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母亲,一直是家庭伦理剧中不能缺少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个角色,家庭才完整,因为有了这个角色,整个情节才更加丰满。母亲,不仅具有爱的力量,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着教育责任,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是完美的,许多母亲在“责任”的掩盖下,用“无私母爱”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为此,我们通过家庭伦理剧中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明辨母爱的真谛。这对于新生一代母亲的成长将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母爱 家庭伦理剧 教育责任 控制欲
近些年,家庭伦理剧成为电视剧的一个重点。家庭伦理剧一方面为大众生活提供生活的真实演绎,带给大家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源泉滋养;另一方面又集中反映大众的生活模式和婚姻问题,生产着一种大众文化。其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兴趣,看了这部看那部,应该说,电视剧中传递的家庭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其中的母亲形象成为观众、特别是女性朋友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但家庭伦理剧中母亲的形象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电视剧中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诠释母爱的意义及真谛,让新生代的母亲们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母亲。
什么是母爱?有关“爱”、“母爱”的描述很多,普遍的描述是“母爱是无私的、仁慈的、宽容的”。母亲也是社会的一员,纯母性本能的爱是没有的。
一、母爱的作用
《家有九凤》的妈,用无私的母爱接受了从北大荒带着身孕回来的七凤;用母爱接纳了身无分文疯掉的八凤,并慈爱地养护着她;用母爱抱着被退学回来的九凤,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用“我这是母爱,无私的母爱,超级母爱”为借口,在儿子毕业时,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到身边,并且制造儿子的婚外恋,采取各种手段拆散了儿子的婚姻。《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邓家齐的妈,几次用死相逼,使儿子最终妥协,娶了她认可的媳妇。同样是母亲,为什么爱的方式会有不同?
在伦理学辞典中对母爱的界定是:母爱,指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母爱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生物性,它建立在母性本能基础之上;二是具有社会性,即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母爱的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是由社会性决定的。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因此,母爱的深度、广度、倾向性以及效能等与母亲的社会地位、伦理观念、道德状况、文化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从生物性的母性本能来说,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最仁慈的爱、最宽容的爱、最伟大的爱!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但是从这些电视剧及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母亲给的爱并非都是阳光和雨露,也有狂风和暴雨。这是因为母亲她又是社会一员,具有社会性,带着社会的种种影响内化为她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去施展她的母爱,加入社会性的母爱就有极大的不同。
研究证实,不同的母爱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良好的母爱是儿童早期的精神营养
良好的母爱,无私、仁慈、宽容、保护,让孩子们在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安全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学会交际,拥有自信等。这些是一个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年期母爱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一生的积极影响,是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有人把母爱比喻成早期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营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母亲的抚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第二,不良的母爱导致儿童人格发展不良
母爱是世界上一种伟大的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如果剥夺母爱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鲍尔贝指出,婴幼儿与母亲分离,不仅直接引起苦恼,而且还容易导致病态人格和情绪失调。
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女性在她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伦理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就使其母爱并非只是单纯的本能,它是掺杂了许多社会价值观、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需求等,其母爱的性质就不同,结果就会有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有许多种,每一种类型可以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
控制型、溺爱型、过于保护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消极、缺乏自信、顺从、依赖、不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性、胆怯、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过于严厉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顽固、冷酷、残忍、独立的性格特征,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两面派、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性格特征。
忽视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的性格特征。
邓家齐和大可的母亲用控制的、溺爱的、过于保护的“母爱”,使儿子们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等性格特征。邓家齐不想与自己不喜欢的飞儿结婚,他想摆脱这种境遇,但又一次次在母亲的软威胁面前妥协,自己也痛苦地说:“我为什么这么懦弱?”“我从九岁就开始两面派了,我在你面前表现的就是一个好儿子。”大可顺从妈妈的意愿,搞婚外恋,而当事情败露时,他又逃避。
第三,不良母爱导致母亲更加焦虑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邓家齐妈和《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对儿子疼爱有加,绝对是慈母。生活中可谓是无微不至,怕他冷、怕他热、怕他生活不如意,她们在生活上都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这个“无私”其实掺杂了母亲个人许多心理的需求,如“怕”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是母亲们自己的“怕”,“怕”孩子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甚至“怕”儿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就离开自己,自己没办法再见到儿子(掌控儿子)。其实,家齐妈、大可妈代表了一批母亲,她们最怕的是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了就不大会“听”自己的话了,长大了就不会在自己身边了。这二位母亲的做法都是想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自己才觉得“踏实”;孩子“听”了自己的话,自己才能放心。只要是儿子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似乎“怕”就会少一些。这些母亲们把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寄托于孩子,而孩子们并非是一块物质,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个体,这使得母亲安全感的获取往往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加而有了阻碍,也因为亲情的影响可能又失而复得。因此,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加重了母亲的不安全感。 大可、家齐这二位儿子的表现都是典型的控制型家庭孩子的人格特征。这种控制完全是家长自己的需要,家齐爸看到家齐听从他们的意愿与飞儿结了婚,与家齐妈说:“只要家齐按咱们的意思走,咱们就幸福了。”这不难看出,父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际是来满足自己“幸福”的需要。为此,母亲们的支配、溺爱、过分保护等母爱方式,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孩子们听了他们的话,他们就真的幸福了吗?当大可妈逼着儿子离婚后,儿媳罗佳对大可妈说:“在整个过程中,你有过一天的幸福吗?到现在了,你成功了,你又真的幸福吗?”故事最后,大可离开了家,大可爸也离开了家,大可姐姐也向原弟媳道歉,剩下了“可怜”的大可妈。事实证明,无论是“年幼无知”的儿童,还是成年的孩子,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并不像一件物品一样容易被控制,当有一天他们成熟时,他们就会想办法挣脱这个缰绳,寻找自己的路。
麦科德在英国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健全、普遍母爱、并对自己工作感到高兴的母亲,其孩子的犯罪率为27%;溺爱的母亲及过于操心的母亲,其孩子的犯罪率为37%;没有母爱的母亲(完全不关心、不注意和没有感情),其孩子的犯罪率为72%;被动的母亲(软弱无力,孩子仅听父亲的),其孩子的犯罪率为59%。父爱的影响虽然与母爱相似,但影响相对较小。可见,不良的母爱让孩子承担了这种母爱不良的后果。
二、如何进行母爱
具有社会属性的母亲们,如何做,才能体现真正的无私、仁慈、宽容?这是我们每一个母亲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第一,爱孩子要从你想孕育宝宝开始
现代妇科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母亲子宫里的胎儿是个能听、能看、能动、能感觉到外部刺激的小生命,母亲对外界事物的感受都能通过某种手段巧妙地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母亲爱得是否真实,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是否期待他、盼望他、是否被接纳的态度是他日后是否有自信、是否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被接纳,他感到安全、有自信,他的社会化程度就会很高;反之,他感到不安全、没自信,走入社会,他也会担心自己不被他人认可,人际关系状况也会不佳。因此,作为女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怀孕了,如果想留住你的宝宝,就应该真诚地接纳这个礼物,自始至终期待宝宝的到来,传递爱他的信息。
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容与接纳
爱,就意味着包容与接纳,给予与付出,养育与教育。对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母亲都应带着欣赏,及时给予赞赏。承认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独立的空间,诸如学什么课外课程、几点做作业、几点睡觉、选什么专业等,家长能做的是说明情况让他自己来决定,这会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允许他在他的年龄段犯可能犯的错误,给他足够的宽容,让他永远感受到家的温暖,家永远都是他可以依赖的地方,这会让他也学会爱,学会宽容。母亲在养育他的同时,要按一定的社会规范教育他,这需要父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分清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
第三,有效的沟通,传递真爱
爱,还需要母亲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相互的需要,从而互相给予。这种无私的给予、仁慈的关爱、宽容的养育,一定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伟人。而溺爱、控制、忽视、严厉都不是真爱的表现。曾奇峰认为,溺爱不是爱,是控制:父母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一个孩子往前爬着,要去拿一个玩具,母亲立刻就帮他拿过来递给他。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你是没有能力的,你只能依靠我,你永远离不开我。从小就一直这样的教育,长大后。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形成“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永远需要依靠他人”的不合理信念。
《当婆婆遇上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展现的母亲形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一部分母亲的代表。她们打着“无私的爱”的幌子,全权代替了孩子的思考,代替了孩子做决定,代替了孩子来选择,当孩子不能按照她们的意愿做事时,心理上严重失衡使她们变得不可理喻。实际上,这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自己的事,不愿相信孩子也会长大的心理表现。
第四,爱的能力学习
中国有“一个好女人影响三代人”之说。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良好的母爱可以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又可以正常地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也会使下一代健康成长,致使家庭兴旺。而不良的母爱会造就一个有情绪问题或病态人格的孩子,这个孩子成人后又带着不健全的人格抚养自己的下一代,同样也会养育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大可妈、家齐妈的种种做法是效仿自己父母的做法,可以说她们也是自己母亲的产品,而自己只不过把过去没有得到的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向孩子们索要而已。大可最终离开母亲时说:“你给我的爱太多了,我都被你锁在爱的笼子里,你知道吗?我每天看着镜子照着自己,已经不是我了。我就像一个婴儿,一个你怀里的婴儿。但你已经忘了,我是一只小鸟,我翅膀硬了,该飞走了。”此刻,该是母亲们觉醒的时候了,社会属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了我们及孩子,这违背了我们做母亲的“想把孩子教育成国家栋梁”的本意。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真正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你们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真实地爱你们的孩子,让他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幸福一生。这也正是每一个母亲期望的。所以,以无私伪装成的控制、溺爱、过度、严厉、忽视等母爱,不仅牺牲、伤害的是孩子,最终伤害的还有母亲自己。
第五,对成年后孩子的爱
真正无私、仁慈、宽容的爱也体现在孩子成年后。母亲们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相信你的孩子成年后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任何问题。接纳他所爱,他所恨,他所求,他所得。但当生活再次需要你出现的时候,你会及时在他身边给他一定的力量,当给他补充了能量后,你又可以悄悄地离开。如果母亲对待成年孩子也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找什么工作你来管,找什么喜欢的人你也管,有了下一代你还来管,甚至每天吃什么饭你也管,这不仅失去了母亲自我,也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足球场上这叫越位,人际场上这叫没距离,心理场上这叫控制。这可能正是家庭矛盾的起因。
郭沫若说:“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母亲们,被誉为伟大的母亲们,学习才能成长,无私才是真爱。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别人,同时也是爱自己。请用纯粹的无私爱,爱你及你的孩子,共同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①王东华,发现母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6)
②托马斯·戈登,宋苗译,效能父母训练手册[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③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编,马春华、薛松奎译,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M]冲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④王敏、张振松,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黟响[J],教育研究2006,2(上)
⑤高晓军、陈岩,生命不能承受之重——21世纪中国电视剧母亲形象塑造中的症候[J],声屏世界:2011,7
⑥徐少锦、温克勤主编,伦理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337
⑦裴娣娜、刘翔平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247
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2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3集、《当婆婆遇上妈》第28期、《当婆婆遇上妈》第30期
关键词:母爱 家庭伦理剧 教育责任 控制欲
近些年,家庭伦理剧成为电视剧的一个重点。家庭伦理剧一方面为大众生活提供生活的真实演绎,带给大家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源泉滋养;另一方面又集中反映大众的生活模式和婚姻问题,生产着一种大众文化。其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兴趣,看了这部看那部,应该说,电视剧中传递的家庭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其中的母亲形象成为观众、特别是女性朋友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但家庭伦理剧中母亲的形象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电视剧中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诠释母爱的意义及真谛,让新生代的母亲们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母亲。
什么是母爱?有关“爱”、“母爱”的描述很多,普遍的描述是“母爱是无私的、仁慈的、宽容的”。母亲也是社会的一员,纯母性本能的爱是没有的。
一、母爱的作用
《家有九凤》的妈,用无私的母爱接受了从北大荒带着身孕回来的七凤;用母爱接纳了身无分文疯掉的八凤,并慈爱地养护着她;用母爱抱着被退学回来的九凤,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用“我这是母爱,无私的母爱,超级母爱”为借口,在儿子毕业时,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到身边,并且制造儿子的婚外恋,采取各种手段拆散了儿子的婚姻。《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邓家齐的妈,几次用死相逼,使儿子最终妥协,娶了她认可的媳妇。同样是母亲,为什么爱的方式会有不同?
在伦理学辞典中对母爱的界定是:母爱,指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母爱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生物性,它建立在母性本能基础之上;二是具有社会性,即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母爱的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是由社会性决定的。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因此,母爱的深度、广度、倾向性以及效能等与母亲的社会地位、伦理观念、道德状况、文化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从生物性的母性本能来说,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最仁慈的爱、最宽容的爱、最伟大的爱!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但是从这些电视剧及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母亲给的爱并非都是阳光和雨露,也有狂风和暴雨。这是因为母亲她又是社会一员,具有社会性,带着社会的种种影响内化为她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去施展她的母爱,加入社会性的母爱就有极大的不同。
研究证实,不同的母爱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良好的母爱是儿童早期的精神营养
良好的母爱,无私、仁慈、宽容、保护,让孩子们在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安全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学会交际,拥有自信等。这些是一个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年期母爱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一生的积极影响,是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有人把母爱比喻成早期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营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母亲的抚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第二,不良的母爱导致儿童人格发展不良
母爱是世界上一种伟大的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如果剥夺母爱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鲍尔贝指出,婴幼儿与母亲分离,不仅直接引起苦恼,而且还容易导致病态人格和情绪失调。
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女性在她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伦理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就使其母爱并非只是单纯的本能,它是掺杂了许多社会价值观、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需求等,其母爱的性质就不同,结果就会有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有许多种,每一种类型可以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
控制型、溺爱型、过于保护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消极、缺乏自信、顺从、依赖、不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性、胆怯、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过于严厉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顽固、冷酷、残忍、独立的性格特征,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两面派、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性格特征。
忽视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的性格特征。
邓家齐和大可的母亲用控制的、溺爱的、过于保护的“母爱”,使儿子们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等性格特征。邓家齐不想与自己不喜欢的飞儿结婚,他想摆脱这种境遇,但又一次次在母亲的软威胁面前妥协,自己也痛苦地说:“我为什么这么懦弱?”“我从九岁就开始两面派了,我在你面前表现的就是一个好儿子。”大可顺从妈妈的意愿,搞婚外恋,而当事情败露时,他又逃避。
第三,不良母爱导致母亲更加焦虑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邓家齐妈和《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对儿子疼爱有加,绝对是慈母。生活中可谓是无微不至,怕他冷、怕他热、怕他生活不如意,她们在生活上都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这个“无私”其实掺杂了母亲个人许多心理的需求,如“怕”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是母亲们自己的“怕”,“怕”孩子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甚至“怕”儿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就离开自己,自己没办法再见到儿子(掌控儿子)。其实,家齐妈、大可妈代表了一批母亲,她们最怕的是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了就不大会“听”自己的话了,长大了就不会在自己身边了。这二位母亲的做法都是想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自己才觉得“踏实”;孩子“听”了自己的话,自己才能放心。只要是儿子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似乎“怕”就会少一些。这些母亲们把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寄托于孩子,而孩子们并非是一块物质,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个体,这使得母亲安全感的获取往往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加而有了阻碍,也因为亲情的影响可能又失而复得。因此,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加重了母亲的不安全感。 大可、家齐这二位儿子的表现都是典型的控制型家庭孩子的人格特征。这种控制完全是家长自己的需要,家齐爸看到家齐听从他们的意愿与飞儿结了婚,与家齐妈说:“只要家齐按咱们的意思走,咱们就幸福了。”这不难看出,父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际是来满足自己“幸福”的需要。为此,母亲们的支配、溺爱、过分保护等母爱方式,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孩子们听了他们的话,他们就真的幸福了吗?当大可妈逼着儿子离婚后,儿媳罗佳对大可妈说:“在整个过程中,你有过一天的幸福吗?到现在了,你成功了,你又真的幸福吗?”故事最后,大可离开了家,大可爸也离开了家,大可姐姐也向原弟媳道歉,剩下了“可怜”的大可妈。事实证明,无论是“年幼无知”的儿童,还是成年的孩子,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并不像一件物品一样容易被控制,当有一天他们成熟时,他们就会想办法挣脱这个缰绳,寻找自己的路。
麦科德在英国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健全、普遍母爱、并对自己工作感到高兴的母亲,其孩子的犯罪率为27%;溺爱的母亲及过于操心的母亲,其孩子的犯罪率为37%;没有母爱的母亲(完全不关心、不注意和没有感情),其孩子的犯罪率为72%;被动的母亲(软弱无力,孩子仅听父亲的),其孩子的犯罪率为59%。父爱的影响虽然与母爱相似,但影响相对较小。可见,不良的母爱让孩子承担了这种母爱不良的后果。
二、如何进行母爱
具有社会属性的母亲们,如何做,才能体现真正的无私、仁慈、宽容?这是我们每一个母亲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第一,爱孩子要从你想孕育宝宝开始
现代妇科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母亲子宫里的胎儿是个能听、能看、能动、能感觉到外部刺激的小生命,母亲对外界事物的感受都能通过某种手段巧妙地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母亲爱得是否真实,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是否期待他、盼望他、是否被接纳的态度是他日后是否有自信、是否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被接纳,他感到安全、有自信,他的社会化程度就会很高;反之,他感到不安全、没自信,走入社会,他也会担心自己不被他人认可,人际关系状况也会不佳。因此,作为女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怀孕了,如果想留住你的宝宝,就应该真诚地接纳这个礼物,自始至终期待宝宝的到来,传递爱他的信息。
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容与接纳
爱,就意味着包容与接纳,给予与付出,养育与教育。对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母亲都应带着欣赏,及时给予赞赏。承认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独立的空间,诸如学什么课外课程、几点做作业、几点睡觉、选什么专业等,家长能做的是说明情况让他自己来决定,这会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允许他在他的年龄段犯可能犯的错误,给他足够的宽容,让他永远感受到家的温暖,家永远都是他可以依赖的地方,这会让他也学会爱,学会宽容。母亲在养育他的同时,要按一定的社会规范教育他,这需要父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分清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
第三,有效的沟通,传递真爱
爱,还需要母亲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相互的需要,从而互相给予。这种无私的给予、仁慈的关爱、宽容的养育,一定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伟人。而溺爱、控制、忽视、严厉都不是真爱的表现。曾奇峰认为,溺爱不是爱,是控制:父母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一个孩子往前爬着,要去拿一个玩具,母亲立刻就帮他拿过来递给他。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你是没有能力的,你只能依靠我,你永远离不开我。从小就一直这样的教育,长大后。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形成“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永远需要依靠他人”的不合理信念。
《当婆婆遇上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展现的母亲形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一部分母亲的代表。她们打着“无私的爱”的幌子,全权代替了孩子的思考,代替了孩子做决定,代替了孩子来选择,当孩子不能按照她们的意愿做事时,心理上严重失衡使她们变得不可理喻。实际上,这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自己的事,不愿相信孩子也会长大的心理表现。
第四,爱的能力学习
中国有“一个好女人影响三代人”之说。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良好的母爱可以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又可以正常地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也会使下一代健康成长,致使家庭兴旺。而不良的母爱会造就一个有情绪问题或病态人格的孩子,这个孩子成人后又带着不健全的人格抚养自己的下一代,同样也会养育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大可妈、家齐妈的种种做法是效仿自己父母的做法,可以说她们也是自己母亲的产品,而自己只不过把过去没有得到的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向孩子们索要而已。大可最终离开母亲时说:“你给我的爱太多了,我都被你锁在爱的笼子里,你知道吗?我每天看着镜子照着自己,已经不是我了。我就像一个婴儿,一个你怀里的婴儿。但你已经忘了,我是一只小鸟,我翅膀硬了,该飞走了。”此刻,该是母亲们觉醒的时候了,社会属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了我们及孩子,这违背了我们做母亲的“想把孩子教育成国家栋梁”的本意。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真正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你们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真实地爱你们的孩子,让他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幸福一生。这也正是每一个母亲期望的。所以,以无私伪装成的控制、溺爱、过度、严厉、忽视等母爱,不仅牺牲、伤害的是孩子,最终伤害的还有母亲自己。
第五,对成年后孩子的爱
真正无私、仁慈、宽容的爱也体现在孩子成年后。母亲们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相信你的孩子成年后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任何问题。接纳他所爱,他所恨,他所求,他所得。但当生活再次需要你出现的时候,你会及时在他身边给他一定的力量,当给他补充了能量后,你又可以悄悄地离开。如果母亲对待成年孩子也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找什么工作你来管,找什么喜欢的人你也管,有了下一代你还来管,甚至每天吃什么饭你也管,这不仅失去了母亲自我,也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足球场上这叫越位,人际场上这叫没距离,心理场上这叫控制。这可能正是家庭矛盾的起因。
郭沫若说:“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母亲们,被誉为伟大的母亲们,学习才能成长,无私才是真爱。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别人,同时也是爱自己。请用纯粹的无私爱,爱你及你的孩子,共同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①王东华,发现母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6)
②托马斯·戈登,宋苗译,效能父母训练手册[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③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编,马春华、薛松奎译,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M]冲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④王敏、张振松,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黟响[J],教育研究2006,2(上)
⑤高晓军、陈岩,生命不能承受之重——21世纪中国电视剧母亲形象塑造中的症候[J],声屏世界:2011,7
⑥徐少锦、温克勤主编,伦理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337
⑦裴娣娜、刘翔平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247
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2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3集、《当婆婆遇上妈》第28期、《当婆婆遇上妈》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