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我出了第二本书《心平气和当老师》,算是给自己从教二十年的一个交待。一位大学好友看了之后对我说:“原来你当老师当得这么认真啊,我一直以为你是愤青来着。”
感觉错位的不只是大学好友一人。只在报刊上读到过我的文字的同行大多会以为我应该是一个浑身长刺牢骚满腹言辞刻薄的人,生活中见了面发现我其实性格平和愿意聆听话语不多,于是惊讶不已。
说到退休这个话题,我真的巴不得明天就退休。如果我的同事们听到,可能很多人又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主动要求到职业学校工作的人,一个习惯于写工作日志的人,一个爱写教育文章还不时能够发表的人,一个主动要求当班主任的人,居然这么急切地盼望着退休?
我真的希望早点退休,虽然现实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10年11月末,当我第一次走上职校讲台时,我看到了太多或冷漠或挑衅的眼神。这还是好的,他们与我对视,说明他们在注意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无视我的进入,继续着他们的嬉闹,直到我出声制止。这与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面对重点中学学生时感受到的眼神简直有天壤之别。那时,我看到的是期待,是好奇,是友善。
我开始提出我的课堂期待,告诉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权利,告诉他们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影响别人学习,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大家相互尊重。然后我要求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说说他们以前喜欢什么课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很少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话,只好让他们轮流发言。我听到最多的是三个字:“不知道”,有一些学生干脆不开口。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感觉到了我是真的想听听他们的想法,于是开了口,但很遗憾,其中多数学生好像是在做填空题,说出来的只是几个词,难得有完整流畅的句子。
以后的日子,不论是带班还是教學,都进行得非常艰难。
上课的四十五分钟时间,任何时段都会有学生要求去厕所,有的甚至根本不请假径直离开教室。不论是我在讲话,还是学生在发言,总会有人脑袋凑一起聊天,甚至隔着几位相互打招呼。作业则肯定是交不齐的,学生更愿意做的是吃东西喝饮料聊天,感觉累了就睡会儿,睡醒了继续上述动作。
提过要求,作过规劝,自然也批评过,甚至后来骂学生“犯贱”,都没有明显效果。或许,唯一值得庆幸是,当我骂学生“犯贱”的时候,他们都静静地听着,没有人提出抗议,更没有人与我动武。当然,骂完后继续上课,他们也就一切照旧。
不只行为习惯,职高生文化基础之差也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有一次做选票统计,告诉学生先划“正”字,最后统计一下就可以了。快结束了,有学生嚷嚷:老师,我这有七八个“正”字,数起来多麻烦啊。别急,这还不是高潮。另一个学生马上接话:你这算什么,我最多一项十几个“正”字呢。
这是高中生吗?当时我真有点蒙。很快,我就明白,没错,这就是我的学生们。他们有人不明白统计时划“正”字的作用,还有人统计游戏得分时不会个位数的正负数相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基本就是玩某些游戏时得来的,有不少学生考试时只做选择题。千万别说职校生重点是掌握技能不是学习文化知识,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技能同样不感兴趣。
头大、愤怒、失望、焦虑……该有的情绪都有了。也想过办法:征询学生的意见,课堂引入团体游戏,增加视频材料,有时干脆直接由学生决定讨论的话题,动员学生双休做社区服务,假期打工或调研……效果是有的,但真的不明显。
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就初一第一学期做过作业,后来就没做了。
地方政策,各初中校要为职校提供生源,所以初中老师早早对学生作了区分,对那些无心学习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别说不做作业,只要父母提出要求,孩子不来学校也可以。这样进入职校的学生,你让他做作业,让他努力学习,难度该有多大?
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以后别再提尊重了,我们不知道啥意思。
想想的确如此,这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对待?能够不因为分数低而被安排坐后面,能够不因为回答不了问题而被老师羞辱,这样就算很不错了。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中国家庭没有尊重孩子的传统,更何况这些孩子在学校被称为“差生”。
有家长对我说:老师,我们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管孩子,你就多担待些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学校老师是无法替代他们的。幼儿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特别是在职校,能够安心认真学习的学生真的不多。
改变不了现实,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于是告诫自己:一些学生仇视的目光,并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的身份,他们仇视的是教师这个群体。一些学生课堂上睡觉,不是因为我的课不精彩,是他们前一天玩得太晚睡眠不足;一些学生言行举止没有修养,不是他们不尊重老师,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不知道存下老师电话、不会在电话里对老师说“再见”的人。一些学生不停地吃东西,然后不停地上厕所,上完厕所回到教室继续吃东西,除此之外,他们不想干别的,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他们长这么大只是学会了这些……
是的,其实他们并不想与老师为敌,更不想伤害老师。他们只是不懂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与同学交流。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问题。他们的父母没有教会他们这些,他们以前的老师也没有教会他们这些。他们可以说是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以各种名义放弃了一个群体。在以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社会上讨生活了。因为国家政策,他们现在成了职校生,成了我的学生。那么,我现在的工作,我在职校所遭受的这些,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我的同行买单。除非我选择离开,不然我就必须接受这一切。只有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我才能够去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
转眼,我在职校工作三年多了,我还是不能游刃有余地与这帮职校生交往,甚至时常觉得他们挺陌生的,哪怕是在我自己带的班级。他们会问我:老师,你说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成绩好一点?我说,有办法啊,你先养成学习的习惯,比如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职校作业真不多的,不会做就去抄。他们就笑了,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每天要做作业,这怎么做得到。 于是,我也没办法了。有时候,我干脆就动员他们退学找工作。这样的学生——如果还能够叫学生的话——应该面对老板而不是老师了。在学校,他们中大多数人就是在混日子,在浪费青春。或许,当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惊醒,会放下手中的零食,会停止无聊的打闹,会认真聆听上司的指令,会踏实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存。
可是真的愿意退學的也不多,而且经常是学生想离开学校,家长坚决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孩子还小,家里也不差钱。有的家长明确地说:孩子现在管不住自己,我们也知道孩子不爱学习,我们不在乎他有没有学习,这三年他不出事就行。
于是我知道了,在很多父母那里,职校老师其实就是保姆。如今,国家已经实施了中职免费政策,我们就是免费保姆。
真的不想当保姆,于是时不时傻傻地想:要是明天退休了该多好。
退休了,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衣食无忧,干脆弄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正好手头有一个四十平米的小房子,去年又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和职业指导师二级的考试,就搞一个教育咨询工作室。辅导小学生作业,给中学生补课,这样的事愿意做的人多去了,我就不赶这个趟了,我的工作室就干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和上门求助的学生聊天。
现在教师难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内心没有学习的需求。相比之下,医生现在虽然似乎成了高危行为,但在工作中毕竟是主动的,处于“被求”的地位,不像教师有时候是“求”学生学习。退休了,搞个工作室,就可以坐等学生上门,不用再费心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维护课堂纪律、如何解决学生迟到这些琐事,只需要认真考虑这个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了、怎么样帮他全面认识自己的境况、有哪些合适的方法可供他选择这可以了。
“被需求”的感觉是很好的,但在职业学校,教师很难有这种心理体验,倒是经常有“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受。
第二件事是和上门求助的同行聊天。
工作了二十多年,待过重点中学、教育报社和职业学校,也算见过一些人,知道一点事,我越来越感觉年轻教师中有教育思想的越来越少了,有教育情怀的越来越少了。自己不读书不写字的教师,却在课堂上装模作样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这样的教师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活得很有底气很滋润,倒是对教育有点思考的年轻教师经常陷于两难境地狼狈不堪。退休了办个工作室,可以为年轻同行们提供一点建议。
也可以进行网络交流。不过,得先把咨询费用打到我的账户上。收不收费,这不是一个问题。肯定得收费,免费的建议往往不受重视。专家门诊比普通门诊收费高,大家还是趋之若鹜。搞个义诊,大家先得怀疑一下:这不是托吧?去工商局登记注册,按规定出具发票并依法纳税,收费就没有问题。
没人来怎么办?无所谓了,既然是教育咨询工作室,肯定得放上一些书。到时候再弄把舒服的老板椅,没人来就踏踏实实看看书写写字,多少还能挣点稿费。反正这房子是自己的不用付房租,没有顾客,其他成本自然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做完美梦,还得回到现实了。再过些日子,学生该离校实习了,得再去下几集新的《职来职往》,挑选一些合适的片断剪辑出来备用。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感觉错位的不只是大学好友一人。只在报刊上读到过我的文字的同行大多会以为我应该是一个浑身长刺牢骚满腹言辞刻薄的人,生活中见了面发现我其实性格平和愿意聆听话语不多,于是惊讶不已。
说到退休这个话题,我真的巴不得明天就退休。如果我的同事们听到,可能很多人又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主动要求到职业学校工作的人,一个习惯于写工作日志的人,一个爱写教育文章还不时能够发表的人,一个主动要求当班主任的人,居然这么急切地盼望着退休?
我真的希望早点退休,虽然现实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10年11月末,当我第一次走上职校讲台时,我看到了太多或冷漠或挑衅的眼神。这还是好的,他们与我对视,说明他们在注意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无视我的进入,继续着他们的嬉闹,直到我出声制止。这与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面对重点中学学生时感受到的眼神简直有天壤之别。那时,我看到的是期待,是好奇,是友善。
我开始提出我的课堂期待,告诉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权利,告诉他们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影响别人学习,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大家相互尊重。然后我要求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说说他们以前喜欢什么课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很少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话,只好让他们轮流发言。我听到最多的是三个字:“不知道”,有一些学生干脆不开口。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感觉到了我是真的想听听他们的想法,于是开了口,但很遗憾,其中多数学生好像是在做填空题,说出来的只是几个词,难得有完整流畅的句子。
以后的日子,不论是带班还是教學,都进行得非常艰难。
上课的四十五分钟时间,任何时段都会有学生要求去厕所,有的甚至根本不请假径直离开教室。不论是我在讲话,还是学生在发言,总会有人脑袋凑一起聊天,甚至隔着几位相互打招呼。作业则肯定是交不齐的,学生更愿意做的是吃东西喝饮料聊天,感觉累了就睡会儿,睡醒了继续上述动作。
提过要求,作过规劝,自然也批评过,甚至后来骂学生“犯贱”,都没有明显效果。或许,唯一值得庆幸是,当我骂学生“犯贱”的时候,他们都静静地听着,没有人提出抗议,更没有人与我动武。当然,骂完后继续上课,他们也就一切照旧。
不只行为习惯,职高生文化基础之差也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有一次做选票统计,告诉学生先划“正”字,最后统计一下就可以了。快结束了,有学生嚷嚷:老师,我这有七八个“正”字,数起来多麻烦啊。别急,这还不是高潮。另一个学生马上接话:你这算什么,我最多一项十几个“正”字呢。
这是高中生吗?当时我真有点蒙。很快,我就明白,没错,这就是我的学生们。他们有人不明白统计时划“正”字的作用,还有人统计游戏得分时不会个位数的正负数相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基本就是玩某些游戏时得来的,有不少学生考试时只做选择题。千万别说职校生重点是掌握技能不是学习文化知识,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技能同样不感兴趣。
头大、愤怒、失望、焦虑……该有的情绪都有了。也想过办法:征询学生的意见,课堂引入团体游戏,增加视频材料,有时干脆直接由学生决定讨论的话题,动员学生双休做社区服务,假期打工或调研……效果是有的,但真的不明显。
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就初一第一学期做过作业,后来就没做了。
地方政策,各初中校要为职校提供生源,所以初中老师早早对学生作了区分,对那些无心学习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别说不做作业,只要父母提出要求,孩子不来学校也可以。这样进入职校的学生,你让他做作业,让他努力学习,难度该有多大?
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以后别再提尊重了,我们不知道啥意思。
想想的确如此,这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对待?能够不因为分数低而被安排坐后面,能够不因为回答不了问题而被老师羞辱,这样就算很不错了。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中国家庭没有尊重孩子的传统,更何况这些孩子在学校被称为“差生”。
有家长对我说:老师,我们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管孩子,你就多担待些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学校老师是无法替代他们的。幼儿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特别是在职校,能够安心认真学习的学生真的不多。
改变不了现实,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于是告诫自己:一些学生仇视的目光,并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的身份,他们仇视的是教师这个群体。一些学生课堂上睡觉,不是因为我的课不精彩,是他们前一天玩得太晚睡眠不足;一些学生言行举止没有修养,不是他们不尊重老师,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不知道存下老师电话、不会在电话里对老师说“再见”的人。一些学生不停地吃东西,然后不停地上厕所,上完厕所回到教室继续吃东西,除此之外,他们不想干别的,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他们长这么大只是学会了这些……
是的,其实他们并不想与老师为敌,更不想伤害老师。他们只是不懂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与同学交流。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问题。他们的父母没有教会他们这些,他们以前的老师也没有教会他们这些。他们可以说是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以各种名义放弃了一个群体。在以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社会上讨生活了。因为国家政策,他们现在成了职校生,成了我的学生。那么,我现在的工作,我在职校所遭受的这些,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我的同行买单。除非我选择离开,不然我就必须接受这一切。只有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我才能够去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
转眼,我在职校工作三年多了,我还是不能游刃有余地与这帮职校生交往,甚至时常觉得他们挺陌生的,哪怕是在我自己带的班级。他们会问我:老师,你说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成绩好一点?我说,有办法啊,你先养成学习的习惯,比如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职校作业真不多的,不会做就去抄。他们就笑了,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每天要做作业,这怎么做得到。 于是,我也没办法了。有时候,我干脆就动员他们退学找工作。这样的学生——如果还能够叫学生的话——应该面对老板而不是老师了。在学校,他们中大多数人就是在混日子,在浪费青春。或许,当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惊醒,会放下手中的零食,会停止无聊的打闹,会认真聆听上司的指令,会踏实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存。
可是真的愿意退學的也不多,而且经常是学生想离开学校,家长坚决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孩子还小,家里也不差钱。有的家长明确地说:孩子现在管不住自己,我们也知道孩子不爱学习,我们不在乎他有没有学习,这三年他不出事就行。
于是我知道了,在很多父母那里,职校老师其实就是保姆。如今,国家已经实施了中职免费政策,我们就是免费保姆。
真的不想当保姆,于是时不时傻傻地想:要是明天退休了该多好。
退休了,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衣食无忧,干脆弄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正好手头有一个四十平米的小房子,去年又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和职业指导师二级的考试,就搞一个教育咨询工作室。辅导小学生作业,给中学生补课,这样的事愿意做的人多去了,我就不赶这个趟了,我的工作室就干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和上门求助的学生聊天。
现在教师难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内心没有学习的需求。相比之下,医生现在虽然似乎成了高危行为,但在工作中毕竟是主动的,处于“被求”的地位,不像教师有时候是“求”学生学习。退休了,搞个工作室,就可以坐等学生上门,不用再费心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维护课堂纪律、如何解决学生迟到这些琐事,只需要认真考虑这个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了、怎么样帮他全面认识自己的境况、有哪些合适的方法可供他选择这可以了。
“被需求”的感觉是很好的,但在职业学校,教师很难有这种心理体验,倒是经常有“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受。
第二件事是和上门求助的同行聊天。
工作了二十多年,待过重点中学、教育报社和职业学校,也算见过一些人,知道一点事,我越来越感觉年轻教师中有教育思想的越来越少了,有教育情怀的越来越少了。自己不读书不写字的教师,却在课堂上装模作样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这样的教师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活得很有底气很滋润,倒是对教育有点思考的年轻教师经常陷于两难境地狼狈不堪。退休了办个工作室,可以为年轻同行们提供一点建议。
也可以进行网络交流。不过,得先把咨询费用打到我的账户上。收不收费,这不是一个问题。肯定得收费,免费的建议往往不受重视。专家门诊比普通门诊收费高,大家还是趋之若鹜。搞个义诊,大家先得怀疑一下:这不是托吧?去工商局登记注册,按规定出具发票并依法纳税,收费就没有问题。
没人来怎么办?无所谓了,既然是教育咨询工作室,肯定得放上一些书。到时候再弄把舒服的老板椅,没人来就踏踏实实看看书写写字,多少还能挣点稿费。反正这房子是自己的不用付房租,没有顾客,其他成本自然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做完美梦,还得回到现实了。再过些日子,学生该离校实习了,得再去下几集新的《职来职往》,挑选一些合适的片断剪辑出来备用。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