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之研究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jel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动导向教学源于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在1974年提出的“关键能力”概念。为使关键能力培养从抽象的概念走进职业教学实践,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并成为德国职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刘邦祥、姜大源等人的努力下,近年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主导了我国职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核心概念“行动”是来自于德文“Handlung”的中文翻译。如果采用直译法对“Handlung”进行翻译,“Handlung”可对应着中文的“行为”、“活动”和“行动”三个术语。姜大源教授在《“行为”、“活动”与“行动”辨》一文中,将上述三个术语所对应的学习理论进行比较,指出:“应将“Handlung”翻译成“行动””,其依据是行动研究理论。然而,行动研究中的“行动”是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这里所指的“行动”并没有“学习”的含义,这与德国职教界“行动即学习原则”存在差异。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本文认为主要来之于对题目名称翻译方法的理解:直译是指逐字照搬翻译;意译是指为了更好地衬托原著的内容,完全或基本脱离原题目字面意义的译法;第三种就是形意结合,其指既注意到题目的字面意义,又要发掘其深层含义。将“Handlung”翻译成“行为”、“活动”应属于直译;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将“Handlung”意译成“行动”,在题目概念上,易将“行动”误解成“实践活动”或“动作行动”,也不能更精确地表达“行动即学习”的行动导向教学本义 。本文认为对于科学理论的题目,特别是一种新的理论,最好采用形意结合的译法对其题目的概念进行翻译,以便理论的学习者或使用者在概念上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该理论。为此,本文拟在行动导向教学和行动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概念进行探究,以期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有更深层的理解。
  一、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学理念、框架教学计划,是指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1.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是有目标的活动,强调行动即学习。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分析,“行动”的内涵应是:
  (1)杜威的实用主义角度。“行动”既包括个体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求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具有如下两层意思:作为名词的行动是职业工作过程,是具有教学意义和职业意义的职业工作活动,即教学过程尽量与职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作为动词的行动,是职业工作的实施,相当于“做中学”中的“做”,通过“做”实现学习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行动”就是个体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按照实际职业工作过程的要求而设置的各种训练或真实的工作工程,在参与的过程中生成胜任职业所需要的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的概念实质是指在行动中学习,为行动而学习,这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本质所在。前者的“行动”具有动词含义,即通过对行动的反思,习得知识和经验;而后者的“行动”具有名词含义,指的是“职业工作活动”。
  2.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2)杜威的实用主义。将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教学中的“活动”限制为有目的的“职业活动”,行动导向教学就是“做中学”的活动教学理念。
  3.行动导向教学特征
  根据职业教学目标的定向性、应用性和整体性以及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可归纳出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现场的情境性。指学生在真实或者准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中进行学习行动。(2)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行动教学是一个典型职业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步骤包括咨询、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全过程,融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培养为一体;合作学习,学生和教师以团队形式共同解决行动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社会能力。(3)行动的反思性,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在对行动的反思过程中建构的。(4)实践性问题的抛锚性。实践性问题是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微观纽带,通过对行动中所遇到的实践性问题的反思,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将实践性问题“抛锚”在产品上。在对产品操作的同时,反思实践性问题,习得技术知识。
  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概念,起源于行动研究创始人之一美国的约翰考利尔在解决印地安人地区自治问题时所采用的“行动导向研究”(Action-orientedresearch)的名字,主要指的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是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中的“行动”与“研究”关系
  在行动研究理论中,行动和研究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各自的活动领域,是两个用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它们有着各自的理论和行动目的。当两者被联系在一起时,就是将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结合在一个实践情景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正如行动研究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所说的“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充分揭示了行动与研究密不可分的关系。
  2.行动研究特征
  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归纳出行动研究的特征如下:
  (1)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既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针对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规律的发现都是依赖于对具体问题和情景的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众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因此,行动研究首先是一种以“科学地发现事实”、“解释事实”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这就意味着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问题的发现和界定是行动研究的起点,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行动研究的终点。
  (2)对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是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即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依据的是观察和行动的记录,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干预,改变所需要改变的行为。
  (3)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在研究和工作中互相协作,是以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方法。研究者起咨询、指导作用;实际工作者起研究、收集反馈信息、自我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作用。
  (4)系统性。行动研究是一种在动态环境下或在较短时间内显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效能的研究方法。每个研究进程都具有相应的目标、计划、实施、反思、评价机制,即计划——实施——观察——反思——评价完整的行动过程。
  (5)强调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一起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由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协商提出的,双方一起制定研究计划,共同商定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一起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6)反思性。反思作为行动研究过程的核心环节,决定着行动研究最终的成效。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方式等,都会对行动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行动的反思构建实际工作者的知识和经验。
  3.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思想中得以体现,后经布鲁纳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发现学习的教学理论以及奥苏柏尔的“有意义的学习”、杜威的“经验学习”等理论得以发展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形态。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通过与外在情景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和理解现实的。建构主义强调个人主体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主体的主动建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不但要理解新知识,而且要对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来源于生活实用,知识绝不是思索的、静止的东西,而是实际、活动的东西。他认为,人们如果想发现什么东西,就必须对事物做一点什么事,他们必须改变环境。行动研究旨在解决当前问题,以实用为导向,所以,行动研究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相符,都是着重行动,强调过程的发展性。
  综上所述,对行动导向教学和行动研究比较可以看出:二者无论在内涵、特征还是理论基础都是一致的,特别是行动研究的“在行动中研究、为了行动而研究”与行动导向教学的“在行动中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的学习理念更是如出一辙。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赵大源教授的:“德国职业教育界界创造性地把教育行动研究理论运用到了职业教育”的观点。为了在题目概念上准确地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追随于“行动研究”概念起源于“行动导向研究”之事实,对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概念应诠释为“行动研究”,在题目上更能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的“行动即学习原则”的根本教学理念。此外,通过上述分析,也可看出:行动导向教学的最重要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行动研究理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近几年,技工学校生源出现前所未有的匮乏问题,导致技工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大专院校连年扩招,经过本科、高职层层筛选,有限的生源所剩无几。技工学校不但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而且要降低门槛来扩充生源。这样,学生质量随之下降,具体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偏低,个体差异明显;相当一部分技校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进取心不强,学习不主动。缺乏自觉性,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还有厌学情绪。基于上述情况,如何面对现实,
广告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瞬息万变的世界,这就要求广告专业人员必须对专业有较高的领悟力,对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告人能透过眼睛,发现身边一些敏感的事物。既对时尚潮流了如指掌,又对民族的、精典的、传统的东西领会透彻;既要关心商家想做到什么,又要关心老百姓在想些什么;反应敏捷,思維活跃,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要做到这一切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是办不到的。广告专业教育正是从这样一点一滴
新的思想政治课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自主性学习,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双向传递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起主导作用,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用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能够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1.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使用电影、电
盐城技师学院  江苏省技工院校数控中心教研组年会举行  11月29日上午,江苏省技工院校数控中心教研组年会在盐城技师学院召开。盐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学院院长吕成鹰在会上致辞,江苏省人社厅技工教研室负责人廖文君、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数控铣专家组组长鲁宏勋、数控车专家组组长宋放之出席了会议。全省技工院校的4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年会由省人社厅技工教研室主办,旨在加强各个技工院
作文参考书到底能不能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文参考书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要真正发挥它的参考价值,真正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作用,对作文参考书的正确使用显得至为重要。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态度使用好种类繁杂的作文参考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一、以对“下水作文”的钦敬态度参考之  “下水作文”,即教师亲自作文,现身说法,为学生作文提供较好的借鉴,
低碳  四川呼唤高校培养低碳产业人才  前不久,在四川省内举行了两场与低碳产业有关的论坛,两场论坛除了研讨低碳产业如何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外,一个重要的呼声是,加强低碳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渗透。近年来,四川省在乐山、成都双流、新津等地崛起了一批专门从事低碳产业开发的企业,并走在国内外同行的前列,但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凸现,一些企业人士直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成都某
[摘 要]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且课堂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问题。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课内互动、课外互助”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明确了:若能有效利用“课内互动、课外互助”这一写作教学模式,便能实现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的,充分落实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有效减轻教师的教
邢台技师学院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邢台市劳动技工学校和邢台地区劳动技工学校,自2006年以来,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中技到高技层次的跨越,从80名教职工、400名在校生、40万元账面资金、占地30亩的小技工学校,一跃发展成为占地350亩、投资4亿元、拥有学制在校生10000名、年短期培训规模10000人次以上的大型技师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技工院校、省市级文明单位,被市委考核为优秀领导班子集体
当Lud选定“汽车经纪人”项目,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与广东清华科技开发中心进行谈判,让其以优惠的条件与自己合作,而这又谈何容易。  Lud先派出自己的助手,与广东清华科技开发中心谈合作事宜。对方的要价很高。此时深圳已有3—4家培训中心在与广东清华科技开发中心谈“汽车经纪人”项目,Lud是后介入者。前几家的合作谈判只围绕一个问题——授权费。在进行讨价还价,谈判陷入了僵局。Lud意识到,谈判的代表要与对
[摘 要]课标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本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以课标为基本出发点,既要体现课标的内涵与外延,也要具体细化到课标分解后的每一个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标分解;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