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很密切,有利于教师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再加上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枯燥无味。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案设计和教学的一般程序
教案设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制订教学目标,明确需解决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第二步:选择和编写案例。依据课标和教材的相关内容,把知识点归纳起来形成专题,选择或编写与本题相关的案例。第三步:安排教学程序。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为:①出示案例,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思考方向。②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案例,写出分析笔记。③学生讲述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④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归纳总结。
二、案例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实施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便是案例选择得恰当与否,案例的选择关乎教学实施的效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下面,笔者对案例选择所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简要的分析。
(1)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简而言之,即“有趣”。提到思想品德课,学生的印象便是理论性极强、没任何趣味可言、让人昏昏欲睡的课。然而,选择有趣的案例或是对案例进行趣味性的描述,掺杂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话题变得生动,便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了。所以,用有趣的案例吸引初中生有限的注意力是案例选择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2)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是虚构的案例,学生可能会增加对课堂的反感。在授课中,讲“诚信为本”的主题时,我运用了“南京冠生园食品厂用过期食品馅做中秋月饼,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例;讲《承担社会责任》一课时,我用了“打拐英雄”魏继中的事例,感动了很多学生。这些素材远比讲“狼来了”的寓言或自己编的故事更感人,更让人信服,更能触动心灵。
(3)连贯性,最好能贯穿本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一节课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拿出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那么这堂课很可能会案例泛滥,导致课后学生只记得案例而对知识点没有印象,无法掌握。所以,案例不能多,要精选,最好一气呵成,一个案例贯穿整堂课。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要备课充分,精选案例,深思熟虑,充分挖掘案例中与知识点的相关点,必要时还要加以改编。如教学《财产留给谁》这一框,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同时又没有找到合适的真实案例,因此笔者大胆编写了“刘老汉的遗产继承”的案例,从刘老汉的家庭财产、家庭成员的介绍到生病后家人要求分财产再到家庭成员因继承财产发生争执最后发现遗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刘老汉尚未过世,其财产能继承吗?②刘老汉留下的财产都可以拿来继承吗?③谁可以继承刘老汉的遗产?④他们如此分配刘老汉的遗产,合理吗?他们应该如何分配遗产更合理?⑤发现刘老汉遗嘱后,遗产该如何继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对给出的案例及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翻书、思考,对知识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加以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争论各种意见引发思维碰撞,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深入,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透彻。最后教师归纳评价。经历了这个过程,一方面,学生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连贯的案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后的反思
(1)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如因观点相左,学生间争辩激烈,“杀”得不可开交,忘了时间;教学的开放性,常会出现教师事先未预料到局面和未考虑到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地掌控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经过对案例的分析来获得。对于课堂案例,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笔者在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时,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提示学生“答案不唯一”,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出的结论不仅可以牢固地记忆,还能促使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的形成。因此,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它也只是现代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它,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很密切,有利于教师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再加上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枯燥无味。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案设计和教学的一般程序
教案设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制订教学目标,明确需解决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第二步:选择和编写案例。依据课标和教材的相关内容,把知识点归纳起来形成专题,选择或编写与本题相关的案例。第三步:安排教学程序。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为:①出示案例,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思考方向。②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案例,写出分析笔记。③学生讲述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④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归纳总结。
二、案例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实施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便是案例选择得恰当与否,案例的选择关乎教学实施的效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下面,笔者对案例选择所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简要的分析。
(1)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简而言之,即“有趣”。提到思想品德课,学生的印象便是理论性极强、没任何趣味可言、让人昏昏欲睡的课。然而,选择有趣的案例或是对案例进行趣味性的描述,掺杂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话题变得生动,便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了。所以,用有趣的案例吸引初中生有限的注意力是案例选择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2)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是虚构的案例,学生可能会增加对课堂的反感。在授课中,讲“诚信为本”的主题时,我运用了“南京冠生园食品厂用过期食品馅做中秋月饼,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例;讲《承担社会责任》一课时,我用了“打拐英雄”魏继中的事例,感动了很多学生。这些素材远比讲“狼来了”的寓言或自己编的故事更感人,更让人信服,更能触动心灵。
(3)连贯性,最好能贯穿本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一节课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拿出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那么这堂课很可能会案例泛滥,导致课后学生只记得案例而对知识点没有印象,无法掌握。所以,案例不能多,要精选,最好一气呵成,一个案例贯穿整堂课。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要备课充分,精选案例,深思熟虑,充分挖掘案例中与知识点的相关点,必要时还要加以改编。如教学《财产留给谁》这一框,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同时又没有找到合适的真实案例,因此笔者大胆编写了“刘老汉的遗产继承”的案例,从刘老汉的家庭财产、家庭成员的介绍到生病后家人要求分财产再到家庭成员因继承财产发生争执最后发现遗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刘老汉尚未过世,其财产能继承吗?②刘老汉留下的财产都可以拿来继承吗?③谁可以继承刘老汉的遗产?④他们如此分配刘老汉的遗产,合理吗?他们应该如何分配遗产更合理?⑤发现刘老汉遗嘱后,遗产该如何继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对给出的案例及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翻书、思考,对知识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加以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争论各种意见引发思维碰撞,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深入,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透彻。最后教师归纳评价。经历了这个过程,一方面,学生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连贯的案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后的反思
(1)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如因观点相左,学生间争辩激烈,“杀”得不可开交,忘了时间;教学的开放性,常会出现教师事先未预料到局面和未考虑到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地掌控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经过对案例的分析来获得。对于课堂案例,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笔者在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时,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提示学生“答案不唯一”,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出的结论不仅可以牢固地记忆,还能促使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的形成。因此,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它也只是现代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它,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