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还在下。
  电视内幽幽地映着《朗读者》——老妈最近迷上了这个节目,放假便拉我与她同看。
  她一直是抱着挑刺找碴的态度“嘿,这人谈的真不咋的”“唉,陈词滥调”。直到樊锦诗的出现。满头银丝,身形瘦小,一股亲切的书卷气,像是六朝的古风奔涌着淌进她的血液,像是唐宋的诗意馥郁着她的笑靥。
  樊锦诗讲述她自己看到了中学课本上一篇描绘莫高窟的课文,然后就很想去看看。于是在强大而神奇的魔力的召唤下,她报考了北大考古系,于是她終于有了去莫高窟的机会,也成就了她一辈子的事业。
  “莫高窟是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紧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均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听了她的讲述,我蓦地升起一种感动。仿佛看到千年时光在耳旁呼啸而过。
  那个瘦小的身影渐渐在舞台的光影交织间融进了亘古长明的历史大河中,他们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或素衣皂鞋,横笛畅酒,无数士子侠士文豪诗狂在漆黑墨夜里深邃这苍眸……
  兀的,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我看到那玄衣身后,破败的草堂阳光倾泻,升腾起壮阔的精神力量;收回目光,暗夜里,一老人目光如炬“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彷徨呐喊的力量。
  纵观古今,我总觉得这些怀梦之士有一种混世之徒无法拥有的气质,他们可能其貌不扬,可能衣衫褴褛,但无尽的时光却磨不灭他们的信仰,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挺立着中华士子的脊梁。
  我突然看到,她拘谨了很久的双手,开始不安地颤抖;我突然看到,她苍白的面颊突然映衬着少女般的潮红;我突然看到,莫高窟炫丽的色彩刹时染亮了她的双眸……那时,她不再是什么名誉院长,也不是什么年事已高的老太,她就是那个初到莫高窟,仰着一张脸无比惊叹与欢喜地看着壁画的,那个姑娘。
  她有梦,她还在逐梦。
  她爱她所作的一切,所以她眼睛里有光。
其他文献
期刊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接受教育的一生,我也不例外。年届六十,我想把这一生接受教育与从事教育的简短经历回顾一下。细细品味,这一生都是与教育有缘份的。  教育能够帮助人的成长,能够成就人的一生。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教育的过程,从教育的起点,最后回归到教育的终点,人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也是接受教育的一生。一个人,无论到了多大的年龄、多高的职位、有了多么难忘的沧桑经历,教育总是会与这个人息息相关的,最宝贵的
期刊
《诗经?鲁颂》在诗经中虽只有短短的四篇,但是在这四篇颂中“马”这一意象却在每一篇中都出现了。可以说“马”在《鲁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学者们对马这一意象的解说也众
村西北的那条蒲河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许多往事在它的引领下总会很快鲜明生动起来……  每年的第一声春雷过后,雨季就会按约准时到来。蒲河似乎也一夜间从干涸的冬季醒来,河水滋润了河底河岸大大小小的生命。芦苇从浅滩的淤泥中钻出身子,招摇着成双的苇叶,獨赏着蒲河水波荡漾的风景。  芦苇冒出苇尖,抽出两三片苇叶的时候,河心里会多出一些嘈杂,那是早来安营扎寨的鸟儿在争吵,时而婉转,时而清丽……  苇荡里
期刊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提出中国的文化形象的构建理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叙述,但没能形成完整详细的理论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在论述中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一个小乡村,鸡冠河村。村里有一条小河,叫鸡冠河,清清的河水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红尘若梦,凝眸回望走过的岁月,“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那声泪俱下的訴苦场面,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里经常召开生产队大会。会议内容有评工分的,有忆苦思甜的,有搞社教运动的,有搞路线教育运动的等等。那时我年纪虽小,但每次开会的场面,会议气氛,以
期刊
八月的空气充满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即使是在清晨,也让人丝毫喜欢不上他,炙热的太阳依旧向这片土地散发着光辉。一缕固执的阳光透过窗子将屋里原本看不见的浮尘照的异常清晰,同时还照在桌前坐着的这个人的身上……  wuli王透过眼镜从门外盯着高一四班教室里安坐的这個人。果然是这样吗?wuli王在心中暗想。早在来这里之前,wuli王就已经听说今天要见的导师非同一般,可如此看来,眼前的这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前段时间,看完了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一书。在阅读之前,我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一些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洞察了新媒介
蛋仔饼,体色金黄,外脆里软。咬一口,便可以给人以韧性与软柔的双重享受,余味无穷。当鸡蛋的滑嫩与面粉的朴香于唇齿间跳起曼妙的华尔兹,你会忘却,忘却一天的疲惫……自不必说,于冬季尝一口窝心,于夏日酥骨。  犹记两年前所尝到的蛋仔饼,至今回想,仍有余味于舌间漫溢开来。  那是一家位于香港九龙的蛋仔饼店。在那个寸土寸金的都市里,人们用奔跑代替缓步使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成一种常态。排队等待是那里唯数不多的奇
期刊
“诗云:古之山水,何是明丽?答曰:山不乏木,水不乏鱼。”襄阳有山,我陪奶奶去过真武山,随父母爬过虎头山,跟同学走过岘山绿道;襄阳有水,最美的莫过于那一湾碧水---汉江;襄阳有花,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养育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市花紫薇更是美丽娇艳。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处处可见的野菊花。  仔细看野菊花,一条条细细的花蕊排列成坚固的花心,花瓣有序地围绕在花心周围,每朵都极不起眼。可它们一朵朵绽放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