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我调入初中工作,适逢学校在热火朝天地开展EPD教育。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使我开始思考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尝试着从理解、善待、关爱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料,在转化学困上,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遇到学困生很难,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
  有的教师仅凭自己满腔热情,一番苦心,和蔼态度,不惜时间和精力,对学困生进行家访,但收效甚微,结果“涛声依旧”。
  曾记得×××是班内极其调皮的学生。他不仅和本班的学生有矛盾,还时常同外班级的同学发生纠纷,有时一天竟高达几次。老师把他找来,他便低着头,哭丧着脸,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可没过几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怎么办?批评、教育、训斥都施展过了。“最主要的学习,是关于方法的学习”启发了我。我想:“对于一个学困生来说,也许是一样吧。”我在思考,我在探讨。结果发现他胆子大、爱动、不害羞,成了“老油条”,无所谓。根据他的这些特点,在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时,我叫他担任指挥——打拍子。他欣然地接受了,而且很快学会了指挥,并获得了奖励。我发现他内心很高兴。我顺势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进行诱导。后来再和同学发生纠纷时,不管情节有多严重我不在公众面前批评他,而是事后立即找他谈心。始终用“爱”去滋润他的心房,心灵上不给半点刺激。渐渐地,这块不化的冰块终于开始融化了。
  还有一位学生,因为自己是抱养的,长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落伍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他做了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认识到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出于对他的爱。由于患病期间父母细心地照顾,该生返校后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老师,你帮我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真爱……”听到学生这样说,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作为一名教师,碰到的学困生可以说是多种性格的学生。可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则不一样。我认为:“多给学困生一点爱”是最有效的一条。但还需要根据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認识程度、不同的兴趣爱好特征……找到相应的教育方法。
  学困生转化是十分艰辛的,也是一时难见成效且务必做好的工作,但我们只要做一位有心人,持之以恒,且始终用“爱”去启迪他们的心灵。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体贴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杜绝体罚,不排斥、不挖苦、不偏心,热心关怀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颜悦色地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改邪归正。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犹如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会成为池塘。”让我们所有的为师者以己之爱,启动每一颗幼稚的心灵吧!
  (作者单位 山西省孝义市司马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