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母爱”掩盖下的控制欲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d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母亲,一直是家庭伦理剧中不能缺少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个角色,家庭才完整,因为有了这个角色,整个情节才更加丰满。母亲,不仅具有爱的力量,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着教育责任,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是完美的,许多母亲在“责任”的掩盖下,用“无私母爱”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为此,我们通过家庭伦理剧中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明辨母爱的真谛。这对于新生一代母亲的成长将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母爱 家庭伦理剧 教育责任 控制欲
  近些年,家庭伦理剧成为电视剧的一个重点。家庭伦理剧一方面为大众生活提供生活的真实演绎,带给大家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源泉滋养;另一方面又集中反映大众的生活模式和婚姻问题,生产着一种大众文化。其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兴趣,看了这部看那部,应该说,电视剧中传递的家庭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其中的母亲形象成为观众、特别是女性朋友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但家庭伦理剧中母亲的形象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电视剧中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诠释母爱的意义及真谛,让新生代的母亲们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母亲。
  什么是母爱?有关“爱”、“母爱”的描述很多,普遍的描述是“母爱是无私的、仁慈的、宽容的”。母亲也是社会的一员,纯母性本能的爱是没有的。
  一、母爱的作用
  《家有九凤》的妈,用无私的母爱接受了从北大荒带着身孕回来的七凤;用母爱接纳了身无分文疯掉的八凤,并慈爱地养护着她;用母爱抱着被退学回来的九凤,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用“我这是母爱,无私的母爱,超级母爱”为借口,在儿子毕业时,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到身边,并且制造儿子的婚外恋,采取各种手段拆散了儿子的婚姻。《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邓家齐的妈,几次用死相逼,使儿子最终妥协,娶了她认可的媳妇。同样是母亲,为什么爱的方式会有不同?
  在伦理学辞典中对母爱的界定是:母爱,指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母爱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生物性,它建立在母性本能基础之上;二是具有社会性,即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母爱的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是由社会性决定的。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因此,母爱的深度、广度、倾向性以及效能等与母亲的社会地位、伦理观念、道德状况、文化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从生物性的母性本能来说,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最仁慈的爱、最宽容的爱、最伟大的爱!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但是从这些电视剧及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母亲给的爱并非都是阳光和雨露,也有狂风和暴雨。这是因为母亲她又是社会一员,具有社会性,带着社会的种种影响内化为她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去施展她的母爱,加入社会性的母爱就有极大的不同。
  研究证实,不同的母爱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良好的母爱是儿童早期的精神营养
  良好的母爱,无私、仁慈、宽容、保护,让孩子们在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安全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学会交际,拥有自信等。这些是一个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年期母爱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一生的积极影响,是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有人把母爱比喻成早期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营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母亲的抚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第二,不良的母爱导致儿童人格发展不良
  母爱是世界上一种伟大的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如果剥夺母爱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鲍尔贝指出,婴幼儿与母亲分离,不仅直接引起苦恼,而且还容易导致病态人格和情绪失调。
  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女性在她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伦理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就使其母爱并非只是单纯的本能,它是掺杂了许多社会价值观、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需求等,其母爱的性质就不同,结果就会有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有许多种,每一种类型可以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
  控制型、溺爱型、过于保护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消极、缺乏自信、顺从、依赖、不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性、胆怯、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过于严厉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顽固、冷酷、残忍、独立的性格特征,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两面派、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性格特征。
  忽视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的性格特征。
  邓家齐和大可的母亲用控制的、溺爱的、过于保护的“母爱”,使儿子们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等性格特征。邓家齐不想与自己不喜欢的飞儿结婚,他想摆脱这种境遇,但又一次次在母亲的软威胁面前妥协,自己也痛苦地说:“我为什么这么懦弱?”“我从九岁就开始两面派了,我在你面前表现的就是一个好儿子。”大可顺从妈妈的意愿,搞婚外恋,而当事情败露时,他又逃避。
  第三,不良母爱导致母亲更加焦虑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邓家齐妈和《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对儿子疼爱有加,绝对是慈母。生活中可谓是无微不至,怕他冷、怕他热、怕他生活不如意,她们在生活上都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这个“无私”其实掺杂了母亲个人许多心理的需求,如“怕”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是母亲们自己的“怕”,“怕”孩子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甚至“怕”儿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就离开自己,自己没办法再见到儿子(掌控儿子)。其实,家齐妈、大可妈代表了一批母亲,她们最怕的是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了就不大会“听”自己的话了,长大了就不会在自己身边了。这二位母亲的做法都是想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自己才觉得“踏实”;孩子“听”了自己的话,自己才能放心。只要是儿子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似乎“怕”就会少一些。这些母亲们把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寄托于孩子,而孩子们并非是一块物质,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个体,这使得母亲安全感的获取往往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加而有了阻碍,也因为亲情的影响可能又失而复得。因此,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加重了母亲的不安全感。   大可、家齐这二位儿子的表现都是典型的控制型家庭孩子的人格特征。这种控制完全是家长自己的需要,家齐爸看到家齐听从他们的意愿与飞儿结了婚,与家齐妈说:“只要家齐按咱们的意思走,咱们就幸福了。”这不难看出,父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际是来满足自己“幸福”的需要。为此,母亲们的支配、溺爱、过分保护等母爱方式,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孩子们听了他们的话,他们就真的幸福了吗?当大可妈逼着儿子离婚后,儿媳罗佳对大可妈说:“在整个过程中,你有过一天的幸福吗?到现在了,你成功了,你又真的幸福吗?”故事最后,大可离开了家,大可爸也离开了家,大可姐姐也向原弟媳道歉,剩下了“可怜”的大可妈。事实证明,无论是“年幼无知”的儿童,还是成年的孩子,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并不像一件物品一样容易被控制,当有一天他们成熟时,他们就会想办法挣脱这个缰绳,寻找自己的路。
  麦科德在英国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健全、普遍母爱、并对自己工作感到高兴的母亲,其孩子的犯罪率为27%;溺爱的母亲及过于操心的母亲,其孩子的犯罪率为37%;没有母爱的母亲(完全不关心、不注意和没有感情),其孩子的犯罪率为72%;被动的母亲(软弱无力,孩子仅听父亲的),其孩子的犯罪率为59%。父爱的影响虽然与母爱相似,但影响相对较小。可见,不良的母爱让孩子承担了这种母爱不良的后果。
  二、如何进行母爱
  具有社会属性的母亲们,如何做,才能体现真正的无私、仁慈、宽容?这是我们每一个母亲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第一,爱孩子要从你想孕育宝宝开始
  现代妇科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母亲子宫里的胎儿是个能听、能看、能动、能感觉到外部刺激的小生命,母亲对外界事物的感受都能通过某种手段巧妙地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母亲爱得是否真实,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是否期待他、盼望他、是否被接纳的态度是他日后是否有自信、是否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被接纳,他感到安全、有自信,他的社会化程度就会很高;反之,他感到不安全、没自信,走入社会,他也会担心自己不被他人认可,人际关系状况也会不佳。因此,作为女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怀孕了,如果想留住你的宝宝,就应该真诚地接纳这个礼物,自始至终期待宝宝的到来,传递爱他的信息。
  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容与接纳
  爱,就意味着包容与接纳,给予与付出,养育与教育。对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母亲都应带着欣赏,及时给予赞赏。承认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独立的空间,诸如学什么课外课程、几点做作业、几点睡觉、选什么专业等,家长能做的是说明情况让他自己来决定,这会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允许他在他的年龄段犯可能犯的错误,给他足够的宽容,让他永远感受到家的温暖,家永远都是他可以依赖的地方,这会让他也学会爱,学会宽容。母亲在养育他的同时,要按一定的社会规范教育他,这需要父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分清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
  第三,有效的沟通,传递真爱
  爱,还需要母亲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相互的需要,从而互相给予。这种无私的给予、仁慈的关爱、宽容的养育,一定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伟人。而溺爱、控制、忽视、严厉都不是真爱的表现。曾奇峰认为,溺爱不是爱,是控制:父母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一个孩子往前爬着,要去拿一个玩具,母亲立刻就帮他拿过来递给他。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你是没有能力的,你只能依靠我,你永远离不开我。从小就一直这样的教育,长大后。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形成“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永远需要依靠他人”的不合理信念。
  《当婆婆遇上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展现的母亲形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一部分母亲的代表。她们打着“无私的爱”的幌子,全权代替了孩子的思考,代替了孩子做决定,代替了孩子来选择,当孩子不能按照她们的意愿做事时,心理上严重失衡使她们变得不可理喻。实际上,这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自己的事,不愿相信孩子也会长大的心理表现。
  第四,爱的能力学习
  中国有“一个好女人影响三代人”之说。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良好的母爱可以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又可以正常地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也会使下一代健康成长,致使家庭兴旺。而不良的母爱会造就一个有情绪问题或病态人格的孩子,这个孩子成人后又带着不健全的人格抚养自己的下一代,同样也会养育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大可妈、家齐妈的种种做法是效仿自己父母的做法,可以说她们也是自己母亲的产品,而自己只不过把过去没有得到的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向孩子们索要而已。大可最终离开母亲时说:“你给我的爱太多了,我都被你锁在爱的笼子里,你知道吗?我每天看着镜子照着自己,已经不是我了。我就像一个婴儿,一个你怀里的婴儿。但你已经忘了,我是一只小鸟,我翅膀硬了,该飞走了。”此刻,该是母亲们觉醒的时候了,社会属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了我们及孩子,这违背了我们做母亲的“想把孩子教育成国家栋梁”的本意。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真正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你们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真实地爱你们的孩子,让他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幸福一生。这也正是每一个母亲期望的。所以,以无私伪装成的控制、溺爱、过度、严厉、忽视等母爱,不仅牺牲、伤害的是孩子,最终伤害的还有母亲自己。
  第五,对成年后孩子的爱
  真正无私、仁慈、宽容的爱也体现在孩子成年后。母亲们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相信你的孩子成年后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任何问题。接纳他所爱,他所恨,他所求,他所得。但当生活再次需要你出现的时候,你会及时在他身边给他一定的力量,当给他补充了能量后,你又可以悄悄地离开。如果母亲对待成年孩子也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找什么工作你来管,找什么喜欢的人你也管,有了下一代你还来管,甚至每天吃什么饭你也管,这不仅失去了母亲自我,也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足球场上这叫越位,人际场上这叫没距离,心理场上这叫控制。这可能正是家庭矛盾的起因。
  郭沫若说:“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母亲们,被誉为伟大的母亲们,学习才能成长,无私才是真爱。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别人,同时也是爱自己。请用纯粹的无私爱,爱你及你的孩子,共同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①王东华,发现母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6)
  ②托马斯·戈登,宋苗译,效能父母训练手册[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③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编,马春华、薛松奎译,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M]冲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④王敏、张振松,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黟响[J],教育研究2006,2(上)
  ⑤高晓军、陈岩,生命不能承受之重——21世纪中国电视剧母亲形象塑造中的症候[J],声屏世界:2011,7
  ⑥徐少锦、温克勤主编,伦理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337
  ⑦裴娣娜、刘翔平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247
  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2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3集、《当婆婆遇上妈》第28期、《当婆婆遇上妈》第30期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对于许多人来说,以色列是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犹太教育。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是家庭灌输给犹太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另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倡导和引导孩子们主动提问。本文通过参观访问,认为以色列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也是一个真正重视教育的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思考和实践,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捍卫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关键词:以色列 犹太教育 参观考察    对于许多人来说,以
期刊
内容提要:隔代教育的地位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提升。认识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思考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隔代教育应是“老有所为”的重要体现。隔代教育本身对社会和家庭具有积极作用。但隔代教育不当容易产生消极影响,隔代监护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处境堪忧。对祖辈进行隔代教育分类指导是必要的。  关键词:隔代教育 留守儿童 隔代教育指导    父母对子女进行的
期刊
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有一位姓陆的妈妈,为履行她和儿子之间的诺言,自三年前开始亲手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工笔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信守承诺,坚持不懈,历时四十个月,终于在约定之期未到之时提前大功告成,儿子为此无言哽咽,流下感动的泪水。  事情起因还要从2008年说起,那时儿子在读初中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暑假里的一天晚上,由于他原本就比较贪玩,妈妈看到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忍不住数落了几句。哪知,
期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父母的这种愿望也日渐迫切。如何使子女成龙成凤?家长除对学校寄予厚望外,作为教育系统奠基工程的家庭教育也被重视起来,并想方设法发挥它的作用。然而事实并不像想象得那样简单,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已成龙成风,感到很是欣慰,而更多的家长则在失望中徘徊、惆怅,总觉得恨铁不成钢。结果弄得家长、孩子都不愉快,
期刊
一位家长,眼里流露出忧郁、恳切的目光,一股脑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我过去哪儿做得不对?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原来,他的孩子误入了歧途,他正忍受着一种难言的痛苦,悔恨交加,痛恨自己没有做一位称职的父亲。  怎样回答这位家长的提问?从我做父亲的亲身经历中,从我多年对父子、母子关系的研究中,经过周密思考,我记下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几点:  一、要更爱自己的妻子  不少丈夫在开头几年的家庭生活中,尚能注重对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工程,关注孩子成长的不仅只有学校,教育的重担也不能仅由班主任承担,只有充分调动家长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与班主任携手走进教育,才能真正培育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农村目前教育现状和家长的特点,我特别关注与家长的沟通,那么如何艺术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呢?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的目的要明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
期刊
内容摘要:故事是孩子的精神食粮。故事可以分为营养派和美味派,前者重中心思想、高尚内涵,后者重迎合孩子口味、富娱乐性。而开元故事法包括上述两种取向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可随意变通,灵活使用。但要切记:亲子故事,首重感情,而非技巧。  关键词:亲子故事 开元故事法 营养派 美味派  亲子故事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思维、创意、品德等多方面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更能促进亲子沟通及亲子关系。故事是孩子的精神食粮,
期刊
内容提要:家长教育是现代教育科学大家族的新成员。家庭被喻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视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长作用的教育事业注定问题丛生。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那么,家长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家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家长教育先行,亲子教育才能成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提高效率。要构建家长教育管理体制和现代家长教育体系,家长教育要走专业化之路。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孩子成才,不仅是为了子女将来发展更好,家庭生活过得更幸福美满,而且也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所以,教育孩子不是家庭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和公事。  关键字:新农村 家庭 孩子 家庭教育  新农村建设涵盖物质文明、精神
期刊
六一儿童节期间,《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多家小学的数百名孩子,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成为家暴的“重灾区”,儿童受家暴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这一点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打工子弟多家暴”有其诸多的现实而客观的原因。首先,一些打工者本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其次,打工者忙于工作、养家,对孩子缺少应有的关爱和管教,致使孩子身上出现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