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应试教育理念统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这便在极大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而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从谈起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导入;直观;合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促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够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问题导入,强化学习动机培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小学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问题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之初贴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便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新课“圆的认识”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小白兔分别骑上车轮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自行车,一路上小白兔上下颠簸的样子十分可笑。只有当骑上车轮为圆形的自行车时,小白兔才松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地找小伙伴去玩了。待动画播放完毕,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适时引出了新课内容:“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看看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如此,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
二、直观感知,突破教学难点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易接受直观的知识或事物,而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較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将数学知识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在教学“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了将一个圆等分成4份、8份、16份和32份的动态过程,并将其中的各个部分依次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随着圆被等分份数的增多,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来越近似于长方形。于是,我继续引导道:“同学们,是不是我们只需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知道圆的面积了?”这一次,学生显得有些茫然。对此,我再次借助信息技术将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以及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一一对应了起来。最终,学生自主推导出了圆面积公式。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还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三、合作学习,实现师生良好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借助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4人为一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其中2人拼摆,1人读数据,1人填实验报告单(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在填制好报告单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找寻各个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在这期间,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经过交流讨论和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在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基础上,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并不断探索和寻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以使数学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王飞.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23.
[2]付文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讨[J].才智,2016(28):83.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导入;直观;合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促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够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问题导入,强化学习动机培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小学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问题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之初贴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便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新课“圆的认识”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小白兔分别骑上车轮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自行车,一路上小白兔上下颠簸的样子十分可笑。只有当骑上车轮为圆形的自行车时,小白兔才松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地找小伙伴去玩了。待动画播放完毕,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适时引出了新课内容:“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看看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如此,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
二、直观感知,突破教学难点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易接受直观的知识或事物,而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較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将数学知识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在教学“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了将一个圆等分成4份、8份、16份和32份的动态过程,并将其中的各个部分依次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随着圆被等分份数的增多,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来越近似于长方形。于是,我继续引导道:“同学们,是不是我们只需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知道圆的面积了?”这一次,学生显得有些茫然。对此,我再次借助信息技术将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以及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一一对应了起来。最终,学生自主推导出了圆面积公式。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还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三、合作学习,实现师生良好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借助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4人为一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其中2人拼摆,1人读数据,1人填实验报告单(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在填制好报告单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找寻各个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在这期间,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经过交流讨论和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在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基础上,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并不断探索和寻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以使数学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王飞.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23.
[2]付文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讨[J].才智,2016(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