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散文以其短小精悍而又富有美感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质朴优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语文教学的原野飘香。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但当语文遭遇到应试评价时,这一理念就成了一纸空文。大家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工具性上,使得语文课变成了语言知识课,于是语文课便枯燥无味了,喜欢语文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了。
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相关的文学作品,具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者在作品中形成的思想感情倾向有一定的理解;能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流畅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针对散文教学的这些要求,我们如何才能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外界的信息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已有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的。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便是获取信息的过程,包括语言图式,观念图式和情感图式,离开了这些,阅读是难以有效地进行的,其中的语言图式是直觉的语文知识而不是经过抽绎的语言知识,观念图式即主体头脑中的思想认识和美感素质,有了这种图式,主体才能与隐含在言语背后的文本观念相碰撞产生理解的一系列心理行为。情感图式是主体对某事物比较稳定持久的态度体验,其中“某事物”在阅读过程中即是文本。主体带有已有的认知结构接触文本,也就是说在阅读时主体是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对材料进行感知的。
在不同的语言材料面前主体会作出三种不同的反应:
一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存在较大距离时,主体选择拒绝,反映到课堂教学层面是学生不愿意读某一类文章。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主体主观上比较切近,主体把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同化”。三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认知上比较接近,但差距总是存在(比如时空上的),主体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去适应相应的语言材料,这是“顺应”。
由此看来,阅读是主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主动性的活动,它受经历、体验、情境、心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主体对阅读有选择的自由,纯粹外加的方式都将会妨碍甚至是阻碍阅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剥离主体的认知结构,让言语信息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这样的阅读,收效肯定是有限的。阅读教学不能离开主体阅读的心理行为来进行。的确,面对一篇散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悲同喜。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那你走出课堂,也还有不可言说的愉悦。可是,现代散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许多课堂都会出现无效教学现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一致;教学内容与语文学科专业素养不相干;教学内容与听读读写的规范要求各行其道;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统一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可视为与语文课程目标不一致的节外生枝。这样的教学,其中肯定有很多东西属于无效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散文,还是教学一篇散文,或者解读品味一篇散文,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
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①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②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③抓感情的凝聚点。
4.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
5.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
6.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 ,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以下几种意识:
1.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 ——“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2.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的步伐拾级而上,课堂上首先展示相关图片,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说出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会学生审美的初步感受。这个环节注重的审美阅读能力,包含感受力和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因而在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都得一一进行分析鉴赏。教师要让学生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思想内涵,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以及对审美的深刻理解,并能就此进行审美的创新。
3.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培养学生语感。抓好作品中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品味咀嚼,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赏析,突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4.互动意识。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全程互动地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
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相关的文学作品,具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者在作品中形成的思想感情倾向有一定的理解;能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流畅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针对散文教学的这些要求,我们如何才能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外界的信息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已有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的。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便是获取信息的过程,包括语言图式,观念图式和情感图式,离开了这些,阅读是难以有效地进行的,其中的语言图式是直觉的语文知识而不是经过抽绎的语言知识,观念图式即主体头脑中的思想认识和美感素质,有了这种图式,主体才能与隐含在言语背后的文本观念相碰撞产生理解的一系列心理行为。情感图式是主体对某事物比较稳定持久的态度体验,其中“某事物”在阅读过程中即是文本。主体带有已有的认知结构接触文本,也就是说在阅读时主体是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对材料进行感知的。
在不同的语言材料面前主体会作出三种不同的反应:
一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存在较大距离时,主体选择拒绝,反映到课堂教学层面是学生不愿意读某一类文章。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主体主观上比较切近,主体把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同化”。三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认知上比较接近,但差距总是存在(比如时空上的),主体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去适应相应的语言材料,这是“顺应”。
由此看来,阅读是主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主动性的活动,它受经历、体验、情境、心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主体对阅读有选择的自由,纯粹外加的方式都将会妨碍甚至是阻碍阅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剥离主体的认知结构,让言语信息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这样的阅读,收效肯定是有限的。阅读教学不能离开主体阅读的心理行为来进行。的确,面对一篇散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悲同喜。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那你走出课堂,也还有不可言说的愉悦。可是,现代散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许多课堂都会出现无效教学现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一致;教学内容与语文学科专业素养不相干;教学内容与听读读写的规范要求各行其道;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统一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可视为与语文课程目标不一致的节外生枝。这样的教学,其中肯定有很多东西属于无效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散文,还是教学一篇散文,或者解读品味一篇散文,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
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①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②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③抓感情的凝聚点。
4.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
5.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
6.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 ,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以下几种意识:
1.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 ——“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2.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的步伐拾级而上,课堂上首先展示相关图片,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说出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会学生审美的初步感受。这个环节注重的审美阅读能力,包含感受力和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因而在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都得一一进行分析鉴赏。教师要让学生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思想内涵,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以及对审美的深刻理解,并能就此进行审美的创新。
3.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培养学生语感。抓好作品中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品味咀嚼,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赏析,突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4.互动意识。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全程互动地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