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in7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安徽省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需求的更新,新形势下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对安徽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产业发展;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用地效率
  中图分类号 F30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126-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nhui Provin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onservative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However, faced with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mands, further progress encounter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advices for references of highly efficient use of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sive utilization;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efficiency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是产业布局和城市化进程所必需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土地资源总量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化经济与社会收益,已成为决策者与研究者重要的课题。在后疫情时期,如何及时把握形势变化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安徽省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安徽省地处长三角和中部地区交汇位置,在国内小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中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安徽省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周边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改善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较高而效率较低的现状,不仅是建设美好安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是响应国家战略,顺应发展潮流的要求。
  1 研究背景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其作为各种产业活动的载体,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安徽省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既有代表我国北方旱地土壤类型的(黄)潮土、砂姜黑土,又有代表我国南方土壤类型的各种水稻土以及亚热带丘岗坡耕地的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等,属土壤资源和类型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安徽省土壤分布既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又有区域分布特征。淮北平原以(黄)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江淮丘陵及大别山区以黄褐土、黄棕壤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为主,沿江平原以水稻土和灰潮土为主,皖南以红壤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为主[1]。
  近年来,安徽省在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安徽省国土开发强度升至14.36%,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中位列第7位,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2位,是全国总体值的3.4倍[2]。单位GDP建设用地地耗有明显的降低,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十三五”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28.06%。在闲置土地清理方面,全省大力推进闲置土地清理工作,2020年闲置土地处置任务为10867hm2,全年处置闲置土地5067hm2,处置率为46.6%[3]。但在新常态下,安徽土地利用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继续有效地推进土地资源地节约集约化利用,将是新时期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梳理了安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未来的发展形势做出预测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2 土地資源节约集约利用面临的挑战
  安徽省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正面临着周边压力和自身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带来的挑战。
  2.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足 虽然安徽省的单位建设用地产出逐年提高,但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仍然在周边各省份中处于末位[4]。同时,省内开发区的待开发面积较大,而总体工业容积率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可能原因为省内产业集群化与规模化水平较周边地区有待提高,产业附加值偏低[5]。面临着在中部省份中单位建设用地产出较低的现状,如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和规范现有的开发区及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所带来的增效,从强调总量上的利用,向强调质量上的突破转变。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以及及时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建设用地利用产出,将是安徽省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2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根据2020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服务乡村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解读》,省内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1.11×104km2,其面积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近3倍。同时,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面积高达392m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许多用地特别是宅基地闲置,土地利用低效零散,急需通过政策手段进行调控,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6]。
  2.3 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需加大力度 在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现状下,如何充分利用和盘活存量用地是保持经济发展不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关键之一。目前,安徽省内闲置土地清理和批而未供土地落实工作量依然较大,应加大对于处置工作的奖惩强度及推行力度,督促各地方落实工作。同时,对于长期闲置的土地,更应加大力度进行清理,缩减闲置土地存量。   2.4 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疫情和后疫情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可能给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全球化进程面临挑战,对依赖国际贸易及产业链全球化的产业都会产生冲击,国际化投资的减少也会给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造成一定困难。其次,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成本增大,将会是新时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主要阻碍。
  3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遇
  在新时期,随着国家各战略计划的推进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安徽省以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能够在其中得到独特的机遇,提升自身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
  3.1 区位优势独特带来产业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新发展格局将是新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长三角地区经济高度发达,是我国连接国际的重要纽带,而安徽省又承担着联通长三角与内陆各省的重要职责,在区域小循环、全国经济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中,安徽省占据有利区位。“十四五”时期,将是安徽省借助新发展格局东风,全面提升产业水平的机遇期[7]。
  3.2 产业优势有望扩大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对于已经在国内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产业,其在新时期更加有可能依靠自身的技术红利进一步扩大优势。安徽省的电子、光伏等高新产业均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新时期给予了其进一步将优势扩大的機会,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8],对于提高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效应和提升科技附加值有着巨大帮助。
  3.3 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补全短板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乡村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并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包括实施乡村建设运动,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速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其工作内容和农村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不谋而合[9]。新时期,继续推进与扩大“十三五”期间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以及乡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既能实现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又能提升农村建设水平,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10]。
  4 展望
  新时期,我国面临新的国际形势,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为使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能够继续有效推进,安徽省需要准确把握形势的变化,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并保持产业领先地位。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保证农村土地得到有效、高效的利用,从而使全域的土地利用效率能够继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毅,赵明松,王璇璇.安徽省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1):135-136.
  [2]施冰.“美好乡村”背景下安徽财政支农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3):3-5,23.
  [3]孙自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路径选择——安徽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治理评论,2020(01):81-98.
  [4]周伦.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法律制度研究[M].安徽大学, 2020.
  [4]彭鹏,梁栋栋.2000-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25-28.
  [5]徐维祥,徐志雄,刘程军.黄河流域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1):114-130.
  [6]端木.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向纵深推进[J].中国房地产,2020(22):6.
  [7]姜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北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域观分析——以蚌埠市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1):17-21.
  [8]安徽省统计局课题组,高伟.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喜与忧[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0(07):43-44,48.
  [9]马晓旭,华宇佳.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对比[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1):60-67.
  [10]储节旺,曹振祥,陈芬,等.科技创新与安徽高质量发展研究[J].安徽科技,2020(12):19-21.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粮食生产效率;DEA模型;面
摘 要: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是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兽医队伍,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畜产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基层的现状来看,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基层检疫监督工作的开展。基于此,笔者依据工作调研和平时所掌握的情况,就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摘 要:隆平638是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于2012年冬以自交系H6312为母本、自交系H666为父本组配,经多年小区试验,2019年通过审定的高产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高矮、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以及稳产性好等特点,适宜在黄淮海区域及华北部分区域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隆平638;玉米;育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
摘 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郎溪县域内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普查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建议,旨在为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詞: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郎溪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099-03  郎溪是皖南东部的边陲县,地形南窄北宽,南北长约54km,东西宽约37km
目的分析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纳入患者分为盐酸多奈哌齐组(62例)和联合组(7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痴呆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盐酸多奈哌齐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4%(48/62),低于联合组的94
摘 要:为了研究氮、磷、钾3种元素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为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在界首市利用“3414”试验设计,开展了氮、磷、钾元素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界首地区夏季玉米种植中,氮、磷、钾3种元素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N220.5kg/hm2、P2O5 50.4kg/hm2、K2O 54kg/hm2。  关键词:玉米;“3414”肥效;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
摘 要:以葛根为原料,酵母菌为发酵菌种,在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发酵初始pH和接种量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72h、发酵温度29℃、发酵初始pH5.5、酵母菌接种量3%。在此条件下,α-淀粉酶活力为33.56U/mL。  关键词:酵母菌;葛根酵素;工艺  中图分类号 TS2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
摘 要:水稻旱青立病的个体致病原因是有机砷中毒,群体发生面积与程度受栽培和自然2个因素影响较大。栽培因素包括水稻品种类型、种植方式、茬口安排、水肥管理、旱改水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及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气候等。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水稻敏感生育期的长期降雨,是引起寿县2020年旱青立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旱青立病;大发生原因;自然因素;栽培因素  中图分类号 S435
摘 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庐江地区推广种植的常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于2020年对引进的11个晚粳稻品种进行了展示试验,以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抗性表现等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产量水平排在前4位的品种分别为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28%以上,全生育期在146~148d,较对照品种增减幅度在1d。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