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必要性,着重论述了有效口语策略在英语口语课堂的具体应用。有效提问策略有助于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口语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提问策略 口语教学 输入假设 输出假设
1.引言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课堂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R.Stevensa)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教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有2至4个问题,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口语学习效率低下非常常见。其主要的原因是:(1)课堂时间极其有限,课时不断被削减,口语成为有些教师和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2)教师在经常性的提问无效后习惯了不停地讲,很少提问或根本不提问,更甚者整堂课自言自语;(3)学生出于“面子”问题或者“枪打出头鸟”的想法不敢给老师回应,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回答。在这样的状况下,高职英语的口语教学亟须找到提高口语课堂效率的方法,改变目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要让同学们逐渐敢于回应,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互动交流。
2.理论背景
英语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那么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交互”?Well阐述道:“信息交换是语篇的基本单位……语言交互是一种合作活动,是种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和情境之间的三角关系。”教师—学生的交互,就是师生双方在共同的课堂环境中相互倾听、交谈、协商。课堂交互通过两种方式促进第二语言习得:(1)通过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和理解;(2)通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Ellis,1994)[1]。
Krashen(1982)[2]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认为,只有当人们得到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习得语言。这个输入必须以意义为中心,而非以形式为中心。对成功的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输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教师所运用的语言是可理解输入最丰富、最可靠的来源。Swain的“输出假设”[3]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输出语言才能使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达到本族语的水平。Swain把学习者参与有意义交互的活动描述为“受到推动”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及如何做的指示”。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推进。教师提问类型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Thompson,1997)[4]。按交际性分,可分为参照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按开放性来分,可分为封闭性、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按内容来分,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按课堂互动管理(DICALRIGHT)来分,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动态生成性问题。
3.有效口语策略在口语课堂的具体实施
根据以上的理论指导,教师可将每次的口语课堂(两节课80分钟)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可理解输入阶段(20分钟),教师确认提问阶段(10分钟),同学互动提问输出阶段(20分钟),教师开放式提问阶段(10分钟),以及全课堂讨论阶段(20分钟)。
在教师可理解输入阶段,即第一阶段主要由教师提供相关口语话题的背景及教师亲身经历,通常配以图片及视频增进同学们的理解。在这个阶段主要以为同学们输入教学重点词汇和句型为主,帮助同学们掌握一些必需的表达。由于高职同学基础比较薄弱,有时候尽管同学有意愿想和老师交流,但是实在找不到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因此这个阶段必不可少。
第二个阶段是教师为了确认同学们是否掌握了输入阶段所提到的课堂知识目标而设立的。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以提封闭式的问题(closed question)为主,这是因为封闭式问题有给出事实,容易回答,可以很快回答及提问者控制谈话的主动权等特点。
在第三个,即同学互动提问输出阶段,同学成为课堂的主控者,教师只是从旁督促及纠正。同学们根据输入的信息,针对话题提出具有个人个性的疑问或者描述具有个人特性的经历和看法。教师在同学发言期间切忌随意打断,可以采取录音录像等手段回放同学发言;对于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可以采取进一步提问细化重点突出问题。
在教师开放式提问阶段,教师将预设的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逐一地进行单个提问。因为开放式问题具有要求回答者进行思考并反馈,给出意见和情感及将谈话主动权交给回答者等特点,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关注那些不太活跃或者不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若是这些同学思考时间过后仍然难以回答,则可采取细化问题,给出线索引导同学一步步思考问题,此时绝对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即全课堂讨论阶段,首先教师将预设的和话题相关的引申思考给同学们提问,注意一次只提问一个问题以免同学们搞不清究竟老师要让自己讨论什么问题。其次由同学们自己提问教师想到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逻辑思考和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
整个实施方案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P231112国贸班的同学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最后在访谈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3%的同学都明显感觉自己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结语
有效提问策略的实施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项实验只是在小范围的实验对象中实施,没有顾及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影响。总之,本研究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发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2:16-32.
[3]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C.Cook
关键词: 提问策略 口语教学 输入假设 输出假设
1.引言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课堂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R.Stevensa)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教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有2至4个问题,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口语学习效率低下非常常见。其主要的原因是:(1)课堂时间极其有限,课时不断被削减,口语成为有些教师和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2)教师在经常性的提问无效后习惯了不停地讲,很少提问或根本不提问,更甚者整堂课自言自语;(3)学生出于“面子”问题或者“枪打出头鸟”的想法不敢给老师回应,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回答。在这样的状况下,高职英语的口语教学亟须找到提高口语课堂效率的方法,改变目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要让同学们逐渐敢于回应,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互动交流。
2.理论背景
英语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那么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交互”?Well阐述道:“信息交换是语篇的基本单位……语言交互是一种合作活动,是种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和情境之间的三角关系。”教师—学生的交互,就是师生双方在共同的课堂环境中相互倾听、交谈、协商。课堂交互通过两种方式促进第二语言习得:(1)通过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和理解;(2)通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Ellis,1994)[1]。
Krashen(1982)[2]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认为,只有当人们得到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习得语言。这个输入必须以意义为中心,而非以形式为中心。对成功的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输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教师所运用的语言是可理解输入最丰富、最可靠的来源。Swain的“输出假设”[3]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输出语言才能使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达到本族语的水平。Swain把学习者参与有意义交互的活动描述为“受到推动”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及如何做的指示”。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推进。教师提问类型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Thompson,1997)[4]。按交际性分,可分为参照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按开放性来分,可分为封闭性、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按内容来分,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按课堂互动管理(DICALRIGHT)来分,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动态生成性问题。
3.有效口语策略在口语课堂的具体实施
根据以上的理论指导,教师可将每次的口语课堂(两节课80分钟)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可理解输入阶段(20分钟),教师确认提问阶段(10分钟),同学互动提问输出阶段(20分钟),教师开放式提问阶段(10分钟),以及全课堂讨论阶段(20分钟)。
在教师可理解输入阶段,即第一阶段主要由教师提供相关口语话题的背景及教师亲身经历,通常配以图片及视频增进同学们的理解。在这个阶段主要以为同学们输入教学重点词汇和句型为主,帮助同学们掌握一些必需的表达。由于高职同学基础比较薄弱,有时候尽管同学有意愿想和老师交流,但是实在找不到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因此这个阶段必不可少。
第二个阶段是教师为了确认同学们是否掌握了输入阶段所提到的课堂知识目标而设立的。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以提封闭式的问题(closed question)为主,这是因为封闭式问题有给出事实,容易回答,可以很快回答及提问者控制谈话的主动权等特点。
在第三个,即同学互动提问输出阶段,同学成为课堂的主控者,教师只是从旁督促及纠正。同学们根据输入的信息,针对话题提出具有个人个性的疑问或者描述具有个人特性的经历和看法。教师在同学发言期间切忌随意打断,可以采取录音录像等手段回放同学发言;对于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可以采取进一步提问细化重点突出问题。
在教师开放式提问阶段,教师将预设的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逐一地进行单个提问。因为开放式问题具有要求回答者进行思考并反馈,给出意见和情感及将谈话主动权交给回答者等特点,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关注那些不太活跃或者不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若是这些同学思考时间过后仍然难以回答,则可采取细化问题,给出线索引导同学一步步思考问题,此时绝对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即全课堂讨论阶段,首先教师将预设的和话题相关的引申思考给同学们提问,注意一次只提问一个问题以免同学们搞不清究竟老师要让自己讨论什么问题。其次由同学们自己提问教师想到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逻辑思考和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
整个实施方案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P231112国贸班的同学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最后在访谈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3%的同学都明显感觉自己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结语
有效提问策略的实施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项实验只是在小范围的实验对象中实施,没有顾及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影响。总之,本研究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发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2:16-32.
[3]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C.C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