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8.57%,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21.43%,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引言
胺碘酮是一种含碘的苯呋喃类化合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其结构与甲状腺素相似,它对心脏起直接作用,也可通过非竞争性阻断交感神经而起间接作用,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活性。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室性心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15、14例。观察组性别:男8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56.8±3.6)岁。对照组性别:男9例,女5例;年龄:19-75岁,平均(57.2±1.8)岁。29例入选患者均接受经心电图确诊符合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其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对胺碘酮过敏、电解质紊乱、房室傳导阻滞、药物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功能Ⅳ级等情况。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基本信息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2、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之前,均先接受常规性检查。常规性检查的内容具体为血常规、胸片、心电图、肝功甲状腺功能等。同时,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前均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相关药物超过10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给予患者倍他乐克2次/d,12.5mg/次。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对使用药物的剂量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的范围为25-50m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给予患者,胺碘酮3次/d,200mg/次。用药一个星期后,将次数减到2次/d。在使用药物2个星期后再将次数减到1次/d[1]。
3、观察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详细记录。
4、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用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全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标准》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优: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电监或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状态;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且24h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测检查结果明显改善,过早波动明显减少,早搏次数于治疗前相比减少>70%,或者完全消失;中:患者多数临床症状已消失,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早搏次数于与治疗前相比减少>50%。差:患者临床症状均为明显改善,甚至加重,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计算公式具体为:(临床疗效优+临床疗效良)/总例数×100%。
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的临床疗效为优,9例的临床疗效为良,2例的临床疗效为中,1例的疗效为差。观察组患者中,有6例的临床疗效为优,8例的临床疗效为良,1例的临床疗效为中,0例的疗效为差;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33%、78.5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接受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共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具体症状为呕吐、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头痛、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症状均得到恢复[2]。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居第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心脏的不正常的激动起源或激动传导,可使得心脏活动不规律,过快、过慢或无序,也可导致各处的激动次序产生混乱,引发心脏搏动速率发生改变,引发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有:一,异常自律性和触发性活动所引起的冲动而形成的异常。心机细胞由于其内在的病变或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导致自律性增高,进而形成不适当的冲动。二,折返激动导致的异常。激动从一路径传出,又从另一条路径折回,使此处发生再次激动的现象为折返激动[3]。
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需及早预防,并及时治疗。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及危害有:一,心前区剧烈疼痛:心前区剧烈疼痛多见于心肌梗塞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二,晕厥:阿斯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等可能引发晕厥。三,抽搐:心律失常的危害可见于阿斯综合征。四,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瘁死的最大原因,其中又以传导阻滞、室颤及室性心动的过速引起的瘁死发生率最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确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芸芝,陶蓉,蒋东坡.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15):1722-1723+1726.
[2]孟淑萍,柳君,赵军峰.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1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01-102.
[3]包广超.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0):64-65.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引言
胺碘酮是一种含碘的苯呋喃类化合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其结构与甲状腺素相似,它对心脏起直接作用,也可通过非竞争性阻断交感神经而起间接作用,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活性。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室性心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15、14例。观察组性别:男8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56.8±3.6)岁。对照组性别:男9例,女5例;年龄:19-75岁,平均(57.2±1.8)岁。29例入选患者均接受经心电图确诊符合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其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对胺碘酮过敏、电解质紊乱、房室傳导阻滞、药物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功能Ⅳ级等情况。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基本信息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2、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之前,均先接受常规性检查。常规性检查的内容具体为血常规、胸片、心电图、肝功甲状腺功能等。同时,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前均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相关药物超过10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给予患者倍他乐克2次/d,12.5mg/次。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对使用药物的剂量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的范围为25-50m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给予患者,胺碘酮3次/d,200mg/次。用药一个星期后,将次数减到2次/d。在使用药物2个星期后再将次数减到1次/d[1]。
3、观察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详细记录。
4、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用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全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标准》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优: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电监或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状态;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且24h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测检查结果明显改善,过早波动明显减少,早搏次数于治疗前相比减少>70%,或者完全消失;中:患者多数临床症状已消失,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早搏次数于与治疗前相比减少>50%。差:患者临床症状均为明显改善,甚至加重,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计算公式具体为:(临床疗效优+临床疗效良)/总例数×100%。
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的临床疗效为优,9例的临床疗效为良,2例的临床疗效为中,1例的疗效为差。观察组患者中,有6例的临床疗效为优,8例的临床疗效为良,1例的临床疗效为中,0例的疗效为差;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33%、78.5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接受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共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具体症状为呕吐、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头痛、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症状均得到恢复[2]。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居第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心脏的不正常的激动起源或激动传导,可使得心脏活动不规律,过快、过慢或无序,也可导致各处的激动次序产生混乱,引发心脏搏动速率发生改变,引发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有:一,异常自律性和触发性活动所引起的冲动而形成的异常。心机细胞由于其内在的病变或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导致自律性增高,进而形成不适当的冲动。二,折返激动导致的异常。激动从一路径传出,又从另一条路径折回,使此处发生再次激动的现象为折返激动[3]。
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需及早预防,并及时治疗。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及危害有:一,心前区剧烈疼痛:心前区剧烈疼痛多见于心肌梗塞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二,晕厥:阿斯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等可能引发晕厥。三,抽搐:心律失常的危害可见于阿斯综合征。四,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瘁死的最大原因,其中又以传导阻滞、室颤及室性心动的过速引起的瘁死发生率最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确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芸芝,陶蓉,蒋东坡.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15):1722-1723+1726.
[2]孟淑萍,柳君,赵军峰.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1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01-102.
[3]包广超.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