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经济学家和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强调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然而,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却与此相悖,许多实证分析也证明自然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资源诅咒”产生的机制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形成,这种环境会对企业、个人及政府等经济行为主体产生激励,各行为主体在激励下的行为挤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寻租腐败及利益集团间的权力斗争,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关键词:资源诅咒;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9-0068-05
一、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
自然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是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本身不可能制约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短缺才构成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全球全人类的视角来看更是显而易见。资源富裕国所以被其资源诅咒,是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这种环境会对经济行为主体如企业、个人及政府产生激励,各行为主体在激励下的行为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寻租腐败及利益集团间的权力斗争,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1. 资源福音——古典经济学家与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数量短缺将会制约劳动生产率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将有幸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生产的技术特征背景下,土地是被利用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早期经济学家们主要对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马尔萨斯在其著作《人口原理》中描绘了一幅关于经济增长的悲观图景。马尔萨斯指出,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能增长,因此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下降,从而产出增长与人口增长的竞赛就像是龟兔赛跑,前者必然落后于后者,人类将处于“陷阱”之中①。我们不难发现,马尔萨斯的悲观情绪是建立在资源相对人类不断增加的生活资料短缺的基础之上的。李嘉图同样强调了土地数量的有限会导致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并且,从长期来看,农业报酬递减趋势将压倒工业的报酬递增趋势,结果,从某一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而且越来越慢②。两位著名古典经济学家都表达了对资源短缺的担忧,资源短缺是制约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力量。换句话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当地人们来说应该是福音而非诅咒。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强调了资源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意义。如纳克斯和罗斯托认为自然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收入,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储蓄转化为资本以支撑经济的未来增长。譬如,资源租金可以用来修筑道路、建设通讯系统和医疗卫生教育事业,而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增长都有直接作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资本供给、投资及需求的不可分性③。按照大推进理论,处于低水平陷阱中的发展中国家,需求及市场的扩张将会给企业家提供投资获利的机会,从而打破贫困恶性循环中需求不足这一环节,激励企业家从事投资,促进资本的形成与经济的增长。而许多资源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确实因为资源尤其是石油价格的上涨获得大量的出口收入,并极大地刺激了国内需求,按照罗森斯坦—罗丹的逻辑,这对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Wright 和 Czelusta则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采掘业对美国工业化和快速崛起起过重要作用④。
2. 资源诅咒——二战后的真实世界及其实证研究
从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比较来看,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却比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逊色很多。亚洲四小龙没有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在二战后几十年间创造了东亚的奇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南美洲各国在同期却停滞不前;石油输出国整体人均GNP在1965-1998年间甚至每年下降1.3%。1960-1990年间,矿产资源富裕国人均GDP增长率为1.7%,而矿产资源贫乏国人均GDP增长率为2.5-3.5%;1970-1993年间,前者的增长率仅为0.8%,而后者为2.1-3.7%。尼日利亚每年获得350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然而,却是世界上最穷的15个国家之一。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资源相对贫乏的东部地区,从而形成我国现在的两个反方向梯度的特征,即资源丰裕度表现为自西向东梯度下降的格局;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往西梯度下降的态势。经济学家将二战后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资源诅咒”,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不利作用,用统计学的语言可表述为自然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
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关系的实证分析的文献开始大量出现。Sachs 等以自然资源出口占GDP比重作为衡量资源富裕度指标,研究了95个国家经济增长率与资源丰裕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1年自然资源出口占GDP比重越高的国家,在接下来的1971-1989年间倾向于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即使控制住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变量,如初始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以及投资率,这种负相关性依然成立。Sachs等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时间基期调整为1970年,时间跨度调整为1970-1990年,得到相同的结论⑤。Kronenberg(2004)通过对21个转轨经济体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在1975-1996年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很大部分可以由资源丰裕度加以解释。初级产品占出口产品比例越高的,增长速度越慢⑥。徐康宁、邵军以1970-2000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为研究对象,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再检验,证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在SW(Sachs和Warner各取第一个字母的简写)研究时间范围(1970-1989年)之后的11年间依然发挥作用⑦。
最近几年,研究资源诅咒在一国区域层面上的表现的文献开始出现。这些研究表明,资源诅咒假说在如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内部同样可以得到检验。Papyrakis 等对美国49个州(除哥伦比亚特区和内华达州之外美国所有的州)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⑧。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同样证明了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省际层面上成立⑨。与跨国研究相比较,一国内区域层面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语言、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更好地控制了这些变量的差异,因而能够更准确地估计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论应该更准确且更具说服力。
二、资源、激励与资源诅咒
按照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二战后有些资源富裕的国家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更多的国家表现欠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诅咒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存在的,至少在这些表现欠佳的国家资源富裕国确实如此。如何解释已经观察到的资源诅咒现象,或者说资源诅咒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呢?整理现有的相关文献能够发现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基本是按照“挤出效应”的逻辑来展开的,正如Sachs所说:“自然资源挤出某些活动,这些活动驱动经济增长。因而,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有害。”⑩如果进一步深究,自然资源为什么会挤出某些驱动经济增长的活动呢?在这里,激励起了重要作用。任何经济活动总是理性人对激励的反应,只要在一定的法律道德伦理的约束下行事,人的反应是一致的,即趋利。单个行为主体对激励的一致反应会对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在《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中,伊斯特利认为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没有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激励搞对,而钱颖一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则认为“把激励搞对既是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没有把激励搞对也是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輥?輯?訛。自然资源所以会挤出某些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原因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企业、个人及政府等经济行为主体产生特定的激励,行为主体在这种激励下的行为挤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1. “荷兰病”模型
对资源诅咒最早的解释是“荷兰病”模型。“荷兰病”模型探讨了资源部门的兴旺对非贸易部门、可贸易部门(制造业部门)的影响,进而阻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机制。资源部门的突然兴旺(新资源的发现或资源价格的上升)使得本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从而吸引制造业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要素向资源部门转移并提高制造业部门的要素价格,制造业部门生产性要素的减少和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同时,由于资源部门的兴旺带来收入的增加,使得对制造业部门产品和非贸易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考虑到制造业部门产品是可贸易的,其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并且是不变的,国内需求的增加并不能改变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但是,非贸易品价格却会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而上升,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的上升即意味本币的升值。这又会导致制造业部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及其要素向非贸易部门和资源部门的转移。Corden等将这两种效应称之为要素运动效应和支出效应?輥?輰?訛。在这两种效应的作用下,资源部门的兴旺使得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对国内制造业部门的投资减少,资源部门对制造业部门的挤出效应由此产生。而制造业部门由于其具有“干中学”效应和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特征,是知识和技术产生的基本来源。制造业部门产生的技术扩散到整个经济从而带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实现现代增长的必要条件。制造业部门规模的减小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的生产率和收益率,加速了投资的减少?輥?輱?訛。制造业部门投资的减少,意味着经济失去了长期增长的动力。
从“荷兰病”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资源部门的兴旺形成了本币升值、制造业部门利润低下的经济环境,从而对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产生了转移和减少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激励,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和经济增长缓慢。
2. 价格波动
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比制成品的价格更具波动性,这种波动对以资源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初级产品价格变化引起经济在繁荣与萧条间经常性的波动,增加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而挤出了物质资本投资,阻碍了经济增长?輥?輲?訛。其次,资源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会引起资源出口国资源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同向大幅度变动,增加了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资源输出国政府如果不能采用有效财政支出政策应对财政收入的变动,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债。一般来说,资源输出国在资源价格高从而财政收入增加的时候倾向于增加政府支出,甚至会基于对未来高财政收入的预期而大举外债,而在资源价格下降从而收入下降时往往很难缩减支出,从而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债负担,从而制约经济的增长。在1979-1981年石油价格上涨时期,墨西哥就以石油收入作为抵押品向国外借债,政府外债从1979年的300亿美元上升到1981年底的487亿美元,在此期间向外国借债规模超过其非油经济总产出的1.8%,以致1982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墨西哥不能偿还其债务。同期墨西哥的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大,1980年占GDP的比重为8%,1981年为11%,1982年则达到15%。而在2007年当国际石油市场上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时,石油天然气大国俄罗斯基于未来高石油出口收入的预判,同样大举外债。金融危机爆发后,147美元一桶的油价轰然倒塌,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惊慌失措、紧张兮兮地”去高价赎回那抵押出去的股权?輥?輳?訛。
价格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激励因素,价格的变动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收益与机会成本比较,行为主体基于这种对比关系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的不规则的较大幅度的波动,增加了对其预测的难度,使得其难以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来指挥资源的配置,导致了投资行为的减少和政府不恰当的支出行为,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3. 对创新的挤出效应
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因,创新的发生,一般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以及要素短缺的压力。而丰裕的自然资源往往对以上条件都产生挤出效应。资源诅咒产生机制的另一种解释是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Gylfason的研究表明,一国的教育公共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女孩期望受教育年数、中等教育入学率与自然资本占物质、人力和自然资本总和的比重(NCS)呈反向关系,从而得出自然资源挤出人力资本,进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结论?輥?輴?訛。这种挤出效应之所以发生,Gylfason认为其原因是自然资源会带来两种风险:一种是大量的劳动被锁定在低技术密集的资源型产业中,因而不会经历由于忽视对他们自己及其子女的教育而带来的失败。另一种风险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及其居民会变得过于自信,从而忽视或低估好的公共政策包括教育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一种认为自然资源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的安全感,进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Weintha则认为如果资源部门的工资水平足够高,潜在的创新者和创业者会进入资源部门从事非创新性的工作。同时资金也从R&D部门进入基础产业部门,从而自然资源还会挤出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研发活动?輥?輵?訛。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形式,而教育的发展又受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影响。自然资源对教育供给者政府和教育需求者个人都产生不恰当的激励。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政府满足于资源带来的财富而无视教育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对教育进行投资的积极性。而教育对个人尤其是在资源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好像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因而个人也缺乏接受教育的动机和需求,结果造成资源丰裕的国家教育发展滞后和人力资本形成缓慢。而现在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以及基于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Douangngeune等对泰国、日本及韩国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这种作用机制的存在?輥?輶?訛。20世纪50年代,泰国和日本以及韩国有着大致相似的经济社会背景,但是泰国由于土地资源丰富,缺乏农业技术创新、投资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活动的激励,而日本和韩国由于土地资源短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压力,因而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土地的产量并通过发展工业来谋求发展,其结果是土地资源充足的泰国在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明显落后于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日本。
4. 寻租、腐败与权力斗争
自然资源提供的大量租金往往引发寻租与腐败行为,导致要素的非生产性使用。Kronenberg认为围绕资源租的斗争可能会使经济和政治权利集中到少数精英手中,这些精英会利用资源租进一步巩固其权力,从而阻碍社会民主进程和经济增长,伴随资源租出现的利益集团往往说服政客采用无益于大众的政策。大量的资源租还会使得政府无视自由贸易、政府结构效率、制度质量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必要性?輥?輷?訛。Caselli认为,由于自然资源比其他的财富如制造业的产出更容易被统治精英攫取,潜在的挑战者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取代现有政府,因而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经历权利斗争。在位统治者失去权利的较高概率,降低了其对国家发展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从而导致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契约执行监督、法制的供给不足,进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輦?輮?訛。在Hodler的模型中,自然资源导致了集团冲突,冲突弱化了产权保护,进而导致投资的减少。资源租的非生产可获得性再次产生了错误的激励,在产权界定不清、市场不完全或缺失、法律不键全的国家更是如此?輦?輯?訛。生产者的寻租行为降低了生产性活动,同时资源富裕国错误的政策实际上是政客对资源租产生激励的理性策略?輦?輰?訛。
权力斗争激化的表现是内战,Collier和Hoeffler的研究发现依赖初等产品尤其是石油的国家发生国内冲突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按他们的估计,一国如果没有自然资源,发生国内冲突的概率为0.5%,而如果一国自然资源占GDP的比重达26%,则发生国内冲突的概率将高达23%?輦?輱?訛。Olsson在《流血的钻石》一文中建立了资源丰裕度、社会冲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分析了主要钻石生产国如安哥拉、刚果金、塞拉利昂等国家的社会冲突与钻石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政府与反抗者的博弈分析发现,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加,政府可能会增加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但同时有可能因为防卫开支的增加而减少此类投资进而阻碍经济增长。跨国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经济增长与钻石丰裕度存在负相关或U型关系?輦?輲?訛。一旦权力斗争演变成常年内战的话,经济增长将成为奢望。
三、结论与启示
自然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是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本身不可能制约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短缺才构成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全球全人类的视角来看更是显而易见。早期的古典经济经济学家早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观点,罗马俱乐部则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全球资源枯竭、世界经济增长停止的悲观情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过近30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之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各种资源如土地、矿产、水资源及环境资源的短缺已经形成了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强约束。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然而,从资源到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各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经济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资源及相应价值的滥用,最终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受损。资源富裕国之所以被其资源诅咒,是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这种环境会对经济行为主体如企业、个人及政府产生激励,各行为主体在激励下的行为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寻租腐败及利益集团间的权力斗争,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任由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埋地下不加以利用,以此化解资源诅咒显然不是可取之道。要化解资源诅咒,变诅咒为福音,重要的是要采用相应对策纠正由于丰富的资源而导致的不恰当激励,阻断其形成机制。针对资源人力资本挤出效应,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加大对教育事业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寻租、腐败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坏的制度是寻租、腐败产生的温床,资源富裕国尤其要完善体制、法制建设,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从整体来看,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着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滥开滥采,加剧了了我国当前的资源约束。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与我国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关。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理顺资源价格关系。
注释:
①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6页。
② 谭崇台主编《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③ 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④ G. Wright, and J. Czelusta, The Myth of the Resource Curse, The Magazine of Economic Affairs, 2004(47), pp.6-38.
⑤ J. D. Sachs, and A. M. Warner, Revised,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5398, 1995.
⑥?輥?輷?訛 T. Kronenberg,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4(12), pp.399-426.
⑦ 徐康宁、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⑧ E. Papyrakis, and R. Gerlaghb,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7(51), pp.1011-1039.
⑨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⑩ J. D. Sachs, and A. M. Warn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 pp.827-838.
?輥?輯?訛 伊斯特利:《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輥?輰?訛 M. Corden, and J. P. Neary, Booming Sector and Dutch Disease Economics: A Survey, Economic Journal,1982(92), pp.826-844.
?輥?輱?訛?輥?輴?訛 T. T. Gylfason, 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 pp.847-859.
?輥?輲?訛 T. T. Herbertsson, M. Skuladottir, and G. Zoega, Three Symptoms and A Cu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Dutch Disease,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2364, 1999.
?輥?輳?訛 郎咸平:《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輥?輵?訛 E. Weintha, and P. Luongl, Combating the Resource Curse: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to Managing Mineral Wealth,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06(4), pp.35-53.
?輥?輶?訛 B. Douangngeune, Y. Hayami, and Y. Godo, Educ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iland Compared With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5(16), pp.179-204.
?輦?輮?訛 F. Caselli, Power Struggles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Working Paper, 2006.
?輦?輯?訛 R. Hodler,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Fractionalized Count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5(23), pp.323-336.
?輦?輰?訛 J. A. Robinson, R. Torvik, and T. Verdier,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Resource Curs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79), pp.447-468.
?輦?輱?訛 P. Collier, and A. Hoeffler, Resource Rents, Governan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05(49), pp.625-633.
?輦?輲?訛 O. Olsson, Conflict Diamonds,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No.86, 2003.
作者简介:许水平,男,1978年生,江西湖口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47;尹继东,男,1952年生,江西瑞金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47。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关键词:资源诅咒;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9-0068-05
一、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
自然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是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本身不可能制约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短缺才构成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全球全人类的视角来看更是显而易见。资源富裕国所以被其资源诅咒,是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这种环境会对经济行为主体如企业、个人及政府产生激励,各行为主体在激励下的行为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寻租腐败及利益集团间的权力斗争,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1. 资源福音——古典经济学家与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数量短缺将会制约劳动生产率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将有幸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生产的技术特征背景下,土地是被利用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早期经济学家们主要对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马尔萨斯在其著作《人口原理》中描绘了一幅关于经济增长的悲观图景。马尔萨斯指出,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能增长,因此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下降,从而产出增长与人口增长的竞赛就像是龟兔赛跑,前者必然落后于后者,人类将处于“陷阱”之中①。我们不难发现,马尔萨斯的悲观情绪是建立在资源相对人类不断增加的生活资料短缺的基础之上的。李嘉图同样强调了土地数量的有限会导致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并且,从长期来看,农业报酬递减趋势将压倒工业的报酬递增趋势,结果,从某一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而且越来越慢②。两位著名古典经济学家都表达了对资源短缺的担忧,资源短缺是制约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力量。换句话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当地人们来说应该是福音而非诅咒。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强调了资源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意义。如纳克斯和罗斯托认为自然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收入,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储蓄转化为资本以支撑经济的未来增长。譬如,资源租金可以用来修筑道路、建设通讯系统和医疗卫生教育事业,而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增长都有直接作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资本供给、投资及需求的不可分性③。按照大推进理论,处于低水平陷阱中的发展中国家,需求及市场的扩张将会给企业家提供投资获利的机会,从而打破贫困恶性循环中需求不足这一环节,激励企业家从事投资,促进资本的形成与经济的增长。而许多资源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确实因为资源尤其是石油价格的上涨获得大量的出口收入,并极大地刺激了国内需求,按照罗森斯坦—罗丹的逻辑,这对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Wright 和 Czelusta则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采掘业对美国工业化和快速崛起起过重要作用④。
2. 资源诅咒——二战后的真实世界及其实证研究
从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比较来看,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却比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逊色很多。亚洲四小龙没有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在二战后几十年间创造了东亚的奇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南美洲各国在同期却停滞不前;石油输出国整体人均GNP在1965-1998年间甚至每年下降1.3%。1960-1990年间,矿产资源富裕国人均GDP增长率为1.7%,而矿产资源贫乏国人均GDP增长率为2.5-3.5%;1970-1993年间,前者的增长率仅为0.8%,而后者为2.1-3.7%。尼日利亚每年获得350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然而,却是世界上最穷的15个国家之一。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资源相对贫乏的东部地区,从而形成我国现在的两个反方向梯度的特征,即资源丰裕度表现为自西向东梯度下降的格局;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往西梯度下降的态势。经济学家将二战后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资源诅咒”,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不利作用,用统计学的语言可表述为自然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
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关系的实证分析的文献开始大量出现。Sachs 等以自然资源出口占GDP比重作为衡量资源富裕度指标,研究了95个国家经济增长率与资源丰裕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1年自然资源出口占GDP比重越高的国家,在接下来的1971-1989年间倾向于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即使控制住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变量,如初始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以及投资率,这种负相关性依然成立。Sachs等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时间基期调整为1970年,时间跨度调整为1970-1990年,得到相同的结论⑤。Kronenberg(2004)通过对21个转轨经济体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在1975-1996年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很大部分可以由资源丰裕度加以解释。初级产品占出口产品比例越高的,增长速度越慢⑥。徐康宁、邵军以1970-2000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为研究对象,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再检验,证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在SW(Sachs和Warner各取第一个字母的简写)研究时间范围(1970-1989年)之后的11年间依然发挥作用⑦。
最近几年,研究资源诅咒在一国区域层面上的表现的文献开始出现。这些研究表明,资源诅咒假说在如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内部同样可以得到检验。Papyrakis 等对美国49个州(除哥伦比亚特区和内华达州之外美国所有的州)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⑧。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同样证明了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省际层面上成立⑨。与跨国研究相比较,一国内区域层面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语言、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更好地控制了这些变量的差异,因而能够更准确地估计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论应该更准确且更具说服力。
二、资源、激励与资源诅咒
按照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二战后有些资源富裕的国家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更多的国家表现欠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诅咒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存在的,至少在这些表现欠佳的国家资源富裕国确实如此。如何解释已经观察到的资源诅咒现象,或者说资源诅咒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呢?整理现有的相关文献能够发现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基本是按照“挤出效应”的逻辑来展开的,正如Sachs所说:“自然资源挤出某些活动,这些活动驱动经济增长。因而,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有害。”⑩如果进一步深究,自然资源为什么会挤出某些驱动经济增长的活动呢?在这里,激励起了重要作用。任何经济活动总是理性人对激励的反应,只要在一定的法律道德伦理的约束下行事,人的反应是一致的,即趋利。单个行为主体对激励的一致反应会对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在《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中,伊斯特利认为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没有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激励搞对,而钱颖一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则认为“把激励搞对既是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没有把激励搞对也是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輥?輯?訛。自然资源所以会挤出某些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原因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企业、个人及政府等经济行为主体产生特定的激励,行为主体在这种激励下的行为挤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1. “荷兰病”模型
对资源诅咒最早的解释是“荷兰病”模型。“荷兰病”模型探讨了资源部门的兴旺对非贸易部门、可贸易部门(制造业部门)的影响,进而阻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机制。资源部门的突然兴旺(新资源的发现或资源价格的上升)使得本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从而吸引制造业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要素向资源部门转移并提高制造业部门的要素价格,制造业部门生产性要素的减少和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同时,由于资源部门的兴旺带来收入的增加,使得对制造业部门产品和非贸易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考虑到制造业部门产品是可贸易的,其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并且是不变的,国内需求的增加并不能改变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但是,非贸易品价格却会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而上升,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的上升即意味本币的升值。这又会导致制造业部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及其要素向非贸易部门和资源部门的转移。Corden等将这两种效应称之为要素运动效应和支出效应?輥?輰?訛。在这两种效应的作用下,资源部门的兴旺使得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对国内制造业部门的投资减少,资源部门对制造业部门的挤出效应由此产生。而制造业部门由于其具有“干中学”效应和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特征,是知识和技术产生的基本来源。制造业部门产生的技术扩散到整个经济从而带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实现现代增长的必要条件。制造业部门规模的减小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的生产率和收益率,加速了投资的减少?輥?輱?訛。制造业部门投资的减少,意味着经济失去了长期增长的动力。
从“荷兰病”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资源部门的兴旺形成了本币升值、制造业部门利润低下的经济环境,从而对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产生了转移和减少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激励,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和经济增长缓慢。
2. 价格波动
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比制成品的价格更具波动性,这种波动对以资源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初级产品价格变化引起经济在繁荣与萧条间经常性的波动,增加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而挤出了物质资本投资,阻碍了经济增长?輥?輲?訛。其次,资源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会引起资源出口国资源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同向大幅度变动,增加了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资源输出国政府如果不能采用有效财政支出政策应对财政收入的变动,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债。一般来说,资源输出国在资源价格高从而财政收入增加的时候倾向于增加政府支出,甚至会基于对未来高财政收入的预期而大举外债,而在资源价格下降从而收入下降时往往很难缩减支出,从而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债负担,从而制约经济的增长。在1979-1981年石油价格上涨时期,墨西哥就以石油收入作为抵押品向国外借债,政府外债从1979年的300亿美元上升到1981年底的487亿美元,在此期间向外国借债规模超过其非油经济总产出的1.8%,以致1982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墨西哥不能偿还其债务。同期墨西哥的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大,1980年占GDP的比重为8%,1981年为11%,1982年则达到15%。而在2007年当国际石油市场上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时,石油天然气大国俄罗斯基于未来高石油出口收入的预判,同样大举外债。金融危机爆发后,147美元一桶的油价轰然倒塌,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惊慌失措、紧张兮兮地”去高价赎回那抵押出去的股权?輥?輳?訛。
价格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激励因素,价格的变动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收益与机会成本比较,行为主体基于这种对比关系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的不规则的较大幅度的波动,增加了对其预测的难度,使得其难以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来指挥资源的配置,导致了投资行为的减少和政府不恰当的支出行为,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3. 对创新的挤出效应
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因,创新的发生,一般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以及要素短缺的压力。而丰裕的自然资源往往对以上条件都产生挤出效应。资源诅咒产生机制的另一种解释是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Gylfason的研究表明,一国的教育公共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女孩期望受教育年数、中等教育入学率与自然资本占物质、人力和自然资本总和的比重(NCS)呈反向关系,从而得出自然资源挤出人力资本,进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结论?輥?輴?訛。这种挤出效应之所以发生,Gylfason认为其原因是自然资源会带来两种风险:一种是大量的劳动被锁定在低技术密集的资源型产业中,因而不会经历由于忽视对他们自己及其子女的教育而带来的失败。另一种风险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及其居民会变得过于自信,从而忽视或低估好的公共政策包括教育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一种认为自然资源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的安全感,进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Weintha则认为如果资源部门的工资水平足够高,潜在的创新者和创业者会进入资源部门从事非创新性的工作。同时资金也从R&D部门进入基础产业部门,从而自然资源还会挤出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研发活动?輥?輵?訛。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形式,而教育的发展又受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影响。自然资源对教育供给者政府和教育需求者个人都产生不恰当的激励。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政府满足于资源带来的财富而无视教育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对教育进行投资的积极性。而教育对个人尤其是在资源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好像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因而个人也缺乏接受教育的动机和需求,结果造成资源丰裕的国家教育发展滞后和人力资本形成缓慢。而现在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以及基于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Douangngeune等对泰国、日本及韩国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这种作用机制的存在?輥?輶?訛。20世纪50年代,泰国和日本以及韩国有着大致相似的经济社会背景,但是泰国由于土地资源丰富,缺乏农业技术创新、投资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活动的激励,而日本和韩国由于土地资源短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压力,因而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土地的产量并通过发展工业来谋求发展,其结果是土地资源充足的泰国在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明显落后于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日本。
4. 寻租、腐败与权力斗争
自然资源提供的大量租金往往引发寻租与腐败行为,导致要素的非生产性使用。Kronenberg认为围绕资源租的斗争可能会使经济和政治权利集中到少数精英手中,这些精英会利用资源租进一步巩固其权力,从而阻碍社会民主进程和经济增长,伴随资源租出现的利益集团往往说服政客采用无益于大众的政策。大量的资源租还会使得政府无视自由贸易、政府结构效率、制度质量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必要性?輥?輷?訛。Caselli认为,由于自然资源比其他的财富如制造业的产出更容易被统治精英攫取,潜在的挑战者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取代现有政府,因而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经历权利斗争。在位统治者失去权利的较高概率,降低了其对国家发展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从而导致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契约执行监督、法制的供给不足,进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輦?輮?訛。在Hodler的模型中,自然资源导致了集团冲突,冲突弱化了产权保护,进而导致投资的减少。资源租的非生产可获得性再次产生了错误的激励,在产权界定不清、市场不完全或缺失、法律不键全的国家更是如此?輦?輯?訛。生产者的寻租行为降低了生产性活动,同时资源富裕国错误的政策实际上是政客对资源租产生激励的理性策略?輦?輰?訛。
权力斗争激化的表现是内战,Collier和Hoeffler的研究发现依赖初等产品尤其是石油的国家发生国内冲突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按他们的估计,一国如果没有自然资源,发生国内冲突的概率为0.5%,而如果一国自然资源占GDP的比重达26%,则发生国内冲突的概率将高达23%?輦?輱?訛。Olsson在《流血的钻石》一文中建立了资源丰裕度、社会冲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分析了主要钻石生产国如安哥拉、刚果金、塞拉利昂等国家的社会冲突与钻石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政府与反抗者的博弈分析发现,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加,政府可能会增加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但同时有可能因为防卫开支的增加而减少此类投资进而阻碍经济增长。跨国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经济增长与钻石丰裕度存在负相关或U型关系?輦?輲?訛。一旦权力斗争演变成常年内战的话,经济增长将成为奢望。
三、结论与启示
自然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是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本身不可能制约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短缺才构成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全球全人类的视角来看更是显而易见。早期的古典经济经济学家早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观点,罗马俱乐部则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全球资源枯竭、世界经济增长停止的悲观情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过近30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之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各种资源如土地、矿产、水资源及环境资源的短缺已经形成了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强约束。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然而,从资源到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各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经济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资源及相应价值的滥用,最终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受损。资源富裕国之所以被其资源诅咒,是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这种环境会对经济行为主体如企业、个人及政府产生激励,各行为主体在激励下的行为导致了制造业部门的萎缩、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寻租腐败及利益集团间的权力斗争,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任由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埋地下不加以利用,以此化解资源诅咒显然不是可取之道。要化解资源诅咒,变诅咒为福音,重要的是要采用相应对策纠正由于丰富的资源而导致的不恰当激励,阻断其形成机制。针对资源人力资本挤出效应,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加大对教育事业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寻租、腐败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坏的制度是寻租、腐败产生的温床,资源富裕国尤其要完善体制、法制建设,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从整体来看,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着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滥开滥采,加剧了了我国当前的资源约束。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与我国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关。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理顺资源价格关系。
注释:
①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6页。
② 谭崇台主编《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③ 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④ G. Wright, and J. Czelusta, The Myth of the Resource Curse, The Magazine of Economic Affairs, 2004(47), pp.6-38.
⑤ J. D. Sachs, and A. M. Warner, Revised,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5398, 1995.
⑥?輥?輷?訛 T. Kronenberg,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4(12), pp.399-426.
⑦ 徐康宁、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⑧ E. Papyrakis, and R. Gerlaghb,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7(51), pp.1011-1039.
⑨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⑩ J. D. Sachs, and A. M. Warn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 pp.827-838.
?輥?輯?訛 伊斯特利:《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輥?輰?訛 M. Corden, and J. P. Neary, Booming Sector and Dutch Disease Economics: A Survey, Economic Journal,1982(92), pp.826-844.
?輥?輱?訛?輥?輴?訛 T. T. Gylfason, 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 pp.847-859.
?輥?輲?訛 T. T. Herbertsson, M. Skuladottir, and G. Zoega, Three Symptoms and A Cu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Dutch Disease,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2364, 1999.
?輥?輳?訛 郎咸平:《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輥?輵?訛 E. Weintha, and P. Luongl, Combating the Resource Curse: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to Managing Mineral Wealth,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06(4), pp.35-53.
?輥?輶?訛 B. Douangngeune, Y. Hayami, and Y. Godo, Educ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iland Compared With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5(16), pp.179-204.
?輦?輮?訛 F. Caselli, Power Struggles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Working Paper, 2006.
?輦?輯?訛 R. Hodler,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Fractionalized Count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5(23), pp.323-336.
?輦?輰?訛 J. A. Robinson, R. Torvik, and T. Verdier,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Resource Curs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79), pp.447-468.
?輦?輱?訛 P. Collier, and A. Hoeffler, Resource Rents, Governan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05(49), pp.625-633.
?輦?輲?訛 O. Olsson, Conflict Diamonds,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No.86, 2003.
作者简介:许水平,男,1978年生,江西湖口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47;尹继东,男,1952年生,江西瑞金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47。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