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古为自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anif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建筑艺术经历了各种复杂的变化,唯有自然的创新生命力长久。古老的岭南建筑的生命真正价值存在于不断联系自然的探讨之中。它应着社会的脉搏,合着时代的步伐,随着生活一起前进。当我们正准备跨过时间门槛时,和谐的古建筑设计使生活变得更完美。岭南建筑通过各种空间、居室、门窗、装饰等几乎所有的信息载体,每日每时向世人传达着当年岭南的魅力风景。建筑不仅促进人类社会生产与商品业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因而有人曾预言,世界设计者正在把古代的建筑同现代相互融合。不容忽视的是,在古为今用的建筑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创意新颖、清新自然、风格古朴、制作技术先进的各类建筑佳作。在浩瀚的设计世界中,设计师要认清古代建筑自然的美。
  古代岭南,由于山高岭峻的阻隔,与中原沟通困难而开发的较晚。但正是“山高皇帝远”,较少受到中原政治风波的影响,经济发展一直较为平稳。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闽越国的辖地。自唐朝才得到逐步地开发。明末清初的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最为欣赏的是罗浮山,曾在隐居处大书“南岳草堂”。在这些建筑里仍然存留清代岭南人生活场景。解放初期损害了一些建筑,但现在保存了一些。
  建筑如何把握这两点是最高境界,岭南建筑的空间沟通着建筑的绿瓦、黄墙、古巷。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树间的古朴的岭南建筑,让我们看到了二百多年前古人是如何处理建筑的房间空间、园林空间和院落的。
  一、空灵飞扬的自然空间
  岭南传统院落为充分考虑到通风、日照、景观等功能,远远看去,夹杂着一股久远古朴的气息一齐涌入视线,深邃、幽静之感油然而生。
  建于清光绪十六年的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组成,就是岭南古建筑中比较典型的。建筑采用了围合式的设计,一方面来增加遮阴面,另一方面每个院落与院落之间都设计通风、避免潮湿,更是极大地扩大了古人活动空间。户型上,采用坐北朝南,中轴线两侧为厅堂,两边以偏间、廊庑围合。为了让岭南传统院落进入自然的建筑空间当中,陈家祠采用人次间装十二扇镂雕屏风。
  自然空间,作为审美对象或心理学所称的‘刺激物’,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而又持久的。岭南建筑具有自然隔热、自然遮阳、通风的特点;墙体外立面以深灰色为主,给人以看不厌的感;岭南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因而,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不同的人群来说,自然这种刺激又有隐显、深浅、枯荣之别。尤其是唐代田园诗和宋元山水画中就足以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美。人与自然的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淡雅宁静已经成为它们的基本音调。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人和”最早是庄子提出的,这个思想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也可以解释为“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岭南古建筑中饱含古代建设者的思想,就是人文思想,建筑是为人的居住环境,建筑把人和天地相结合,思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巧妙地处理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等。岭南建筑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就是一种人文思想。岭南建筑的个性体现在它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
  比如古代岭南祠堂是一个集文化的重地又是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岭南古代的祠堂有很多,其主要建筑特点如下:
  1、朝向的“合”
  建筑的朝向在建筑学中是要讲究风水的。宅子正面朝南,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最好的朝向是坐北朝南,古语有日:大门朝南,子孙不寒,大门朝北,子孙受罪。所以自古皇上上朝听证都是面朝南,南面意味着权力和尊严。岭南古祠堂的朝向是建筑家通过天文、地理、气候、水文、生态、景观来确定,再加上一些文人墨客的文化因素,表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王宫贵臣听政升堂都是坐北。在岭南的广东、福建等地方许多老民居,老祠堂也多取偏南向。
  2、门与“人合”
  古门,大门庄严身份的象征;内门沟通各个空间的渠道;闺门,隐私的规避。门的方向、门的装饰都要和“人”相合,古语日:门与“人合”,方能世代平安,财源不断。在建筑里,门比亭台楼阁来说似乎不太起眼,但在岭南的古祠堂的建筑里却很有讲究。岭南祠堂有三道门,一门为主,两个侧门。在古代,普通女人是不能从中门走过的,这也是封建社会里人要顺应的一个方面。下人也只能从侧门进入祠堂。岭南祠堂多数大门都采用黝黑锃亮的色彩,显得富贵显赫非常气派,而大门用普通木做则也显示主人的清贫生活。祠堂门板上有的采用木雕、石雕等,古时民间常供奉门神以保家宅安宁。雕刻是祠堂建筑中运用最广泛的装饰工艺,为了表现家族的富有,光宗耀祖,大夫祠建祠者,运用砖雕、木雕、石雕等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
  3、环境的“合”
  岭南祠堂一砖一瓦、一窗一棱均呈现出一种朴素之美,处处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走进聚贤堂(陈家祠建筑的主体结构),宽大的门宇,豪放的梁柱显得格外气派,走进内庭,墙壁上都能见到过去文人的书画作品,还有书刻壁画装饰建筑,这些建筑的艺术使人感受到传统的岭南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遵守道德,重人伦,为后代子孙传承儒家文化理念。庭院宽敞,房舍高大阴凉,梁架雕镂精细,双面透雕花卉图案,栏柱贯通全院,精美的屋檐石雕有龙头、有凤尾,它们既可遮阳挡雨又可美化环境。陈家祠别致而巨大的横列屏风,即使祠堂建筑结构紧凑又使建筑空间气韵生动,这就是“合”。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类似的技艺精湛的木雕在这个祠堂里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很难得。祠堂里还有许多形象的装饰,如梅花景墙、葫芦门、君子亭、清风亭等。这些装饰都是建筑符合祠堂文人雅趣所建造的,如果能体悟到清秀之感则感悟到文人的情怀。
其他文献
在不同艺术门类交叉融合日益增多、相互影响愈加深入的今天,通过借鉴其它艺术而产生的新的理论和新的思路,可以给各自原有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门类之一,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基本的哲学观和审美情趣之上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取法于自然的书法艺术表现出优美灵动的线条,充满生机的结构和变化多端的形式,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法则中所追求的审美意象暗合,因此可以在彼此的创作和实践中相互取长补
一、大理白族民居所适应的自然环境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大理市属于地震易发区,白族民居建筑在架构上采用了一些有效的防震措施;由于大理地区风大,且风向多为西南风和南风,所以,房屋大多数为坐西朝东,这样既避免风直接吹进屋内,且由于大理西高东低,该朝向便于采光;由于大理地区在雨季时期雨水较多,在建筑上民居的屋
汉字作为炎黄文明的记录者,其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它不仅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讲究“美”的文字。从甲骨文、象形文字一路演变而来,每一次的演变都是一次美的提炼与升华。鲁迅先生曾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构成美,不但能在书写中体现,也能在现在设计中得以彰显。汉字形、音、意固定的特质以及汉字以点、线进行的完美构成方式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中能更加明确的宣
一、关于标志与空间  1、标志的定义  标志的设计与应用历史悠久,它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了语言,为了记录而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  现代标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解释意思:一表明特征的记号;二表明某种特征。而在视觉艺术设计中“标志”又叫标识或标徽。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来表示事物、象征事物,同时表达出事物、对象等抽象的内容。标志设计更重要的目的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