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农业科技 创新与推广 生产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未来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定位在科技创新,并通过全方位的政策,为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做了多方面部署。通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本人对“三农”政策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下面对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作简单地总结与分析。
1.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1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障与供给、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农业科技的创新重点包括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 同时,明确了今后农业科技的工作导向和政策指向,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
文件指出,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从体制角度来看,要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如果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去评职称,为了出版著作,实际上对生产的促进就非常有限。农业科研应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体制。
1.3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1.4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技术。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刚刚过去的2011年开启了种业发展新纪元,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2.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2.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央一號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2.2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的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尽快形成一个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大力推进产学研协作、农科教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满足农业生产所急需的科技服务;可以使研发的技术项目更直接地转化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2.3 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从农业实践活动的第一线直接获取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研发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3.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3.1发展农业教育, 推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创建。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3.2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训。实施“三农”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养热爱“三农”、熟悉“三农”、奉献“三农”的干部。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中,专门研究农村工作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使用问题。
3.3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夜校、专家现场讲座、示范村、户等方式,培养更多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陆文龙,王丽娟,王晓蓉,信丽媛,贾宝红.天津市农民科技需求意愿调查与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2]周振兴,马德云.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1(02).
[3]李敏,金霞.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8(04).
[4]郑淑玲.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5).
[5]赵星.加强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村科技,2010(01).
[6]尹艳,方伟,康艺之,姚文山,梁镜财. 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08).
[7]孙朝贵. 制度供给、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J]. 经济师,2006(03)
[8]李保全,乔鹏程,李茜茜,黎世民. 发挥农业科研优势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 农业科技管理,2004(05).
关键词:农业科技 创新与推广 生产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未来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定位在科技创新,并通过全方位的政策,为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做了多方面部署。通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本人对“三农”政策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下面对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作简单地总结与分析。
1.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1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障与供给、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农业科技的创新重点包括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 同时,明确了今后农业科技的工作导向和政策指向,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
文件指出,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从体制角度来看,要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如果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去评职称,为了出版著作,实际上对生产的促进就非常有限。农业科研应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体制。
1.3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1.4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技术。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刚刚过去的2011年开启了种业发展新纪元,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2.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2.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央一號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2.2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的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尽快形成一个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大力推进产学研协作、农科教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满足农业生产所急需的科技服务;可以使研发的技术项目更直接地转化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2.3 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从农业实践活动的第一线直接获取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研发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3.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3.1发展农业教育, 推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创建。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3.2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训。实施“三农”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养热爱“三农”、熟悉“三农”、奉献“三农”的干部。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中,专门研究农村工作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使用问题。
3.3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夜校、专家现场讲座、示范村、户等方式,培养更多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陆文龙,王丽娟,王晓蓉,信丽媛,贾宝红.天津市农民科技需求意愿调查与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2]周振兴,马德云.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1(02).
[3]李敏,金霞.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8(04).
[4]郑淑玲.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5).
[5]赵星.加强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村科技,2010(01).
[6]尹艳,方伟,康艺之,姚文山,梁镜财. 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08).
[7]孙朝贵. 制度供给、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J]. 经济师,2006(03)
[8]李保全,乔鹏程,李茜茜,黎世民. 发挥农业科研优势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 农业科技管理,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