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的素质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要建立公平合理全面客观地评价体系,并形成一种发展性评价制度,从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 素质 评价
实践告诫人们,素质在一个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中是何等的至关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划了跨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全面客观的基础的评价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制度,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小学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是对人而言的,人的素质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基本结构上主要设计了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大评价项目,基本涵盖了素质的内容。成功的足迹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家长回音栏的设计搭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的桥梁,且从栏目的形式到名称都具有人文性,容易被理解和使用。
评价人员上的设计包括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同班同学等,涉及到了与学生有机会接触的周围所有人,可以说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客观性,评价具有全面性。
评价方式的设计采取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评价往往被忽略,因为刚开学师生都要从假日回归校园正常秩序之时,教育教学活动等待着师生去完成,这时候来做诊断性评价,一是时间上的不允许,二是价值不是很大,毕竟是刚开学不久,认识上会显得不足。
形成性评价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因而也称过程评价或进行性评价。一般以反馈、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这个评价是很必要的,一个学期进行了一半,学生认知疲劳感或兴趣基本显现。
总结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也称终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与形成性评价相比,它更注重对学习结果的确定和鉴别。这个时期的评价往往容易片面,确实更加注重对学习结果的确定,这就需要评价主体教师给予引导,以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去做总结性评价,这样才能反映素质综合评价的作用。
评价结果是小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的成果表现,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落脚点。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等级、定性评语等方式表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发展情况,采用等级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也可以用ABCD表示四个等级。
等级制的评价结果,从一个角度讲,不能具体的区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细微差异,对表现程度突出的学生给掩盖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自尊的满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学生的拔尖,不是为了培养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讲,等级制更具有人性化。
在实施素质综合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师还应注意到,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应该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逐步提高其素质水平。
再者,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学生素质评价也应从这一观点出发,评价考察其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
另外,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并从中逐步实现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主体性应表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而不是评价的结果上。
其一,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目标、标准、方式和进程等。
其二,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并能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早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三,向学生解释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今后的进步计划。这个过程要消耗教师的精力,操作中往往被简单化,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在进行素质综合评价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发展的潜力,因此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镇中学)
关键词:学生 素质 评价
实践告诫人们,素质在一个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中是何等的至关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划了跨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全面客观的基础的评价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制度,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小学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是对人而言的,人的素质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基本结构上主要设计了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大评价项目,基本涵盖了素质的内容。成功的足迹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家长回音栏的设计搭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的桥梁,且从栏目的形式到名称都具有人文性,容易被理解和使用。
评价人员上的设计包括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同班同学等,涉及到了与学生有机会接触的周围所有人,可以说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客观性,评价具有全面性。
评价方式的设计采取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评价往往被忽略,因为刚开学师生都要从假日回归校园正常秩序之时,教育教学活动等待着师生去完成,这时候来做诊断性评价,一是时间上的不允许,二是价值不是很大,毕竟是刚开学不久,认识上会显得不足。
形成性评价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因而也称过程评价或进行性评价。一般以反馈、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这个评价是很必要的,一个学期进行了一半,学生认知疲劳感或兴趣基本显现。
总结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也称终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与形成性评价相比,它更注重对学习结果的确定和鉴别。这个时期的评价往往容易片面,确实更加注重对学习结果的确定,这就需要评价主体教师给予引导,以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去做总结性评价,这样才能反映素质综合评价的作用。
评价结果是小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的成果表现,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落脚点。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等级、定性评语等方式表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发展情况,采用等级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也可以用ABCD表示四个等级。
等级制的评价结果,从一个角度讲,不能具体的区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细微差异,对表现程度突出的学生给掩盖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自尊的满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学生的拔尖,不是为了培养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讲,等级制更具有人性化。
在实施素质综合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师还应注意到,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应该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逐步提高其素质水平。
再者,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学生素质评价也应从这一观点出发,评价考察其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
另外,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并从中逐步实现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主体性应表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而不是评价的结果上。
其一,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目标、标准、方式和进程等。
其二,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并能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早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三,向学生解释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今后的进步计划。这个过程要消耗教师的精力,操作中往往被简单化,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在进行素质综合评价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发展的潜力,因此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