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招生,如何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层次,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更加有效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成为国际商学院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任务。本文重点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建设问题,通过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着重探讨如何形成自身专业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1-02
一、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我院特色
1.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山东省广大涉外企业,为企业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培养出符合外贸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总经理、经理、各岗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委员会,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上述三个专业证书考试对应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力争把《外贸单证实务》建成一门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课程,把《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把《国际金融与结算实务》、《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课程包,为以后进一步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已开课的教材拥有率达100%,所选教材基本适用,既能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核心理论要求,还能突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目前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使用率达95%以上,课前到书率100%。所开实验、实习课都有大纲和指导书。争取到2014年完成全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根据我们的培养定位和生源情况,建设具有核心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注重应用性的适合我们学生的自编教材体系。由专业教研室提出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由主编牵头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由系教材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共同完成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教学管理的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应围绕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对象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评价体系”、“现代教法研究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及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并实现预期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核心竞争力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以本科教育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融合能力为突破点,培养涉外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有后劲、具有国际化思维视野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我们初步总结的“能力倒推,知技分解,点线衔接,融会合成”的培养方案,滚动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专业综合能力分解到每门课业的相关知识点中,并由后续课程对前期课程提出知识点支撑的必要性要求,由此构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要件并予以严格考核。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其兴趣、自控力及教师课堂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要引导并服务于“学生学”的理念转变,同时,在课堂线性教学中积极推进包括“单元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技能性强的课程后半段,增加模块教学,着力推进学生实务能力的融合。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在《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与情景语言室。国际贸易一期、二期模拟实训室建成后,我们已将《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和《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实务技能课搬进了实训室,将很多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及其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教师在模拟实景面前形象、具体、有针对性地手把手地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搬到了情景语言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毕业前将其所集成的综合能力在实战工作岗位上得以全面检验的最重要的校外训练场所,历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不具备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大学毕业生,到单位实施为期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实习单位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对实习学生包括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实习单位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可接纳实习生的多少以及可提供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为此,国际商学院牵线相关涉外企业与国际商学院深度合作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拟就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截止到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商学院每年投入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大约在5万元左右,建立起了比较稳固和深度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近20家,包括中国外运山东分公司(青岛)、中远报关行(青岛)、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运隆报关行、山东新华锦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山东山孚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光威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股份有限公司和枣庄润国商贸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到岗上手快奠定了必要的岗位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姜书竹,殷红蕾.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3]王瑛.中阿经贸论坛与宁夏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4]明娟.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1-02
一、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我院特色
1.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山东省广大涉外企业,为企业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培养出符合外贸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总经理、经理、各岗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委员会,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上述三个专业证书考试对应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力争把《外贸单证实务》建成一门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课程,把《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把《国际金融与结算实务》、《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课程包,为以后进一步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已开课的教材拥有率达100%,所选教材基本适用,既能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核心理论要求,还能突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目前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使用率达95%以上,课前到书率100%。所开实验、实习课都有大纲和指导书。争取到2014年完成全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根据我们的培养定位和生源情况,建设具有核心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注重应用性的适合我们学生的自编教材体系。由专业教研室提出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由主编牵头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由系教材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共同完成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教学管理的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应围绕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对象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评价体系”、“现代教法研究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及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并实现预期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核心竞争力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以本科教育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融合能力为突破点,培养涉外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有后劲、具有国际化思维视野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我们初步总结的“能力倒推,知技分解,点线衔接,融会合成”的培养方案,滚动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专业综合能力分解到每门课业的相关知识点中,并由后续课程对前期课程提出知识点支撑的必要性要求,由此构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要件并予以严格考核。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其兴趣、自控力及教师课堂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要引导并服务于“学生学”的理念转变,同时,在课堂线性教学中积极推进包括“单元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技能性强的课程后半段,增加模块教学,着力推进学生实务能力的融合。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在《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与情景语言室。国际贸易一期、二期模拟实训室建成后,我们已将《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和《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实务技能课搬进了实训室,将很多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及其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教师在模拟实景面前形象、具体、有针对性地手把手地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搬到了情景语言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毕业前将其所集成的综合能力在实战工作岗位上得以全面检验的最重要的校外训练场所,历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不具备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大学毕业生,到单位实施为期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实习单位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对实习学生包括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实习单位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可接纳实习生的多少以及可提供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为此,国际商学院牵线相关涉外企业与国际商学院深度合作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拟就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截止到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商学院每年投入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大约在5万元左右,建立起了比较稳固和深度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近20家,包括中国外运山东分公司(青岛)、中远报关行(青岛)、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运隆报关行、山东新华锦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山东山孚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光威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股份有限公司和枣庄润国商贸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到岗上手快奠定了必要的岗位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姜书竹,殷红蕾.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3]王瑛.中阿经贸论坛与宁夏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4]明娟.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