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动画之“美影名片”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曾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过多部著名动画片的马克宣先生驾鹤西去,一时间引来众多缅怀与热议。人们发现,这些动画片的片名,如同刻痕一样,深留在童年记忆里,它们当年带给我们的欢乐,简直石破天惊无与伦比。《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山水情》……从1956年到1986年,中国有31部动画作品在全世界各类电影节上获奖46次,由此在世界动画界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中国动画学派”。水墨动画无疑是最富中国特色的片种,而其中绕不过的“四大水墨经典”《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均是“美影制造”。这些名片,不但见证了我们的无邪童年,也见证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黄金时代。由此不难理解,对马克宣先生的无限追忆,其实也是对“美影”昔日辉煌的慨叹,以及对重振辉煌的期盼。
  说到上海影坛,除了长期巍然屹立的“上影”之外,相当值得夸耀的,就是“上译”和“美影”。在艺术万马齐喑的年代,“上译”的“内参片”给人们提供了窥视世界的窗口,而“美影”的动画片,不但给我们艺术惊喜,还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国际奖项。禁这禁那,动画片一枝独秀。“美影”是制造奇迹的发源地,是无数少年儿童的向往圣地。
  水墨动画无疑是“美影”的拳头产品,它的“中国首创,中国特色”令国外同行都惊为天人叹为观止。然而直到“解密”后我们才知道,当年的这项“革新”何其困难,它牵涉到绘画、摄影及特技等制作工序上的一系列全新改革。当“美影”奉出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时,那份惊喜,怎么形容也不为过。一位日本动画界人士的留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当获悉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也就是说,咱们曾经在动画领域,走在了“创新”前列!以至于该项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而关于水墨动画制作过程的相关技术信息,还曾一度被国家定为一级机密。可见水墨动画已然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今天关注“水墨动画”有何现实意义呢?其最大的意义是,它提醒我们,在艺术创新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拾人牙慧,无论日剧韩剧怎样的如日中天,无论日本动漫如何的名满天下,我们在虚心学习大胆舶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曾经的“中国首创,中国特色”之传统。像水墨动画这样的“美影名片”,大可以温故而知新,大可以老树发新枝。当然,在新环境下,再要不计成本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举全部大师之力”研磨一部短片,已然不太可能。但创新绝不只是“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简单算计,首当其冲的应是一种精神和气质。当“不甘人后”与“重铸辉煌”的内心追求成为新一代“美影人”的普遍共识和自觉作为,“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
  “美影人”正在脚踏实地地盘活这笔遗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手绘制作,跨越水墨局限的散点透视,用彩墨,用数码,用现代动画技术,用大银幕,重新焕发“水墨动画”的风采,目标已在清晰,战舰已在打造。有时候,“文化名片”的伟力会让人意想不到:或许,你呈现的只是一部“艺术短片”,但其间的“含金量”是多方面的,它预示着某种可能,它展示着某种方向,它昭示着某种实力,抑或,它标示着某种不可预测的创造力……激励之下,更大的创造才会接踵而至,才会不期而至。它是火种,是引擎,是永不止歇的创造之源。
  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日前,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两支舞蹈队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海峡彩虹·青春筑梦——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大赛”,该赛事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省舞协、厦门市文联和台湾舞协承办。来自两岸四地的9个代表团的33个节目参加了决赛的角逐,通过舞蹈诠释了充满梦想的青春和对未来的憧憬。上海两所大学的三个节目进入决赛,凭借舞蹈演员的精彩表演和和编舞巧妙的构思,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独舞作
期刊
光阴荏苒,一转眼,到6月26日,舒适伯伯已仙逝一周年了。这一年来,凤凰阿姨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近日,在一次探望中,凤凰向我这“忘年交”倾诉了对舒适的思念之情,回忆他们相识70多年、夫妻共同生活40年来的点滴往事。她说,现在唯一安慰的是,舒适晚年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慧秀(“凤凰”原名“严慧秀”),我们真有缘,有你真幸福!”  说起他们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9年,他们在国华电影
期刊
采访过众多演员,有个总体感受是,越是老艺术家,越谦逊,且他们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朴素情怀。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就是这样一位。  今年3月“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在上海举办,5月王文娟又带着专场演出回到老家绍兴。90高龄的王文娟办专场并亲自登台,此消息一出,便让大批戏迷激动不已,开票不久演出票就被一抢而空。待演出时,舞台上一长排来自全国各地的王派传人熠熠生辉,其中包括钱惠丽
期刊
沪剧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具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沪剧的发展跟上海这座城市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迅速反映、记录时代的变迁、上海人的生活境况。一直以来,上海市民对沪剧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不少爱好者更是把沪剧当作“流行乐”来哼唱。  近年来,沪剧呈现不错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几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好戏以及一批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一年一度的沪剧艺术节也显示了沪剧界的整体力量。
期刊
众所周知,华人世界的国际级大导演李安是“后发之人型”成功者的代表人物,他来参加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题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主题论坛,既合适又不合适。  合适的是,作为叱咤国际影坛多年的华人导演,他既具有从华语电影出发的立场和视角,又有足够丰富和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回答这样的关于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的大问题。  不适合的是,他大器晚成的经历与低调内敛的气质,与当今牛气冲天的中国电
期刊
六月去南加大参加一个短期心理学班,在洛杉矶碰到了帅帅的意大利男人Giovanni moriconi,他是我朋友的朋友,呢称叫“Gio”,他算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真实生活中的意大利男人。  以前知道意大利男人全都是在《教父》里,我一度以为意大利男人全是拿枪干帮会的,但是认识了Gio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意大利人是分南北的,南部和北部的人互相不对付,南部的意大利人相对来说比较穷,比较爱去美国东岸,也就是《教父》
期刊
2015年,被称为“IP元年”,《盗墓笔记》《花千骨》《琅琊榜》等网络文学改编作品的火热掀起一阵IP潮。2016年,被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爆发年,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大规模出现。各大影视公司和众多业内人士疯抢着热门IP,研究着下一个影视“爆款”的模样。  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IP的电影、电视剧就一定大卖了吗?现实给出的答案是:未必。不少顶着“大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诟病。因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市徐汇中学读高中。我们学校坐落在繁华的徐家汇中心地区,学校的大门坐西向东,正前方是当时上海唯一的一条美丽的林荫大道——肇嘉浜路。出了大门向右拐,一块巨幅电影广告牌高高地矗立在人行道旁,吸引着无数双行人的眼球。我估摸,这块电影广告牌足足有五六米高,十余米宽。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广告牌的左侧一半是新近摄制好的国产影片的广告,右侧一半是刚译制成的外国电影的广告。读高中的那三年里
期刊
7月的国产电影市场之跌宕起伏,就连业内人士都大呼“本身就是一部情节曲折的大片”:从《道士下山》到《小时代》再到《栀子花开》,一方面网络上“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讨伐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各大影院的排片和票房却不为所动,全线飘红。按照通常的剧情发展,同档期的其他国产影片,至多只能换来业内同行深怀同情地些许保护和所谓文化精英们“卓尔不群”的赞美,并无益于市场意义上的产业抗衡。然而随后的一部《大圣归来》却
期刊
现在人们谈起上海早期话剧舞台上的女性表演艺术家,往往只记得白杨,这是因白杨始终没有离开舞台,而且后来又演了较多电影,而叶露茜走上话剧舞台较白杨更早,抗战将胜利之际,则服从革命的需要,投身于隐蔽战线的工作了。全国解放后,她始终未能再回到舞台。如今,曾经欣赏过叶露茜表演艺术的恐怕只有像我这样九十六岁以上的老人了。  叶露茜1917年生于广东南雄,在上海读中学时,就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领导的业余演剧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