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25-02
在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件大事。但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现状仍难以乐观,截止2003年底,农村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不足2.1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占1.6%,大专占17.9%,中专占59.5%,无专业学历占21.8%。农村许多医疗诊所里,只有医生,没有护士,乡村医生在担当医生角色的同时,还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会看病,还要懂护理。由于乡村医生没有受过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在对病人临床护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党和政府对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2006年9月~2007年12月我校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转变岗位培训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对我市的乡村医生进行护理技术培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6年9月~2007年12月选择我市某县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89人为研究对象,来自29个乡、镇的自然村;男48人,女41人;年龄21岁~54岁,平均29.4岁;具有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54人,参加过县卫生学校的专业学习21人,自学成才14人。
1.2方法
1.2.1基本情况调查本课题组成员对报名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村进行了走访调查。重点了解村卫生室基本现状、村民对乡村医生在护理方面的评价以及乡村医生本人对护理技术的需求。
1.2.2培训前护理知识技能摸底考核 根据走访调查掌握的基本情况,在2006年11月份组织参加学习的乡村医生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为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技术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出题程度参照中专水平,分数为百分制,考核成绩记录在册。参加培训的89名乡村医生全部参加考核。
1.2.3护理知识技能培训根据走访调查及摸底考核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讲解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同时,根据乡村医疗卫生的实际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和护理技能操作。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实践性教学,培训乡村医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训期为3周。为方便大家学习,减少学员往返路程,培训地点分设两处,一处设在县城,一处设在距县城25公里的1个中心镇。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业务水平较差的学员重点补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此外,在传授给他们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同时,也教育乡村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担负起一个医生的责任。3周培训结束后,进行统一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
1.2.4培训后护理技术临床运用情况调查 对乡村医生进行护理技术教育培训半年以后,课题组成员分别到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村进行回访,调查培训后乡村医生的护理技术临床运用情况。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60%以上的卫生室由乡村医生一人独担,在对病人的护理方面存在明显欠缺。村民对乡村医生的意见主要包括输液及注射技术不过硬,重扎、渗出现象较多,对药物过敏重视不够,无菌观念淡薄,简化无菌操作程序等。乡村医生大多数表示,对护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对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细微的技巧和操作手法没有掌握好,在工作中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对急救护理知识学习较少,遇上急重病人较为慌乱,甚至耽误病情等。
2.2培训前护理知识技能摸底考核理论知识60分以上者40人,护理技能操作60分以上者46人。
2.3培训后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考核参加考核的89名学员,理论知识60分以上者84人;技能操作考核60分以上者86人。
2.4培训后护理技术临床运用情况调查对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90%以上的村民对其服务满意度上升,主要反映医生服务态度明显好转,责任心增强,解释耐心,特别是在输液、注射、用药、消毒等方面操作规范,避免了医疗事故的发生。在接受回访的乡村医生中,100%的医生认为,通过学习,增强了无菌观念和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在进行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时从选择部位和注射手法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危重病人能够及时进行救治护理,赢得了更多病人的信任。
3讨论
3.1培训提升了乡村医生的职业能力 农村卫技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较低和人员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是困扰我国基层卫生队伍的三大症结。本次参加培训学员大多只有中专学历,有些没有专业学历,其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对护理专业理论及护理技能了解较少,虽然能够进行一些护理技能操作,比如皮肤消毒、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氧气吸入等,但主要靠经验,没有从基本原理上掌握。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一旦周围情况发生变化或遇到特殊情况。护理工作就无法跟上。这次培训使他们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学习训练,从根本上掌握了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要领,其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3.2岗位培训理念的一种创新人们习惯于本专业内的进修深造,对跨专业的、尤其像医生学习护理这样的培训很少见。通常都认为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医生定方案、下医嘱,无须去学习护理技能。其实,在临床上因医生不懂护理技术而影响治疗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许多是一人独担,既当医生,又搞护理,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对他们是十分需要的。正是根据这一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乡村医生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的培训,这在岗位培训理念上是一个创新。
3.3对今后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启示农村卫生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是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卫生部出台了《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其宗旨就是要为农村培养大批技术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全科多能的乡村医生。本课题研究显示,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投入较少的教育资源,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其社会意义则更加重要。这是一项极具潜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乡村医生进行护理技能的培训,造就一批“全科多能”的乡村医生,使他们不但懂得医疗,而且也是护理方面的行家,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整理出一种革新的乡村医学教育模式,用来充实现有的继续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把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编辑 王钊林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25-02
在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件大事。但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现状仍难以乐观,截止2003年底,农村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不足2.1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占1.6%,大专占17.9%,中专占59.5%,无专业学历占21.8%。农村许多医疗诊所里,只有医生,没有护士,乡村医生在担当医生角色的同时,还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会看病,还要懂护理。由于乡村医生没有受过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在对病人临床护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党和政府对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2006年9月~2007年12月我校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转变岗位培训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对我市的乡村医生进行护理技术培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6年9月~2007年12月选择我市某县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89人为研究对象,来自29个乡、镇的自然村;男48人,女41人;年龄21岁~54岁,平均29.4岁;具有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54人,参加过县卫生学校的专业学习21人,自学成才14人。
1.2方法
1.2.1基本情况调查本课题组成员对报名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村进行了走访调查。重点了解村卫生室基本现状、村民对乡村医生在护理方面的评价以及乡村医生本人对护理技术的需求。
1.2.2培训前护理知识技能摸底考核 根据走访调查掌握的基本情况,在2006年11月份组织参加学习的乡村医生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为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技术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出题程度参照中专水平,分数为百分制,考核成绩记录在册。参加培训的89名乡村医生全部参加考核。
1.2.3护理知识技能培训根据走访调查及摸底考核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讲解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同时,根据乡村医疗卫生的实际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和护理技能操作。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实践性教学,培训乡村医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训期为3周。为方便大家学习,减少学员往返路程,培训地点分设两处,一处设在县城,一处设在距县城25公里的1个中心镇。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业务水平较差的学员重点补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此外,在传授给他们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同时,也教育乡村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担负起一个医生的责任。3周培训结束后,进行统一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
1.2.4培训后护理技术临床运用情况调查 对乡村医生进行护理技术教育培训半年以后,课题组成员分别到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村进行回访,调查培训后乡村医生的护理技术临床运用情况。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60%以上的卫生室由乡村医生一人独担,在对病人的护理方面存在明显欠缺。村民对乡村医生的意见主要包括输液及注射技术不过硬,重扎、渗出现象较多,对药物过敏重视不够,无菌观念淡薄,简化无菌操作程序等。乡村医生大多数表示,对护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对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细微的技巧和操作手法没有掌握好,在工作中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对急救护理知识学习较少,遇上急重病人较为慌乱,甚至耽误病情等。
2.2培训前护理知识技能摸底考核理论知识60分以上者40人,护理技能操作60分以上者46人。
2.3培训后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考核参加考核的89名学员,理论知识60分以上者84人;技能操作考核60分以上者86人。
2.4培训后护理技术临床运用情况调查对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90%以上的村民对其服务满意度上升,主要反映医生服务态度明显好转,责任心增强,解释耐心,特别是在输液、注射、用药、消毒等方面操作规范,避免了医疗事故的发生。在接受回访的乡村医生中,100%的医生认为,通过学习,增强了无菌观念和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在进行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时从选择部位和注射手法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危重病人能够及时进行救治护理,赢得了更多病人的信任。
3讨论
3.1培训提升了乡村医生的职业能力 农村卫技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较低和人员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是困扰我国基层卫生队伍的三大症结。本次参加培训学员大多只有中专学历,有些没有专业学历,其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对护理专业理论及护理技能了解较少,虽然能够进行一些护理技能操作,比如皮肤消毒、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氧气吸入等,但主要靠经验,没有从基本原理上掌握。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一旦周围情况发生变化或遇到特殊情况。护理工作就无法跟上。这次培训使他们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学习训练,从根本上掌握了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要领,其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3.2岗位培训理念的一种创新人们习惯于本专业内的进修深造,对跨专业的、尤其像医生学习护理这样的培训很少见。通常都认为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医生定方案、下医嘱,无须去学习护理技能。其实,在临床上因医生不懂护理技术而影响治疗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许多是一人独担,既当医生,又搞护理,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对他们是十分需要的。正是根据这一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乡村医生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的培训,这在岗位培训理念上是一个创新。
3.3对今后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启示农村卫生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是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卫生部出台了《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其宗旨就是要为农村培养大批技术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全科多能的乡村医生。本课题研究显示,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投入较少的教育资源,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其社会意义则更加重要。这是一项极具潜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乡村医生进行护理技能的培训,造就一批“全科多能”的乡村医生,使他们不但懂得医疗,而且也是护理方面的行家,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整理出一种革新的乡村医学教育模式,用来充实现有的继续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把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编辑 王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