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依据标准编写的音乐试验教材的启动和使用,新的课程理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课标”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等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随时进行心态调整,理念更新,使自己成为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任务分得很清,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首先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传统教学就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宝库,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而对于教师而言,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自然也就由原本应该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更不用说学生是否是自己“会学”了。其次,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不断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们的学习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缺少独立性、独立品格,学生们没有通过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教反而成为了遏制学生学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方面,教师在也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动与静的关系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上课发言必须要举手,什么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课上有疑问要在课后问,学生相互之间不讨论、不合作等课堂教学常规常态被打破了,这是课堂教学走向民主开放的具体体现。
  但是,对于民主开放的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把握适度。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形式越多、越活跃就越民主,课堂越开放就越好,甚至有这样一种观点,音乐课堂就怕太安静,越动、越乱、越热闹越好。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乱象丛生”。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好课堂上的动与静的关系。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是教学过程中民主与开放的基础,课堂应该活而不乱。教学形式由教学内容决定,形式为内容服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内容要与形式达到统一,教学形式应该活而多变。只要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但学生的参与方式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热闹的环境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而有的教学内容则更适合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例如:我们在欣赏合唱曲《回声》时,要让学生在感受歌曲合唱魅力的同时,想像山谷回声的美妙意境,领略那种悠远、宁静的自然美,这时课堂里更需要的是“寂静”,让音乐在教师和学生的心里缓缓地流淌,教师和学生一起將所授、所学的知识与音乐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形成通觉,在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的同时,领略作品中更深的精神文化内涵。精彩的课堂教学会给学生留出无限的回味与遐想,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或许是被音乐深深打动、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或许是被作曲家高超的手法折服;或许是在沉默中思索,在沉默的外表下,思想的中迸发出火花……
  三、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往往会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所运用,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等于否定和摒弃接受式学习方式。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例如体现音乐事物本身的名称、背景材料、音乐常识等陈述性方面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多花的时间去探究,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依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进行,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每种学习方式都有显著的优势,也有其不足。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收不到好的效果,而精心设计的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是否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我们要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深入学习、仔细研究,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正确实施音乐新课程,使我们的教学有更大的改进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周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获得知识的无形动力,它能把人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并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巧设课堂导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就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生物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關键词】兴趣;生物教学;教学效果    生物是一门自
【摘要】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利用实验这个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素质呢?本文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方面对学生素质培养进行阐述,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导。  【关键词】实验;素质  实验不仅为化
期刊
【摘要】本文试就初中英语的朗读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思维和理解感悟能力起到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依据文本语言内容,调动多种语言学习感官加深对语言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以此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利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问题,便于他们能够进行及时改进。  【关键词】初中英语;朗读;语言运用    笔者在近几年
一、高中英语句型教学的内容  20世纪中期,国际外语教学法流行“句型为纲”,主张“以句子为核心,通过反复模仿和多种交替操练,形成自动化的语言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结构模式,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显著,实际上目前我国多数教师依然是采用这种方法,英语句子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五大句型:  1.主—动—补(SVC)结构,例如:You are a student.你是学生。  2.主—动(SV)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