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办公综合技能的现状调查,了解到学生在职场环境中存在办公基本素养不足、软件高级应用能力不高、计算机使用和维护能力有限、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技能较弱、主流软件应用水平偏低等情况。为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办公综合技能,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树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建立“多模块,多技能,多任务,多学科”培养的实训课程,实施跨岗位、多学科、全素质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实训机制。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创新师生实训活动,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学生;办公综合技能;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40-03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办公综合技能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岗位设置由细致的分化发展为适度的综合,与之对应的,员工职业能力也逐渐由仅注重专业技术能力转变为既重视技能又关注员工跨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却无法顺利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入职即陷入困境。学生跨岗位的现代办公综合技能的缺失如果得不到及时弥补,会进一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开展追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在职场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基本素养不足
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活跃在商业环境中,参与会议、谈判、接待、仪式、庆典等商务活动的频度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在商务谈判、电话营销、签字庆典等商务活动中,学生运用商务礼仪相关知识开展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偏弱;语言表达及应变能力不足造成职场适应困难;在商务职业岗位必备的办文、办事、办会技能,如文字速录、应用写作、文案策划等方面有时显得捉襟见肘。
(二)OFFICE 高级应用能力不高
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自觉编辑文本的良好习惯,对任务要求提交的文本往往不加编辑处理,仅提交录入后的原始状态,提交的办公文本往往外观粗糙、缺乏美感;很多学生虽然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了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PT的常規用法,但因操训较少,快捷方式、工具菜单应用不熟练;学生编辑办公文本的技能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对文本加工的审美能力,加工的文本在形式上不太符合编辑排版规律,无法让阅读者获得足够的美感。
(三)计算机使用和维护能力有限
区别于工科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硬件调试能力,财经类专业学生注重计算机理论学习,而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计算机使用和维护能力相对有限。比如刻录机的安装、使用;杀毒软件的运用;对数据的备份;硬盘、台式机的拆装等方面的能力因人而异,层次差异较大。对路由器、服务器设置,IP、WIFI设置,热点、数据、打印机共享等实际操作能力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单位对职工网络管理运用能力的需求。
(四)现代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技能较弱
受到学校实训场地和实训条件的局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以眼看代替手动,无法全部动手实践。进入职场后,学生进行复印、传真、碎纸、投影、扫描、摄影、摄像等办公自动化操作时往往无所适从,动手能力较弱,不会使用更不善于维护相关现代办公设备。
(五)其他主流软件应用水平偏低
财经领域的工作往往应用一些主流软件,比如电子商务公司需要使用美图软件,对商品图片、视频进行加工处理;投融资顾问公司需要对股市走向、投资风险评估进行直观化的图片、影像展示;调研评估公司需要作数据图片的整理分析等。对于相关主流软件,如Auto CAD、3DMAX、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学生具备的操作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出入。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办公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为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领域,顺应当前职业跨岗位应用能力的要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设立了现代企业电子办公综合技能实习实训中心。结合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现代办公综合技能有待提升的现状,实习实训中心根据财经类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岗位特点,接受来自行业企业“专业技能细分+办公能力综合”的教学改革建议,突破传统专业教研室局限,面向全校引入计算机、信息工程、电子等相关课程,多学院聘请各模块教师,树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构建“多模块,多技能,多任务,多学科”培养的实训课程,实施跨岗位、多学科、全素质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树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把学生培养为综合型、多技能人才。将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办公能力、通识课程要求纳入到实训目标中,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贯通。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兼容并包的通识教育理念,不拘泥于财经专业课程的单一授课模式。
(二)建立“多模块,多技能,多任务,多学科”培养的实训课程
通过开设校选课、精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掌握某些科技领域的知识。打破专业界限,突出“厚基础” “强技能” “能创新”,开设跨专业、跨领域的课程,开发与当今时代企业办公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面向管理、经济贸易等学院设置了企业文档处理与办公课程,涵盖现代职员基本素养、OFFICE 高级应用、计算机的使用和维护、现代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办公室网络设置、其他主流软件应用等六大模块。
(三)实施跨岗位、多学科、全素质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动态性,将跨岗位的企业指导师、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组成联合教学团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实训教学。根据企业需要、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电子办公水平。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学生不仅有专业教师的教育指导,同时还有企业师傅的陪伴引导;不仅在校内学专业知识,还身临企业了解现代企业的电子办公环境,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现代办公综合技能。
完善校企合作实训机制
学校和合作企业订立双方共同培育现代企业电子办公人才的协议,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动态机制。学生可以在实训期间前往企业观摩、体会现代企业的实际岗位综合技能要求,感受实际的工作环境,在实习实训中心完成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员工可以在任现职期间,根据企业技能培训安排和自身电子办公技术提升需求,集中前往学校开展现代企业电子办公综合技能实训。校企协同教学,把企业和高校各自的独特优势结合起来,既为在校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也为企业员工提供综合业务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培训。
三、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办公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具体举措
明确实训教学改革的三个方向:一是夯实学生现代职员基本素养和OFFICE运用;二是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室设备运用能力,为图文信息处理和综合运用奠定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与维护能力、一些主流软件运用能力,强化专项技能实训,以增强在实际职业情境中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以六大模块综合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和办公网络资源建设为突破口,注重现代企业电子办公综合技能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建设;依靠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仿真教学环境;同时,完善实习实训教学制度建设,实现实习校内实训教学的良性运行系统,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加强实训课程建设
加大实训课程的建设力度,在现有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实训课程。加强实训项目的研究、开发,合理安排各类实训项目的比例,提高项目的更新率。加强实训教材建设,注重特色实训课程讲义的编写,推出具有现代电子办公综合技能实训教学特色的教材。
(二)完善实训教学资源
一是修订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调整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训项目和实训教学内容;二是组织专家对现代企业电子办公综合技能实训教学资源进行评估,整合现有实训资源,实现各实训项目的协调和交叉建设。三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实训项目,尤其是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四是建立专业信息的资源平台,将实训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畅通师生互动渠道,内容包括习题和参考资料信息库、课件资源库、自主体验学习资源库等等。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
(三)丰富实训活动
大力开展实践创新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培养综合能力实训教学紧密结合。既针对教师开展实训教学设备使用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音视频制作培训、各类网络教学软件使用培训;又针对学生开展现代办公技能综合教学资源库使用培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等。
(四)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宏观层面的《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办法》《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采购管理办法》《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室和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和微观层面的《文秘速录实训室使用须知(教师须知)》《文秘速录实训室使用须知(学生须知)》等10余项管理文件,内容涉及实训教学规范、教材建设、教职工培训和聘用、实训教学评估指标、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规程等多个方面,为实训教学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元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专业及课程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4.
[2]薛建跃.应用型高校文科综合实训中心运行模式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7(2):151-154.
[3]贺佐成.基于胜任力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3(8):157-159.
[4]朱燕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项目方案的规划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28-29.
[5]莫勇明.新媒体下高职文秘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26-28.
[6]傅平.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文字编辑能力的培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58-59.
[7]徐亚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 201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