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想认识澳门街道历史的点滴,不妨由与澳门历史息息相关的第79任澳门总督亚马喇开始追本溯源。重新审视百多年前爱葡爱澳的亚马喇总督,任期内为求发展及扩张澳门城市,不惜以粗暴的行径将昔日一通往关闸之小径扩闢成为马路,所经之处毁坟众多,並最终引来身首異处的杀身之祸。澳葡政府先后以四条街名来寄託对亚马喇这一葡萄牙人心目中的英雄的缅怀和哀思,表达对他的颂扬和讴歌。一个冬日的午后,笔者徒步穿越澳门十九世纪的雀仔园坊、龙田村、塔石村、龙环村、望厦村,寻找亚马喇的足迹……
东望洋街
走上蜿蜒向上的东望洋街,一如打开了一部澳门城变迁史书,探窥葡萄牙人展开殖民地扩张的真相……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开埠,这令澳门彻底丧失曾经拥有的中外贸易特权地位,葡萄牙女王急切地想为澳门寻找贸易发展出路……1848年,狂热的殖民主义者亚马喇到澳门出任总督两年后,无视当地华人村民的宗祠信仰,开闢一条从澳门城墙北界的水坑尾门起,沿雀仔园坊尾、东望洋山麓,向北经龙田村、塔石村、龙环村、马交石山、望厦村、黑沙环到达关闸的马路,以期打通出入内陆的货运通道。这条马路即今天经东望洋街、士多纽拜斯大马路、亚马喇马路、马交石斜坡、黑沙环马路至直通关闸广场的亚马喇土腰。
澳葡当局为纪念亚马喇修路之功绩,将亚马喇开闢的这条马路的起端──雀仔园尾,至塔石广场止的一段,以亚马喇之名命名葡文街名;但中文的“东望洋”街名,则取自此段路盘踞於东望洋山之山腳这一地理特征。自东望洋街和亚马喇马路之间一段马路,於1898年扩闢成宽阔大道后,称作士多纽拜斯大马路,其所在的龙田村之名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和澳门人的记忆中。
亚马喇马路
沿著士多纽拜斯大马路向北,穿过属龙环村旧址的鲍思高圆形地,踏上S形向北蜿蜒的亚马喇马路,鲍思高小学外窄小的行人路总能予人一种的超然的宁静;迎面是本澳少有没被石屎建筑包围的螺丝山——昔日这里是远离市区的荒郊野外之地,1869年澳葡当局於螺丝山闢建了甚具热带景致的公园。一条鲍思高街将亚马喇马路边的学校和望厦坟场分隔相来。在这条街道上漫步,视线所及一堵黄色矮墙,墙内是一片散发著肃穆气息的望厦坟场。行至矮墙尽头,一个褪色的白底蓝字街牌便赫然映入眼帘,上书中葡文两种街名的“亚马喇马路”。缘路而下便是与亚马喇颇有一番渊源的马交石斜坡,因亚马喇於1847年命人於斜坡侧一面海石上刻有葡萄牙盾徽标誌及“RAMPA DOS CAVALEIROS 1847”字样,意即骑士斜坡,至今这一作为澳门历史文物的斜坡顽石仍旧存在,並受澳门历史文物法保护。
亚马喇土腰
走进历史上的望厦村,仿如掀开历史的面纱,看到宋帝后人赵氏於赵氏大宅内挑灯密谋策划刺杀亚马喇的一幕幕真相……
沿马交石斜坡下行,途经观音堂街口、黑沙环马路直达亚马喇土腰,又名关闸马路,历史上曾称莲花茎,是澳门人前往关闸出境的必经之路。清朝廷建於1574年的中式城楼关闸门於此路中段。亚马喇土腰起於莲花山下关闸横路(拱形马路),止於通往关闸的关闸广场,每天车道车水马龙,人流川流不息,成为澳门北区市井嘈杂之声繁忙街道之一。而莲峰庙侧一条不过百米长的关闸横路(拱形马路),因一个半世纪前的亚马喇事件而名垂史册。
莲峰庙本是清朝廷官员来澳临时驻节处,又称官庙。但1848年,亚马喇命人於莲峰庙侧的亚婆石刻上葡萄牙盾征,这种无视清廷主权挑衅行径,激起当时华人社会上下群情激愤。一年后的1849年8月22日傍晚,亚马喇於傍晚时分被埋伏在亚婆石旁的龙田村村民沈志亮等刺杀。
驻足亚婆石圆形地,仿如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一百六十年前,直面一场血肉纷飞的血腥与暴力。耳边尽是一片兵器交接、马叫嘶鸣、被刺者惨叫声、华人乞讨亚婆呼救声……记忆的大门一剎间打开,记及澳门坊间流传的一个故事:这圆地是不可践踏和摧毁的,否则澳门半岛会天崩地裂……百多年来,这亚婆石旁只有断石桓和铁栏栅,似是士兵般守衙着不可践踏的一寸方土,並无时不在地告诉遙遙相望的路人,这里曾发生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正因为血泪洗刷过的城市才能有别样的清明,这件足以加载史册的事件才奠定了后世澳门百多年城市发展的基础。
亚马喇土腰出关闸广场数百米处,是由澳葡当局於1871年建成的凯旋门式拱门关闸,上刻贾梅士名句:A P TRIA HONR AI QUE A P TRIA VOS CONTEMPLA,中文意思是:为国爭光,因为祖国看见你。拱门左右各有象征海军和炮兵的圆形纹徽,纹徽下面石碑记下四组葡文日期,其中一组:22 AGOSTO 1849,就是以独特方式表达葡萄牙人纪念亚马喇被村民杀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