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旅途开始时我们总臆想某个经典的爱情电影场景,而重践这些经典场景之地,
更常常让我们分不清这是幻想或是真实。
在幻象中,我们似乎是进入了某个特定的角色,开始某个特定的角色扮演。
待假日结束,回到原处,那个在旅途上佻达好玩的家伙突然就不见了,
仿佛他刚演完一场戏,已经从自己的角色里退了出来。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中关于假日爱情的臆想。这个臆想,跟假日有关,跟爱情有关,跟小说有关,跟电影有关,跟小说和电影的发生地有关。
箱根凉夜中邂逅伊豆舞女
08年夏天,我去了一趟日本。这趟日本之行的几个重头戏,东京、京都和箱根,对于我来说各有各的根据。这其中,箱根的根据最是委婉。
到达箱根已是晚上了。我们中午从东京北上,去了坜木;下午又掉头南下,再次穿越东京,到了箱根。入夜了,这是08年6月30日的夜晚。
车子沿着山路破夜色而上。寂静的山、湖,精致小巧的旅舍、别墅,在昏晕的路灯中半遮半掩,轮廓撩人。
下车,入住挺有名的Prince Hotel,之前看有些关于箱根的旅行文字里,看到过好几次这个酒店的名字。放下行李、沐浴换衣,然后走出去在山道上逛。夜空中有星星。还有凉的夜风,从开头的微凉逐渐到深凉。但怎么深,也就是凉,很舒服地凉,并不冷。
箱根爱情的印象是被川端康成定格的,从具体的影像角度来说,是被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给定格的。就在箱根,漫游的学生哥和十四岁的艺伎薰子之间有着犹如花骨朵般的情感。我以前写过关于《伊豆的舞女》的随笔,我认为,“准确地说,这只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所以,它获得了永生。”
我们吃饭的小店门脸精致窄小,灯光从低低的门楣处斜出来,金黄色的,和外面有点黏稠的紫蓝色的夜色配成一个绝美的画面,很文学很电影。要命的职业习惯,使得我在脑子勾画着一场爱情戏:……拥抱、吻、柔软的呢喃以及呻吟、心醉神迷让人恍惚的抚摸、凝视……这一切和四周的寂美之景如何切换?前一句是什么?后一句又是什么?脚下的草、天上的星星、肌肤之间温润的感觉,与浸透了夜色的爱人的眼睛以及山道上的灯光之间如何剪裁?
少年的爱情,青年的爱情,中年的爱情,老年的爱情——在箱根,都可以酝酿出特别的美。而所有的爱情发生之后,应该都像《伊豆的舞女》里的学生哥那样,“我枕着书包躺下了。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了时间的感觉。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书包上,连脸颊都觉得凉了。…… 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假日幻觉中真实的自己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假日爱情的臆想,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假日爱情的梦想。梦想和臆想的差别在于,前者有着更多的想去实现的成分。
这是由假日爱情的特质所决定的。假日爱情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日常化。但凡非日常化的东西,都有陌生、惊奇的元素在其中,这些元素会调动人体内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分泌,从而产生欣快感。
要说到对假日爱情的那份期许,首先得归功于电影。电影把假日爱情中原本拥有的那种非日常的特质都给放大并强化了。旅途、邂逅、新鲜、试探、电光石火、温情脉脉,平时所有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都抛在了身后,这个时候,人似乎有了浮雕的感觉,呈现出一个人的本体的非日常的存在,相当纯粹且相当自我陶醉;而这些东西后面的背景,在电影里更是引人入胜:美丽的景色、有趣的对话、可口的食物、动人的音乐……再适当加上一些婉转伤感的离情别绪,对于观众来说,太具致幻效果了。
关于假日爱情的电影可谓浩繁,这几乎就是爱情电影的一个基本母题。随手拈来,我们马上会想到《罗马假日》,想到《廊桥遗梦》,想到《走出非洲》、《云中漫步》、《泰坦尼克号》……还比如就是让我在箱根的时候特别有感触的《伊豆的舞女》。
人在假日里,一般也都是在旅途中,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也脱离日常生活的轨迹,人在这个时候一般来说都有某种恍惚迷离的情绪,这个时候的自我较之平时的自我多少都有一点错位,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自我要更放松放纵一些,较之平时是一种变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同出行的同事或者朋友,在旅途上总有一些令自己感到惊奇的表现,待假日结束,回到原处,那个在旅途上佻达好玩的家伙突然就不见了,又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仿佛他刚演完一场戏,已经从自己的角色里退了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假日爱情更像是一种幻觉。这个时候的自己,并不是常态的自己,而这个时候的爱慕对象,也没有处于常态之中。爱情的双方,都多少带有一些虚拟的色彩。当然,我们不能说两个有虚拟成分的人产生的感情就是虚拟的,但是,也不能说这种爱情是真实的,它因其特殊性和短暂性介于虚拟和真实之间。我觉得,它应该算是一种漂浮的真实,漂浮在真实之上。距离是多少呢?我们权且把它量化一下,一厘米吧。它漂浮在真实之上一厘米的地方。
看不见的一厘米
不同的人群,对于一厘米这个距离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关于假日爱情的梦想对于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成熟度的人群来说,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青春期的人群或者过了青春期的年龄但一直还处于青春期状态的人群来说,假日爱情是浪漫这个词的最好的演绎方式,而且,他们看不到这一厘米的距离,他们还会希望假日愛情能够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去,对他们来说,假日爱情是一份天长地久情感的开场白。
而对于过了青春期,领会了生活所教导的无常与无奈的人群来说,对假日爱情的期许更多的也就是对一场艳遇的梦想。而且,为了保存这场美丽邂逅的鲜艳和汁水,他们会主动切断跟假日爱情相关的一切日常联系,让所有的一切都封存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绝不外溢,以利于在日常生活的疲倦乏味中有一个美好的回想。
其实,这两种对待假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电影的态度。电影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列的另外一个世界,它们彼此模仿对方,彼此呈现对方。有的人,会把这两个世界混淆在一起,而有的人,则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在哪里。这两种态度,在我来说,并没有高下之分,完全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看、实践以及享受的方式,对电影的态度也好,对待假日爱情的态度也好,其实,都没有高下之分,此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更常常让我们分不清这是幻想或是真实。
在幻象中,我们似乎是进入了某个特定的角色,开始某个特定的角色扮演。
待假日结束,回到原处,那个在旅途上佻达好玩的家伙突然就不见了,
仿佛他刚演完一场戏,已经从自己的角色里退了出来。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中关于假日爱情的臆想。这个臆想,跟假日有关,跟爱情有关,跟小说有关,跟电影有关,跟小说和电影的发生地有关。
箱根凉夜中邂逅伊豆舞女
08年夏天,我去了一趟日本。这趟日本之行的几个重头戏,东京、京都和箱根,对于我来说各有各的根据。这其中,箱根的根据最是委婉。
到达箱根已是晚上了。我们中午从东京北上,去了坜木;下午又掉头南下,再次穿越东京,到了箱根。入夜了,这是08年6月30日的夜晚。
车子沿着山路破夜色而上。寂静的山、湖,精致小巧的旅舍、别墅,在昏晕的路灯中半遮半掩,轮廓撩人。
下车,入住挺有名的Prince Hotel,之前看有些关于箱根的旅行文字里,看到过好几次这个酒店的名字。放下行李、沐浴换衣,然后走出去在山道上逛。夜空中有星星。还有凉的夜风,从开头的微凉逐渐到深凉。但怎么深,也就是凉,很舒服地凉,并不冷。
箱根爱情的印象是被川端康成定格的,从具体的影像角度来说,是被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给定格的。就在箱根,漫游的学生哥和十四岁的艺伎薰子之间有着犹如花骨朵般的情感。我以前写过关于《伊豆的舞女》的随笔,我认为,“准确地说,这只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所以,它获得了永生。”
我们吃饭的小店门脸精致窄小,灯光从低低的门楣处斜出来,金黄色的,和外面有点黏稠的紫蓝色的夜色配成一个绝美的画面,很文学很电影。要命的职业习惯,使得我在脑子勾画着一场爱情戏:……拥抱、吻、柔软的呢喃以及呻吟、心醉神迷让人恍惚的抚摸、凝视……这一切和四周的寂美之景如何切换?前一句是什么?后一句又是什么?脚下的草、天上的星星、肌肤之间温润的感觉,与浸透了夜色的爱人的眼睛以及山道上的灯光之间如何剪裁?
少年的爱情,青年的爱情,中年的爱情,老年的爱情——在箱根,都可以酝酿出特别的美。而所有的爱情发生之后,应该都像《伊豆的舞女》里的学生哥那样,“我枕着书包躺下了。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了时间的感觉。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书包上,连脸颊都觉得凉了。…… 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假日幻觉中真实的自己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假日爱情的臆想,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假日爱情的梦想。梦想和臆想的差别在于,前者有着更多的想去实现的成分。
这是由假日爱情的特质所决定的。假日爱情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日常化。但凡非日常化的东西,都有陌生、惊奇的元素在其中,这些元素会调动人体内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分泌,从而产生欣快感。
要说到对假日爱情的那份期许,首先得归功于电影。电影把假日爱情中原本拥有的那种非日常的特质都给放大并强化了。旅途、邂逅、新鲜、试探、电光石火、温情脉脉,平时所有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都抛在了身后,这个时候,人似乎有了浮雕的感觉,呈现出一个人的本体的非日常的存在,相当纯粹且相当自我陶醉;而这些东西后面的背景,在电影里更是引人入胜:美丽的景色、有趣的对话、可口的食物、动人的音乐……再适当加上一些婉转伤感的离情别绪,对于观众来说,太具致幻效果了。
关于假日爱情的电影可谓浩繁,这几乎就是爱情电影的一个基本母题。随手拈来,我们马上会想到《罗马假日》,想到《廊桥遗梦》,想到《走出非洲》、《云中漫步》、《泰坦尼克号》……还比如就是让我在箱根的时候特别有感触的《伊豆的舞女》。
人在假日里,一般也都是在旅途中,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也脱离日常生活的轨迹,人在这个时候一般来说都有某种恍惚迷离的情绪,这个时候的自我较之平时的自我多少都有一点错位,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自我要更放松放纵一些,较之平时是一种变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同出行的同事或者朋友,在旅途上总有一些令自己感到惊奇的表现,待假日结束,回到原处,那个在旅途上佻达好玩的家伙突然就不见了,又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仿佛他刚演完一场戏,已经从自己的角色里退了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假日爱情更像是一种幻觉。这个时候的自己,并不是常态的自己,而这个时候的爱慕对象,也没有处于常态之中。爱情的双方,都多少带有一些虚拟的色彩。当然,我们不能说两个有虚拟成分的人产生的感情就是虚拟的,但是,也不能说这种爱情是真实的,它因其特殊性和短暂性介于虚拟和真实之间。我觉得,它应该算是一种漂浮的真实,漂浮在真实之上。距离是多少呢?我们权且把它量化一下,一厘米吧。它漂浮在真实之上一厘米的地方。
看不见的一厘米
不同的人群,对于一厘米这个距离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关于假日爱情的梦想对于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成熟度的人群来说,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青春期的人群或者过了青春期的年龄但一直还处于青春期状态的人群来说,假日爱情是浪漫这个词的最好的演绎方式,而且,他们看不到这一厘米的距离,他们还会希望假日愛情能够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去,对他们来说,假日爱情是一份天长地久情感的开场白。
而对于过了青春期,领会了生活所教导的无常与无奈的人群来说,对假日爱情的期许更多的也就是对一场艳遇的梦想。而且,为了保存这场美丽邂逅的鲜艳和汁水,他们会主动切断跟假日爱情相关的一切日常联系,让所有的一切都封存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绝不外溢,以利于在日常生活的疲倦乏味中有一个美好的回想。
其实,这两种对待假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电影的态度。电影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列的另外一个世界,它们彼此模仿对方,彼此呈现对方。有的人,会把这两个世界混淆在一起,而有的人,则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在哪里。这两种态度,在我来说,并没有高下之分,完全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看、实践以及享受的方式,对电影的态度也好,对待假日爱情的态度也好,其实,都没有高下之分,此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