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重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这一基本性质,“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计划是新课标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是语文基础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将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分析透彻,发掘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将道德精神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24-02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础属性特征,工具性即语言文字的使用功能,人文性则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体现在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多数中职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培训上,语文教学模式仍遵循传统,导致中职语文课堂缺乏生机活力,教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间也没有协作发展的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耐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通过语文教学,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从教材中发掘人文风采
中职语文教材由许多教育专家与在岗教师共同研编,精心筛选经典的作品,每一篇课文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怎样让教材中的文化精神被学生发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就需要教师展现出自己的教学实力,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发掘教材中蕴藏的人文风采。例如王蒙在《善良》中呼唤人性善良,呼吁人们做一个善良的人;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性精神;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刘征《过万重山漫想》提倡的首创精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李白《将进酒》展现了豪迈洒脱的人生情怀;艾青《我爱这土地》则是诗人对祖国的深情表白,是爱国情怀的展现[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发掘教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代入感,从文字中感受学习到人文素养。不只是上述列举的课文,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人文主义价值,蕴含着道德精神的光辉,展现出人类善良纯真、坚韧勇敢、豪迈洒脱、公平正义等美好品质,每一篇课文都表现出各自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备课,在课堂上付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中职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辅助卷面考试的“工具书”,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方法、手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育成有着重大的意义。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且叛逆心理突出,所以教师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注重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语文教材辅助开展德育,促进学生的綜合发展。
二、在课堂上发现人文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选编文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精神追求。语文教材的排版与之前相比增加了更多图片,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课后的练习题也由单纯的回答问题变成了更加有趣的合作探究、课后实践。教材的革新也就意味着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变更,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沉浸其中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起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要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关系。
在鲁迅的《祝福》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阅读,分析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以课文为基准,与学生保持交流状态解析课文,让学生通过文章故事情节中的描写变化,把握住“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思考学习问题,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发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发现自己思考中不足的地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发现人文素养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在生活中理解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囊括了大量人文知识,社会上的文化现象也包含在教材中,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发掘教材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感悟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的编订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给学生自主理解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教师需要从教材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与他人友爱互助,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塑造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胡适的《我的母亲》收录于中职语文教材,作者回忆具体的事件,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教育,还描写了家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现出了母亲对“我”浓浓的母爱,以及母亲宽厚、善良、外柔内刚的性格特质,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母亲不尽的感激之意与思念之情。文章并没有使用过多辞藻华丽的修饰,而是用简朴流畅的语句来展现自己与母亲之间深沉珍贵的亲情。莫言的作品《过去的年》则讲述了以往过年时的习俗与年这个传统节日意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
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素养培育应该与语文教材结合,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联想到生活中的大小见闻。从生活方面出发,在语文教材中找到对生活的新认知、新感受,增强自身的认同感,让学生从生活中生发出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提升人文素养不仅应该着力于语文课堂,更应该注重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文精神。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如此人文素养的培育才是真正有效果的。
课外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各项有针对性意义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中的理論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让教学过程充满真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如接触公益活动,敬老院、孤儿院、社区服务站等地都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社会上的人情百态,还可以在学校开辟出种植园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植物生长的不易,呼吁学生保护自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真切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人文力量,理解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从精神上内化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即判断事物的能力,这也是人文素养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除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思想主旨,还应该关注文章中主要人物思想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
例如讲解傅斯年的《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课时,教师除了需要将蔡元培先生的三个故事厘清,还需要让学生就蔡元培先生的人物精神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对蔡元培先生的人格精神得到新的认识,了解蔡元培先生敢于实践、推行自由学术、不惧强权的精神气魄,由此理解蔡元培先生为什么受到大众的敬仰。继续深入挖掘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内涵,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蔡元培先生思想中的反封建平等意识,是我国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有机结合的思想。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总结刘和珍充满责任心、心胸宽广、追求真理的人物形象,以及刘和珍高尚的爱国精神。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内化于自身的人文精神修养中,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敢于在学习生活中追寻真理,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自我的优秀人才。
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拥有正面引导精神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自己思想的境界,呼唤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培育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通过反复的思辨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2]。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正面人物形象的优秀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正面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下健全自身的精神价值体系,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
不论是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个人,培育人文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群体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持续进步。中职院校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国家培育拥有专业技能且人文素养较高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中职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将会成为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他们的精神素养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与劳动者的群体形象。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精神上理解、认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含有丰富的人文主义感情色彩,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解析文章的脉络,更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情感力量。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梳理文章意义、了解文章内涵、感受人物精神,逐层递进,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放.试论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语文课内外,2019(33):229-230.
[2]白亚涛.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17(5):154.
◎编辑 尹 军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24-02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础属性特征,工具性即语言文字的使用功能,人文性则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体现在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多数中职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培训上,语文教学模式仍遵循传统,导致中职语文课堂缺乏生机活力,教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间也没有协作发展的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耐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通过语文教学,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从教材中发掘人文风采
中职语文教材由许多教育专家与在岗教师共同研编,精心筛选经典的作品,每一篇课文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怎样让教材中的文化精神被学生发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就需要教师展现出自己的教学实力,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发掘教材中蕴藏的人文风采。例如王蒙在《善良》中呼唤人性善良,呼吁人们做一个善良的人;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性精神;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刘征《过万重山漫想》提倡的首创精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李白《将进酒》展现了豪迈洒脱的人生情怀;艾青《我爱这土地》则是诗人对祖国的深情表白,是爱国情怀的展现[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发掘教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代入感,从文字中感受学习到人文素养。不只是上述列举的课文,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人文主义价值,蕴含着道德精神的光辉,展现出人类善良纯真、坚韧勇敢、豪迈洒脱、公平正义等美好品质,每一篇课文都表现出各自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备课,在课堂上付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中职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辅助卷面考试的“工具书”,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方法、手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育成有着重大的意义。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且叛逆心理突出,所以教师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注重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语文教材辅助开展德育,促进学生的綜合发展。
二、在课堂上发现人文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选编文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精神追求。语文教材的排版与之前相比增加了更多图片,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课后的练习题也由单纯的回答问题变成了更加有趣的合作探究、课后实践。教材的革新也就意味着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变更,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沉浸其中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起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要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关系。
在鲁迅的《祝福》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阅读,分析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以课文为基准,与学生保持交流状态解析课文,让学生通过文章故事情节中的描写变化,把握住“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思考学习问题,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发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发现自己思考中不足的地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发现人文素养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在生活中理解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囊括了大量人文知识,社会上的文化现象也包含在教材中,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发掘教材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感悟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的编订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给学生自主理解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教师需要从教材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与他人友爱互助,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塑造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胡适的《我的母亲》收录于中职语文教材,作者回忆具体的事件,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教育,还描写了家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现出了母亲对“我”浓浓的母爱,以及母亲宽厚、善良、外柔内刚的性格特质,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母亲不尽的感激之意与思念之情。文章并没有使用过多辞藻华丽的修饰,而是用简朴流畅的语句来展现自己与母亲之间深沉珍贵的亲情。莫言的作品《过去的年》则讲述了以往过年时的习俗与年这个传统节日意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
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素养培育应该与语文教材结合,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联想到生活中的大小见闻。从生活方面出发,在语文教材中找到对生活的新认知、新感受,增强自身的认同感,让学生从生活中生发出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提升人文素养不仅应该着力于语文课堂,更应该注重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文精神。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如此人文素养的培育才是真正有效果的。
课外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各项有针对性意义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中的理論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让教学过程充满真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如接触公益活动,敬老院、孤儿院、社区服务站等地都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社会上的人情百态,还可以在学校开辟出种植园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植物生长的不易,呼吁学生保护自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真切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人文力量,理解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从精神上内化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即判断事物的能力,这也是人文素养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除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思想主旨,还应该关注文章中主要人物思想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
例如讲解傅斯年的《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课时,教师除了需要将蔡元培先生的三个故事厘清,还需要让学生就蔡元培先生的人物精神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对蔡元培先生的人格精神得到新的认识,了解蔡元培先生敢于实践、推行自由学术、不惧强权的精神气魄,由此理解蔡元培先生为什么受到大众的敬仰。继续深入挖掘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内涵,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蔡元培先生思想中的反封建平等意识,是我国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有机结合的思想。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总结刘和珍充满责任心、心胸宽广、追求真理的人物形象,以及刘和珍高尚的爱国精神。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内化于自身的人文精神修养中,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敢于在学习生活中追寻真理,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自我的优秀人才。
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拥有正面引导精神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自己思想的境界,呼唤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培育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通过反复的思辨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2]。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正面人物形象的优秀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正面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下健全自身的精神价值体系,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
不论是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个人,培育人文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群体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持续进步。中职院校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国家培育拥有专业技能且人文素养较高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中职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将会成为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他们的精神素养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与劳动者的群体形象。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精神上理解、认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含有丰富的人文主义感情色彩,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解析文章的脉络,更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情感力量。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梳理文章意义、了解文章内涵、感受人物精神,逐层递进,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放.试论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语文课内外,2019(33):229-230.
[2]白亚涛.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17(5):154.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