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学能力只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改中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在教学中,要杜绝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象,就要充分发挥“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 深化学生自学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3角6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什么是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应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
3.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通过旧知识,顺利掌握新知识。教师只需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要在他们脑海中印有不断的“为什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3)构建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识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4. 多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来对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法有如下几点: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
(2)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導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自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终身受益,诚如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13-07-18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改中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在教学中,要杜绝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象,就要充分发挥“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 深化学生自学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3角6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什么是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应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
3.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通过旧知识,顺利掌握新知识。教师只需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要在他们脑海中印有不断的“为什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3)构建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识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4. 多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来对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法有如下几点: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
(2)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導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自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终身受益,诚如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1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