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家校联系中,教师能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能像家长一样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提适合学生的要求,用心跟学生沟通,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然后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不能给家长难堪,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处,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关键词】爱 ; 沟通 ;教育 ;合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道尊严”的观念,让许多教师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是教师,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实,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体现在家校联系中, 教师只有站在家长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只有这样的理解,履行这样的实践,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爱孩子,做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他们的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引起他们教育孩子的共鸣。
1.1 真心体会孩子的可爱。
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为家长们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教师则往往会把孩子放在一个班级里去评价孩子,有了比较,就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这就是教师觉得“某个孩子不太好”的根源。但教师不应该因此而歧视那些“相对较弱”的孩子。就像我们拿五个手指作比较,就会发现小指的作用最小,但我们不会因此歧视小指一样。
其实每当我们新接到一个班级,也会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他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期待,他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老师面前,在新的教室里,有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进步,新的成长。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定位:“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宽容孩子存在的不足,真心体会到孩子的可爱。
1.2 理解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1 错误的“好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扭曲了一些教师的心理。他们总是“好心”地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这些教师从潜意识中否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2 差异的真实存在。在一个集体中,有些孩子擅长学习,有些孩子则擅长音乐、绘画、运动、实践操作等等;有些孩子守纪律、很听话,而有些孩子则好动、喜欢表现、喜欢做出一些自认为别出心裁的事,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教师往往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守纪律,听话一些的孩子,而那些学习成绩差一些、上课不专心、调皮捣蛋的孩子,时间一久,就在心里形成“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的印象,这些孩子也渐渐变得不再可爱,甚至对他们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1.2.3 教育的失之偏颇。其实,有的孩子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有的孩子调皮一些,有的孩子行为习惯差一点都是正常的,这些孩子内心也希望上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往往因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相同的错误。久而久之,老师对他们从善意的提醒,逐渐到声色俱厉的批评,还往往因此而生气:内心激动,语气中充满火药味,甚至言辞尖锐。这么做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既伤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又影响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2.4 教育策略的改变。其实,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因为社会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这时需要调整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教师只有承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把这些“差异”存于心中,就知道自己的“生气”、“严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了,唯有理解、宽容、耐心地引导,适当地鼓励,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其特长,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1.3 对每个孩子提适当的要求。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又不能像家长那样一味地宠着孩子、惯着孩子。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有所要求,让每个孩子有所进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他们的要求要分层次,有梯度。基本的要求人人都能够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决不放松,否则就会产生无序的现象。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根据其情况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1.4 用心跟孩子沟通,引起孩子的共鸣。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法宝。鼓励要因人而异,这是由孩子的个性差异所决定的,对自我感觉太好的学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提醒他们以后该注意的;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则一发现闪光点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同样,批评也要因人而异,得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光是跟他们讲大道理,虽然你讲的都是正确的,但哪怕你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只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想孩子所想,用心跟孩子沟通,才能引起每个孩子的共鸣,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 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
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其实就是把孩子交给教师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就是教师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那么,怎么与家长共同教育呢?我觉得除了爱他们的孩子,还要经常能够站在家长的立场为他们考虑。
2.1 不能让家长难堪。
2.1.1 曾经的错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很生气,然后一个电话把家长请来,把学生的所有缺点都向家长诉说个遍,更有甚者会把家长也批评一顿,搞得家长很难堪,从此不敢面对老师。其实,作为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最怕老师告孩子的状,所以对于孩子的缺点我们千万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告状的结果要么是家长把孩子教训一顿,要么让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良的印象,再也不敢跟你沟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结果。 2.1.2 委婉的沟通。不跟家长告状,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缺点,所以我们说话的语气尽量委婉一些:
“您的孩子个性挺好,作业习惯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上课时再专心一点的话,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更好一点的。”
“您的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在跟同学玩的时候,能够注意动作的轻重,不把同学弄疼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会喜欢跟他玩的。”
“您的孩子挺热心的,如果孩子跟同学玩的时候,说话再友好一些,同学们一定愿意跟孩子交上好朋友的。”
……
这样,既能保护家长的尊严,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足,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2.2 变说教者为耐心倾听者。
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喜欢好为人师,喜欢说教。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喜欢说:
孩子“应该……”“应该 ……”“不能……”“不能 ……”
希望家长要求孩子“应该……”“应该……”“不能……”“不能……”
这样说话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许多家长并不认同老师的某些“应该……”和“不能……”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师跟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跟家长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教育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有些教师练就了一副好口才,跟家长沟通时滔滔不绝。家长想讲话,却苦于无从插嘴。这样,也是不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
教师应该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所谓“沟通”,是要让沟通的双方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综合双方的观点得出一个平衡的、一致的看法。所以,我们的口才再好,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倾听家长是怎么说的。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要求是很合理的。这是基于孩子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符合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特点的要求,才是合理的要求,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才会起到真正的教育的效果。
2.3 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处。
有些家长的工作是服务行业的,别人休息的时间往往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孩子放晚学回家以后存在着无人照顾的现象。这段时间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无法很好地落实的,也是无法很好地检查的。
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也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有许多的问题,他们教育不好,也不会经常跟老师联系。因此,我们会认为这些家长没有责任感。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些家长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教。所以,我们要主动地、经常地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参谋工作,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2.4 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
想要家长能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想要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预期的目标。作为教师应为家长做好参谋的工作,特别是当家长在教育孩子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教育的方法。
例一:家长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孩子放学后也不爱学习,老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家长很无奈,我们有的老师生过气,但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后来,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与孩子达成一项协议,放学后在家里要完成某些要求,家长回家以后要检查。”“有空的时候打个电话给孩子。”“孩子一有进步及时表扬。”……
例二:孩子写作不太好,家长却无能为力。这时,我就会为家长做好参谋: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观察动物以后,跟孩子一起说说观察到的情况,样子、活动情况,喜欢吃什么等等,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观察,再讨论;观察人物,比如“今天见了哪位客人?穿着打扮是怎么样的?他说了些什么话?他喜欢怎么样?有些什么习惯性的动作?”“同学中你喜欢跟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观察力,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了。
例三:孩子作业拖拉,家长很无奈,则建议:让孩子作业进行计时,孩子作业计时后,家长对孩子的做法加以鼓励,当孩子的作业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家长更加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
家长们懂得了方法,教育起孩子来更是得心应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有进步了,作为家长当然是最高兴的,所以在日后的沟通中家长会更加信任教师。
总之,我们要明白,在家校联系中,爱孩子,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才会有利于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关键词】爱 ; 沟通 ;教育 ;合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道尊严”的观念,让许多教师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是教师,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实,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体现在家校联系中, 教师只有站在家长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只有这样的理解,履行这样的实践,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爱孩子,做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他们的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引起他们教育孩子的共鸣。
1.1 真心体会孩子的可爱。
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为家长们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教师则往往会把孩子放在一个班级里去评价孩子,有了比较,就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这就是教师觉得“某个孩子不太好”的根源。但教师不应该因此而歧视那些“相对较弱”的孩子。就像我们拿五个手指作比较,就会发现小指的作用最小,但我们不会因此歧视小指一样。
其实每当我们新接到一个班级,也会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他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期待,他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老师面前,在新的教室里,有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进步,新的成长。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定位:“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宽容孩子存在的不足,真心体会到孩子的可爱。
1.2 理解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1 错误的“好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扭曲了一些教师的心理。他们总是“好心”地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这些教师从潜意识中否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2 差异的真实存在。在一个集体中,有些孩子擅长学习,有些孩子则擅长音乐、绘画、运动、实践操作等等;有些孩子守纪律、很听话,而有些孩子则好动、喜欢表现、喜欢做出一些自认为别出心裁的事,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教师往往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守纪律,听话一些的孩子,而那些学习成绩差一些、上课不专心、调皮捣蛋的孩子,时间一久,就在心里形成“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的印象,这些孩子也渐渐变得不再可爱,甚至对他们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1.2.3 教育的失之偏颇。其实,有的孩子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有的孩子调皮一些,有的孩子行为习惯差一点都是正常的,这些孩子内心也希望上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往往因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相同的错误。久而久之,老师对他们从善意的提醒,逐渐到声色俱厉的批评,还往往因此而生气:内心激动,语气中充满火药味,甚至言辞尖锐。这么做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既伤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又影响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2.4 教育策略的改变。其实,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因为社会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这时需要调整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教师只有承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把这些“差异”存于心中,就知道自己的“生气”、“严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了,唯有理解、宽容、耐心地引导,适当地鼓励,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其特长,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1.3 对每个孩子提适当的要求。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又不能像家长那样一味地宠着孩子、惯着孩子。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有所要求,让每个孩子有所进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他们的要求要分层次,有梯度。基本的要求人人都能够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决不放松,否则就会产生无序的现象。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根据其情况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1.4 用心跟孩子沟通,引起孩子的共鸣。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法宝。鼓励要因人而异,这是由孩子的个性差异所决定的,对自我感觉太好的学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提醒他们以后该注意的;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则一发现闪光点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同样,批评也要因人而异,得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光是跟他们讲大道理,虽然你讲的都是正确的,但哪怕你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只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想孩子所想,用心跟孩子沟通,才能引起每个孩子的共鸣,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 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
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其实就是把孩子交给教师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就是教师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那么,怎么与家长共同教育呢?我觉得除了爱他们的孩子,还要经常能够站在家长的立场为他们考虑。
2.1 不能让家长难堪。
2.1.1 曾经的错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很生气,然后一个电话把家长请来,把学生的所有缺点都向家长诉说个遍,更有甚者会把家长也批评一顿,搞得家长很难堪,从此不敢面对老师。其实,作为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最怕老师告孩子的状,所以对于孩子的缺点我们千万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告状的结果要么是家长把孩子教训一顿,要么让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良的印象,再也不敢跟你沟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结果。 2.1.2 委婉的沟通。不跟家长告状,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缺点,所以我们说话的语气尽量委婉一些:
“您的孩子个性挺好,作业习惯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上课时再专心一点的话,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更好一点的。”
“您的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在跟同学玩的时候,能够注意动作的轻重,不把同学弄疼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会喜欢跟他玩的。”
“您的孩子挺热心的,如果孩子跟同学玩的时候,说话再友好一些,同学们一定愿意跟孩子交上好朋友的。”
……
这样,既能保护家长的尊严,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足,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2.2 变说教者为耐心倾听者。
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喜欢好为人师,喜欢说教。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喜欢说:
孩子“应该……”“应该 ……”“不能……”“不能 ……”
希望家长要求孩子“应该……”“应该……”“不能……”“不能……”
这样说话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许多家长并不认同老师的某些“应该……”和“不能……”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师跟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跟家长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教育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有些教师练就了一副好口才,跟家长沟通时滔滔不绝。家长想讲话,却苦于无从插嘴。这样,也是不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
教师应该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所谓“沟通”,是要让沟通的双方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综合双方的观点得出一个平衡的、一致的看法。所以,我们的口才再好,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倾听家长是怎么说的。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要求是很合理的。这是基于孩子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符合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特点的要求,才是合理的要求,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才会起到真正的教育的效果。
2.3 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处。
有些家长的工作是服务行业的,别人休息的时间往往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孩子放晚学回家以后存在着无人照顾的现象。这段时间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无法很好地落实的,也是无法很好地检查的。
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也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有许多的问题,他们教育不好,也不会经常跟老师联系。因此,我们会认为这些家长没有责任感。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些家长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教。所以,我们要主动地、经常地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参谋工作,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2.4 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
想要家长能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想要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预期的目标。作为教师应为家长做好参谋的工作,特别是当家长在教育孩子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教育的方法。
例一:家长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孩子放学后也不爱学习,老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家长很无奈,我们有的老师生过气,但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后来,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与孩子达成一项协议,放学后在家里要完成某些要求,家长回家以后要检查。”“有空的时候打个电话给孩子。”“孩子一有进步及时表扬。”……
例二:孩子写作不太好,家长却无能为力。这时,我就会为家长做好参谋: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观察动物以后,跟孩子一起说说观察到的情况,样子、活动情况,喜欢吃什么等等,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观察,再讨论;观察人物,比如“今天见了哪位客人?穿着打扮是怎么样的?他说了些什么话?他喜欢怎么样?有些什么习惯性的动作?”“同学中你喜欢跟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观察力,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了。
例三:孩子作业拖拉,家长很无奈,则建议:让孩子作业进行计时,孩子作业计时后,家长对孩子的做法加以鼓励,当孩子的作业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家长更加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
家长们懂得了方法,教育起孩子来更是得心应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有进步了,作为家长当然是最高兴的,所以在日后的沟通中家长会更加信任教师。
总之,我们要明白,在家校联系中,爱孩子,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才会有利于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