④换药时应注意以棉条分开切口两例皮肤粘膜,以免过快而愈合,以利引流。
  
  结 果
  
  治疗组30例,随访30例,1~2年,治愈30例,无1例复发,对照组30例,随访30例,1~2年,1例1年后外痔复发,后经手术治愈。对照组术后水肿率为70%,治疗组术后水肿50%,平均痊愈时间较治疗组快7天。P<0.01,有显著性。
  
  讨 论
  
  目前混合痔常用术式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存在以下手术缺陷:①切除部分肛管皮肤,造成幕状狭窄。②虽可以括约肌松解为补偿术式,但又必然以破坏肛管正常生理结构为代价。③肛垫组织切除过多,术后易致周围组织血管代偿性扩张,而继发新痔。
  肛管点线上为黏膜组织,再生能力强,生长旺盛。故此术式选择性的完全保留了肛管皮肤,而结扎黏膜组织。保留了部分肛垫。避免了上述三个手术缺陷。攻良术式之麻醉,内痔部分处理及痔静脉丛结扎步骤与原术式基本相同,但同时又结合了单纯内痔之双线缝扎术,内痔注射疗法之优点,是一种创新,故称为剥扎术改良式,它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危险性低,术后水肿轻,恢复快,极易为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肛肠病诊治.李省吾.主编
  2 肛管大肠手术图解.张庆荣编.第5版
  3 病理学.局部解剖学.张庆荣编.第6版
其他文献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心血管内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单纯性收缩压升高易于控制,而对于舒张压升高的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我科门诊从2006年3月~2006年4月共收治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以上三种药物治疗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门诊从2006年3月~2006年4月共收治原发性高血压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18~84岁,平均58岁,病程1个月~20年
期刊
米芾是一位驰骋宋代尚意书坛的主将,与苏、黄相比,他更具纯艺术家的气质。他论书不讲道德人品,也不涉及圣道学问,而是就书法论书法。执著的理念,真率的个性,使其书论明快、激昂,富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总览米氏论书,中心的追求当是“真趣”。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海岳名言》)  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同上)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故必须真迹观之,乃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12例中男65例,女47例,年龄41~72岁,急诊手术26例,其中休克者19例,肝功能有改变者34例。手术方式:胆切除44例,胆总管探查27例,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32例,胆总管括约肌成型术1例,胆肠吻合引流术8例。手术时间平均3.1小时,术中平均输血400ml,有4例输血超过2000ml。  麻醉前用药:常规术前30分钟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 g。  麻醉选择:①病情
期刊
摘 要 目的:提高对良性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良性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局限型12例,弥漫型3例,两型良性滑膜瘤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差别明显;结论:掌握其组织学特征较易诊断,但应注意与软组织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巨细胞肉芽肿、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关键词 良性滑膜瘤 局限型 弥漫型    良性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滑膜细胞或趋向滑膜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在关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基底脉尖综合征(RB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头颅MRI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人多数预后好,治疗应针对卒中病因尽早溶栓、抗凝、扩溶治疗。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
期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内科常见急症,如不及时诊治极易危及患者生命。现就我们救治的32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8~62岁,平均36.6岁。32例中无糖尿病史者2例,在有糖尿病史的30例中,病史最短62天,最长13年。胰岛素依赖型1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13例。  临床表现:食欲突然下降13例,恶心呕吐21例,有明显脱水19例,心律加快19例,肌肉酸
期刊
关键词 结核 药物疗法 微卡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标准:①复治患者接受过WHO推荐的标准复治方案2SHRZE/1HRZE/5HRE(含全程隔日用)痰涂片抗酸杆菌仍阳性者。②无尘肺、糖尿病、精神病、妊娠等并发症,且心、肝、肾功能正常者。③年龄19~66岁。  病例来源病史:符合选择标准31例,因故中途退组4例,资料完整者27例。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19~30岁4例,31~45岁16
期刊
我院从2005年1月开始采用毫米波治疗仪,已成功治疗急慢性炎症共10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00例患者中,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8~75岁。病程3天~5年。    治疗方法:将毫米波辐射头直接接触皮肤或稍许离开炎症部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治疗次数10~15次不等。  疗效评定:①痊愈:自觉症状及主要体征消失。②显效:自觉症状及主要体征基本消失。③好转:自觉症
期刊
摘 要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大豆异黄酮对人肺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比色法、H-E染色及透射电镜法。结果:大豆异黄酮对A549细胞有抑制作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大豆异黄酮可以使细胞肿胀,胞膜及核膜变薄、模糊不清,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繁殖;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来抑制A549细胞生长繁殖。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人肺腺癌 A549细胞
期刊
资料与方法    病人来源与分组: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们对吉林市城区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检查,共检查出宫颈糜烂患者847例,经阴道镜检查,临床上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分为三度,Ⅰ度为糜烂面积不超过宫颈面积的1/3;Ⅱ度为糜烂面积超过宫颈面积的1/3,但不大于2/3;Ⅲ度为糜烂面积超过宫颈面积的2/3。选择其中适宜冷冻、激光、电熨治疗的患者182例,按居住地区分为甲、乙两组,随机决定其中一组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