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新人类崭露头角的时代。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90后“小孩儿”已经开始进军很多“大人”都不敢想的领域,事业规划一个胜过一个地疯狂和大胆:自己做作家写书,自己当导演拍电影,自己当老板开公司……
或者,像下面要介绍的王帅这样,自己开道馆当馆主。
柔道的风格——鬼手仁心
与不到20岁的王帅初次见面时,很难把这个身材高挑、清秀斯文的大男孩和“市级柔道冠军”“道馆馆主”之类的头衔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这也暴露了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误解和陌生: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柔道就和其他搏击运动一样,靠的是蛮力,目标无非是战胜别人;柔道运动员的样子应该彪悍唬人,就像《霍元甲》里那些追着大侠、潮水般涌上来的群众演员一样……这可真是大错特错。
王帅总是用柔道概念中最经典的四个字向初次接触这项运动的人解释其风格,那就是“鬼手仁心”。“鬼手”,说的是比赛中出手要精准凶狠,有攻击力;“仁心”,说的却是练习柔道的人的心态,不能抱着伤害对手的目的去比赛,不可争强好胜,而要尊重对手、爱护对手。礼仪在柔道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东方文化“蓄”与“发”、“阴”与“阳”的精妙平衡,全都蕴含在道服的穿着、赛前的礼节、学习中的仪态等方方面面。柔之道,顾名思义就是要以柔克刚,所以说在这门武技背后不断散发魅力的元素,其实是我们亚洲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含蓄、和谐的哲学思想。
想不到柔道的优雅和时尚
文化熏陶和艰苦训练使王帅身上有一种沉稳平和的气息。10岁那年,有些淘气的他被教练挑中,从原来的学校转到北京市十二中体育分校,也就是著名的“丰台体校”,就此与柔道结下不解之缘。尽管他一再说,自己没出多少成绩,但是“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冠军”的荣誉,总归有它的分量和意义,这9年的运动生涯,给王帅的人生烙下了格外不同的印记。看到王帅和朋友们在场地里演示一个个技巧性极强的动作,或是端坐在榻榻米上温和地鞠躬行礼时,你一定会立刻感受到柔道的优雅之处与时尚气息,也断不敢再小瞧这位安静的男生。
讲到这里,我也还是没说清楚,一个“90后”怎么就开起道馆来了呢?您甚至可能早在心里嗤之以鼻,估摸这又是赚点噱头、吸引眼球、狠狠宰学生一票的“形象工程”吧?
然而,实情一定令人大吃一惊:包括王帅在内的几位创办者不仅没靠道馆挣多少钱,还有过自掏腰包的时候。他们开馆并不以盈利为首要任务,更不是为了扬虚名。对一群热情的年轻人来说,这并没什么稀奇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他们的终极理想,那就是将他们喜爱的柔道在中国推广开来。
前些年,伴随着韩流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韩国的武技跆拳道也在国内得到大批爱好者的追捧,规模各异的道馆遍地开花,练跆拳道在孩子中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儿。相比之下,柔道这种有利于身心和谐发展的运动,对于中国人却显得太陌生了,不懂柔道的人经常向王帅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和质疑。比如有人以为柔道和相扑没有分别,问他们为什么都不胖;也有人总把柔道与太极混淆;甚至还有人认为柔道练到一定水平,就可以用来打架报仇,寻衅滋事……
恒心与信心
见过那么多人,遭遇过那么多误解,王帅和多年一起摸爬滚打的几个弟兄萌生了向社会开课,教授柔道技术、传播柔道知识的想法。恰好今年王帅的师兄老葛工作的健身房有意开设武术类的道馆培训,他们一拍即合,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路途。由于柔道是一门重视技巧的功夫,他们的教学有时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为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地掌握技术,一节40分钟的课可能被延长到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整个下午,而学费却是固定不变的,无形中又给道馆的运营带来了挑战。多亏有健身房的默默支持,他们才把柔道课一路做下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开道馆传授柔道技艺的想法绝非“空中楼阁”,而是他们在多年运动生涯里逐步形成的理想。在外人面前总表现得有些腼腆的王帅一聊起柔道的种种技术、规则和历史,立刻就像打开话匣子般滔滔不绝,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体校教练和师兄们的言传身教。作为一个体育生,总会牺牲一些东西,而柔道属于“重竞技”项目,他们的付出就显得更加艰辛。别的孩子上文化课的时候,他们在训练;别人下课放学了,他们又要抽出时间补文化课;寒暑假和各种节日,对普通学生来说只是轻松愉快的假期,对体特生来说,却意味着更大强度的训练、更紧张的比赛日程。“轻伤不下火线”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从来都不遥远,动辄扭伤、拉伤甚至骨折,家人难免有心疼的时候,甚至先打起了退堂鼓。可是,把一项运动练出来,谁不是一身伤病?更不用提一年里300多天都过寄宿生活,能和家里人一起住的日子屈指可数。
但他坚持下来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惊叹于自己的恒心,也有了做“馆主”的信心:人的潜能无限,是可以通过对一项运动天长日久的练习而挖掘出来的。他和朋友开始招生了,因此也留下许多感动的回忆。暑假时,有很多孩子特意跑到南三环光彩路这个交通并不是很便捷的地方来学习柔道,令他们感慨不已。也有已经工作的中年人,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练习。尽管“师徒”之间存在年龄差距,但“徒弟”们无不对王帅等的技术和师德心服口服。还有女学员,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内涵,在课堂上不撒娇、不畏缩。甚至,连这家健身房自己的专业教练和工作人员也对他们的课颇感兴趣,希望能找机会“蹭”课、一试身手了。
教学生涯中,王帅印象最深的是和一个学生的“冲突事件”,也是一次“90后遭遇90后”的碰撞。那是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学员,家人为了锻炼他的意志,特意送他来学柔道。王帅很理解这家人的决定,特别注意严格要求这个男孩。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有些逆反,有一天因为天气热,没有好好穿道服。两个教练一起提醒他不能忽视礼节,没想到他把道服一摔,丢下句“不练了”就要走。
你可以把柔道理解为一种角力游戏,但它自有独特的规则。每一个从事这项运动的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传播柔道的文化——即使成为有力量的强者,也要谦和、仁爱,学会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柔道中,穿好道服的礼节是最基本、最严肃的规定,是绝对不能破坏的。王帅不失原则地将道理讲给这个学生后,又把他家人的真实想法告诉他。
结果,当然是这位学员不再抱怨,开始了勤学苦练。
读懂90后
柔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把人的棱角磨掉,正如王帅虽然做了馆主,在平常的生活里也还是那个打打闹闹、洒脱不羁的大男孩。采访要结束时,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他,怎么看社会对于“90后”的评价?想不到他的反应很淡定:“作为一个体育生,从小在体校长大,心理年龄可能会比同龄人大一些。‘90后’就是个时尚的称谓,这个词的意义并不是不好的。我们这代人里确实存在病态的现象,但那是极少数。我的理想当然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年轻人借此有好的身体。如果还能通过学习柔道让我们‘90后’里不靠谱的人变得靠谱,那就更好了。”
“觉得自己成熟吗?”我追问。
“成熟了50%吧,我觉得体育本身首先是愉悦的,没有一颗天真好玩的心,就没办法继续下去。”
追逐梦想,正让这个90后的男孩一点点长成男人。
如今,中国人对“90后”一代漫天的批判声正在消散。毕竟,每一代人都要经历社会的质疑、洗礼,才会真正走向成熟。每一代人里都有玩物丧志、心不在焉,甘心放弃目标与理想的人,也有不折不挠、靠着特立独行才坚持到底的成功人士。现在把这位馆主捧成“英雄”显然为时尚早,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在追梦的路上努力奔跑的年轻人,有哪一个配不上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呢?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
或者,像下面要介绍的王帅这样,自己开道馆当馆主。
柔道的风格——鬼手仁心
与不到20岁的王帅初次见面时,很难把这个身材高挑、清秀斯文的大男孩和“市级柔道冠军”“道馆馆主”之类的头衔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这也暴露了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误解和陌生: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柔道就和其他搏击运动一样,靠的是蛮力,目标无非是战胜别人;柔道运动员的样子应该彪悍唬人,就像《霍元甲》里那些追着大侠、潮水般涌上来的群众演员一样……这可真是大错特错。
王帅总是用柔道概念中最经典的四个字向初次接触这项运动的人解释其风格,那就是“鬼手仁心”。“鬼手”,说的是比赛中出手要精准凶狠,有攻击力;“仁心”,说的却是练习柔道的人的心态,不能抱着伤害对手的目的去比赛,不可争强好胜,而要尊重对手、爱护对手。礼仪在柔道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东方文化“蓄”与“发”、“阴”与“阳”的精妙平衡,全都蕴含在道服的穿着、赛前的礼节、学习中的仪态等方方面面。柔之道,顾名思义就是要以柔克刚,所以说在这门武技背后不断散发魅力的元素,其实是我们亚洲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含蓄、和谐的哲学思想。
想不到柔道的优雅和时尚
文化熏陶和艰苦训练使王帅身上有一种沉稳平和的气息。10岁那年,有些淘气的他被教练挑中,从原来的学校转到北京市十二中体育分校,也就是著名的“丰台体校”,就此与柔道结下不解之缘。尽管他一再说,自己没出多少成绩,但是“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冠军”的荣誉,总归有它的分量和意义,这9年的运动生涯,给王帅的人生烙下了格外不同的印记。看到王帅和朋友们在场地里演示一个个技巧性极强的动作,或是端坐在榻榻米上温和地鞠躬行礼时,你一定会立刻感受到柔道的优雅之处与时尚气息,也断不敢再小瞧这位安静的男生。
讲到这里,我也还是没说清楚,一个“90后”怎么就开起道馆来了呢?您甚至可能早在心里嗤之以鼻,估摸这又是赚点噱头、吸引眼球、狠狠宰学生一票的“形象工程”吧?
然而,实情一定令人大吃一惊:包括王帅在内的几位创办者不仅没靠道馆挣多少钱,还有过自掏腰包的时候。他们开馆并不以盈利为首要任务,更不是为了扬虚名。对一群热情的年轻人来说,这并没什么稀奇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他们的终极理想,那就是将他们喜爱的柔道在中国推广开来。
前些年,伴随着韩流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韩国的武技跆拳道也在国内得到大批爱好者的追捧,规模各异的道馆遍地开花,练跆拳道在孩子中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儿。相比之下,柔道这种有利于身心和谐发展的运动,对于中国人却显得太陌生了,不懂柔道的人经常向王帅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和质疑。比如有人以为柔道和相扑没有分别,问他们为什么都不胖;也有人总把柔道与太极混淆;甚至还有人认为柔道练到一定水平,就可以用来打架报仇,寻衅滋事……
恒心与信心
见过那么多人,遭遇过那么多误解,王帅和多年一起摸爬滚打的几个弟兄萌生了向社会开课,教授柔道技术、传播柔道知识的想法。恰好今年王帅的师兄老葛工作的健身房有意开设武术类的道馆培训,他们一拍即合,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路途。由于柔道是一门重视技巧的功夫,他们的教学有时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为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地掌握技术,一节40分钟的课可能被延长到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整个下午,而学费却是固定不变的,无形中又给道馆的运营带来了挑战。多亏有健身房的默默支持,他们才把柔道课一路做下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开道馆传授柔道技艺的想法绝非“空中楼阁”,而是他们在多年运动生涯里逐步形成的理想。在外人面前总表现得有些腼腆的王帅一聊起柔道的种种技术、规则和历史,立刻就像打开话匣子般滔滔不绝,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体校教练和师兄们的言传身教。作为一个体育生,总会牺牲一些东西,而柔道属于“重竞技”项目,他们的付出就显得更加艰辛。别的孩子上文化课的时候,他们在训练;别人下课放学了,他们又要抽出时间补文化课;寒暑假和各种节日,对普通学生来说只是轻松愉快的假期,对体特生来说,却意味着更大强度的训练、更紧张的比赛日程。“轻伤不下火线”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从来都不遥远,动辄扭伤、拉伤甚至骨折,家人难免有心疼的时候,甚至先打起了退堂鼓。可是,把一项运动练出来,谁不是一身伤病?更不用提一年里300多天都过寄宿生活,能和家里人一起住的日子屈指可数。
但他坚持下来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惊叹于自己的恒心,也有了做“馆主”的信心:人的潜能无限,是可以通过对一项运动天长日久的练习而挖掘出来的。他和朋友开始招生了,因此也留下许多感动的回忆。暑假时,有很多孩子特意跑到南三环光彩路这个交通并不是很便捷的地方来学习柔道,令他们感慨不已。也有已经工作的中年人,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练习。尽管“师徒”之间存在年龄差距,但“徒弟”们无不对王帅等的技术和师德心服口服。还有女学员,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内涵,在课堂上不撒娇、不畏缩。甚至,连这家健身房自己的专业教练和工作人员也对他们的课颇感兴趣,希望能找机会“蹭”课、一试身手了。
教学生涯中,王帅印象最深的是和一个学生的“冲突事件”,也是一次“90后遭遇90后”的碰撞。那是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学员,家人为了锻炼他的意志,特意送他来学柔道。王帅很理解这家人的决定,特别注意严格要求这个男孩。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有些逆反,有一天因为天气热,没有好好穿道服。两个教练一起提醒他不能忽视礼节,没想到他把道服一摔,丢下句“不练了”就要走。
你可以把柔道理解为一种角力游戏,但它自有独特的规则。每一个从事这项运动的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传播柔道的文化——即使成为有力量的强者,也要谦和、仁爱,学会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柔道中,穿好道服的礼节是最基本、最严肃的规定,是绝对不能破坏的。王帅不失原则地将道理讲给这个学生后,又把他家人的真实想法告诉他。
结果,当然是这位学员不再抱怨,开始了勤学苦练。
读懂90后
柔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把人的棱角磨掉,正如王帅虽然做了馆主,在平常的生活里也还是那个打打闹闹、洒脱不羁的大男孩。采访要结束时,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他,怎么看社会对于“90后”的评价?想不到他的反应很淡定:“作为一个体育生,从小在体校长大,心理年龄可能会比同龄人大一些。‘90后’就是个时尚的称谓,这个词的意义并不是不好的。我们这代人里确实存在病态的现象,但那是极少数。我的理想当然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年轻人借此有好的身体。如果还能通过学习柔道让我们‘90后’里不靠谱的人变得靠谱,那就更好了。”
“觉得自己成熟吗?”我追问。
“成熟了50%吧,我觉得体育本身首先是愉悦的,没有一颗天真好玩的心,就没办法继续下去。”
追逐梦想,正让这个90后的男孩一点点长成男人。
如今,中国人对“90后”一代漫天的批判声正在消散。毕竟,每一代人都要经历社会的质疑、洗礼,才会真正走向成熟。每一代人里都有玩物丧志、心不在焉,甘心放弃目标与理想的人,也有不折不挠、靠着特立独行才坚持到底的成功人士。现在把这位馆主捧成“英雄”显然为时尚早,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在追梦的路上努力奔跑的年轻人,有哪一个配不上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呢?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