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教學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评定,重新调整层次,优升劣降。“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合理进行升降。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也可以预先设计两套综合测试题,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组,甲层次小组是指那些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补充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中等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学困生,他们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和学生的点拨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的习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测验后,要进行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两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两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优升劣降。
  2、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度讲解及练习,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法则的能力,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3、课外作业练习的分层。
  教师在讲完一部分知识后,随机布置作业习题,各层次学生所做习题基本一致,但作业内容和要求则不同。设计上应体现甲层次学生拔尖提高,即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问题,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提倡一题多解;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体现巩固练习题,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习题,侧重复习巩固知识,树立信心;丙层次组学生作业题侧重于简单模仿作业,完成书本上的基础习题,反复演练,或将难度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使他们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各层次是动态的变化。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比较接近。同时,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分层是动态的分层,有进步的学生可以晋升一个层次,学习态度不好且退步的降至下一个层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逐步解体丙层组学生,从而达到甲乙层次组学生不断扩大的目的。
  2、不公开划分学生的层次分组。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教师在划分各层次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分层次实施教学,也只能是教师心里有数,是有目的进行的分层,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失去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质,培养优等生,转化学困生,很好地处理全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三、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意义
  “分层递进”教学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提高和发展。
  “分层递进”教学法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它不仅使学困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使优等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总之,“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新课堂理念。“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特征。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之间的信息与情感,帮助人们进行交际。而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系统,它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运用不好语言。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来谈一下初中英语文化的培养。  关键词 : 英语 语言 文化  1、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通过
摘要: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本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巧设free talk,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从而真正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景教学 课堂教育 英语对话  初中生尚处于少年儿童阶段,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比之枯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知识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可以参与其中
摘要:小学数学包括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本文主要讲述数学活动课的一些优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课 优点  1.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
摘要:搞好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的基础知识。根据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
摘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关键字:数学创新 创新思维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生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常以学习兴趣为转移,这是兴趣的选择和定向作用的表现。学习兴趣是学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和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情感和智能相结合,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历史意识的培养  首先应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教师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抽一定时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历史学习目的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进行历史学习目的强化教育,
高中物理的学习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经常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听懂了,而且还比较轻松,但自己做题目却是另外一回事,拿到题目总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路,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又或是在物理学习上花去的时间很多,也做了相当多的物理题目,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虽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关键一个的原因,就是对于物理概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越来越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在屏幕上将多种媒体的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一系列随时性、交互性操作的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能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一体,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