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歷史上的泉州曾經是個「四海舶商,諸番探貢,皆於是乎集」的國際都市,從《馬可·孛羅遊記》及《光明之城》兩本由歐洲人所寫的遊記中,都有描述13世紀時泉州城的繁華熱鬧。他們將泉州描寫成一個「無比繁華的貿易城市」,「貨物堆積如山」,「這裡的商店數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商店都多」,「你可以找到來自世界最遙遠地方的商品」。那時泉州不但聚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也滙集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等異域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會。
前來貿易的各國商人除了帶來貨物外,還把他們老家的宗教一併帶來。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景(基督)教、波斯拜火教都為這古城留下眾多歷史痕跡:具有阿拉伯風情的清淨寺、留存印度婆羅門教雕像的開元寺、世界上唯一的草庵摩尼光明佛,再加上泉州本土神祇,一時間各路真主神佛雲集,整個泉州恍如一座來去匆匆的神仙驛站。這些外來宗教如那些匆匆商客一樣,有的擦盾而過,有的原地扎根,有的發揚光大,但大部分的宗教都隨着這個「東方第一大港」的沒落,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九日山
祈風祭海
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蹟16個遺產點中,超過一半跟宗教相關:九日山祈風石刻(道教)、真武廟(道教)、天后官(道教)、泉州府文廟(儒家)、老君巖造像(道教)、開元寺(佛教)、聖墓(伊斯蘭教)、清淨寺(伊斯蘭教)、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拜火教)。當中大部分的宗教信仰跟海洋神祗有很大關係:例如九日山拜的是泉州地區最早的海神——通遠王;真武廟供奉的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御封統領所有水族和水上事物的玄武大帝;天后官是掌管海上,而伊斯蘭聖墓、清淨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都是來泉州經商的蕃客帶來的外來宗教。人們常說「行船跑馬三分險」,無論是本土的泉州商人還是來泉經商的蕃客,大家都要看天吃飯,老天爺喜怒無常,難以預測,大船被風浪打翻,葬身海底的情況經常發生,只好請神靈們多多保祐。掌管海上安全的神祗自然受到普羅百姓歡迎。
上古有後羿射日的傳說,羿射九日之後,九個太陽墜於何方呢?傳說這九個太陽落入東海之濱。在爬九日山的時候,我突發奇想,覺得傳說中九日墮海的地方應該就在這裡。其實這座山之所以稱九日山,傳說晉代永嘉之亂南遷到泉州的中原人,每年都會在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一種說法是曾有修道之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要被這座山的名稱嚇住,其實這座山一點也不高,海拔不到一百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九日山除了泉州最早海神廟通惠廟外,還有佛教寺廟延福寺和供奉燈台媽的登台廟。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九日山的水不深,也無神龍,山腳下只有靜靜流淌的晉江。當年出入泉州港的中外遠洋船隊,都要借助海洋季風來遠航。夏季御西南風而來,冬季順東北風而去,一年兩次。每到船舶往返季節(四、五月回舶,十、十一月遺舶),泉州郡守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率領市舶司官員一起去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隆重的祈風儀式,敬祭海神,向通遠王祈求賜風,讓商舶在海上往返暢行。儀式完畢後還要登上九日山,將祈風典禮文字鐫刻在山壁石巖上。如今,南安豐州西邊的九日山上留下的70多方石刻,其中1104~1266年(南宋時)記敘祭海神祈風順的石刻十段,最為珍貴。
通遠王——泉州最早的海神
通遠王原是四川人,叫李元溥。唐代進士,為躲避戰禍隱居於此,並羽化成仙,李元溥因此被視為樂山(南安和永春縣交界處)山神,人們更建廟祭祀他。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年代,李元溥逐漸演化成泉州最早的男海神。於是,人們修建昭惠廟祭祀他,並封他為「通遠王」,意即保護船隻平安遠航。南宋之後「通遠王」第一海神位置逐漸給其他海神取代,如今演變成保境安民的地方性守護神。從九日山石刻處再往上行走,有一尊巨大的石佛,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漳泉節度使陳洪進主持雕刻阿彌陀佛像,和老君造像一樣面朝江海。據相關資料顯示,九日山此石佛為泉州目前發現最早的古石佛。
天后
從這裡起航
參觀完九日山祈風石刻,我們沿山腳下晉江,一路往泉州城區走。昔日繁忙的晉江上建了很多水壩和水電站,看不見漁船通航,遙想當年一艘艘商船滿載絲綢、茶葉、瓷器、石雕……從這裡揚帆欣航,駛向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等地。如今晉江兩岸建滿藍色屋頂的廠房,很多貨櫃車堵塞在馬路上,泉州港的繁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展示。好不容易從擁堵的泉州外環路擠進老城區,過了筍江橋不遠處就是泉州古城城南區域——古泉州最繁華的地方,元莊彌邵所撰鎮南門碑曾形容道「一城要地,莫盛於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於是乎集」。可惜的是如今南關只剩下殘牆斷壁的古城門(德濟門)遺址,遺址附近的聚寶街曾經滙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如今也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子,街上的店鋪經營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曾經是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集散地的富美碼頭,如今變成環城高架路,碼頭不知遷往何處,原地只剩下一座孤零零供奉蕭王爺的富美宮。
規格最高的天后宮
要數城南最出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當屬泉州天后宮,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朝廷在「筍江、巽水二流之滙,番舶客航聚集之地」的城南建順濟宮(即今天后宮),奉海神林默娘。這座天后宮的歷史雖然比不上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媽祖羽化升天後,湄洲島漁民所建的祖廟,但這座天后宮是海內外所有媽祖廟中規格最高(由歷代皇帝敕建敕封),現存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結構)的天后宮。元朝正式確認她是海神,進封「護國天妃」,代替南宋法定海神九日山通遠王的位置。明永樂五年(1407年),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出海前都會來此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祈求一帆風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統一台灣後,奏請晉封為「天后」,故改稱天后官。後清廷施行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隨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 巧遇台灣朝聖團
筆者到訪當天不是甚麼特別日子,但前往天后宮進香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以前漁民每逢船隻出海,即到天后燒香叩拜,祈求平安。如今事無大小,民眾都去天后宮請示媽祖。在老百姓心目中,不管今年皇帝位子輪到誰坐,只要你能保佑我家老少平平安安,我就天天為你上香。就像天后宮對面聚寶街上的教堂,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只要能保平安,西方聖母他們也拜。當日筆者還有幸遇到一個來自臺灣台北舊莊天后宮的朝聖團,他們先前往湄洲島天后祖廟朝聖,而泉州天后宮是第二站。其實早在2009年,海峽兩岸的媽祖信俗已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次泉州天后宮是以文化遺產身分申報,不知道今年7月份申報成功後,泉州天后宮算不算擁有世界文化雙遺產?
明代皇家海神
玄天上帝
沒想到泉州有座武當山,還有一座司職海神的真武廟。查資料得知真武帝君原為淨樂國太子,長大成人後不願繼承王位,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入太和山修道,歷經42年功成飛升,玉皇大帝封袍為玄武大帝。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其修行的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擋)之」。民間信奉玄武大帝,主要有守護、蕩魔除妖之神效。不過在泉州,袍搖身一變變成一位海神。根據《泉州府誌》記載,法石真武廟建於宋代,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按五行的說法,北方屬水,真武帝即是北方水神,故成為人們清除水災、免除乾旱的保護神。另外一個原因可能當年真武廟位於晉江入海口處的緣故,隨着海外交通的興盛,玄武廟逐漸演變為與媽祖並駕齊驅的海神廟。
身兼多職的玄武大帝
如今法石真武廟附近街區因為城市擴張,陸續填海造地已經看不到碼頭和大海。從新修建的停車場步入山門,沿石階登高而上,迎面是一塊凸出的巨石,當地百姓附會該石頭乃是真武大帝足下巨龜。有龜必有蛇,在龜石右前方有一塊像蛇頭的岩石連着四周蜿蜒的圍牆是真武大帝足下的大蛇。在龜石上立有半人多高的石碑,乃明代晉江縣令韓嶽立下的「吞海」石碑。古時漁民出海前都要來這裡祈求真武大帝保佑平安,希望讓船吞海,而不讓海吞船。寺廟前後共有7棵長了數百年的榕樹,裡面有一棵「情侶樹」,相傳為下南洋丈夫和留守故土妻子的化身,象徵着堅貞不渝的愛情。以前在真武廟武當山山頭可以遠眺大海,如今周圍都建滿高樓大廈,我想真武大帝也未曾想到這世界滄海桑田得這麼快,不知道再過幾年,會否從海神重新歸位蕩魔除妖的北方大神。
石湖碼頭英烈侯
其實在泉州還有很多從陸地上的神靈轉職成為海神。例如在石獅蚶江石湖碼頭(林鑾渡)邊有座始建於南宋期間的英烈侯廟。林鑾渡是東南亞各國商船進出泉州古刺桐港的一處重要的補給基地,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也是停靠在該碼頭。據史料記載,英烈侯原為惠安縣青山廟神祗,為唐光歐元年(885年)隨張悃將軍入閩的部將。五代時天下割據,兵燹疊告,英烈侯在惠安青山一帶抵禦海寇犧牲,鄉人建廟奉祀,朝廷封其為英烈侯。因英烈侯時常顯靈保佑一方水陸平安,後人戚其神恩,從惠安青山廟迎請到石湖碼頭奉祀。
漂洋過海的各路神仙
泉州作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不僅輸出了各式各樣的貨品,也傳播和引進了各類宗教和文化,相容並收。外來宗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基督教、猶太教等通過數以萬計的外國僑民傳入泉州,不說不知道,就連泉州最出名的地標建築—一開元寺,當初信奉的亦是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密宗流派。
兼收並蓄的開元寺
在全國眾多的開元寺裡,泉州這家開元寺比較特別。除了擁有中國三大甘露戒壇之一,還是國內少有供奉密宗五方佛的寺廟,跟其他佛寺所供奉的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有所不同。正中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據傳為唐玄宗御賜佛像),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邦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闕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密宗自唐朝開元年間由印度傳入中國,只傳了兩代便衰落,沒想到密宗的佛像在泉州用另外一種形式流傳下來。
中國三大戒壇
大殿後面是甘露戒壇殿,始建於宋朝,現存的戒壇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據記載,開元寺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戒壇是佛教徒受戒之處,壇分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木雕佛坐像。最特別之處在於所坐蓮花台有一千片蓮花瓣,每片蓮瓣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藻井下分五級,交疊上收。斗拱間也有24尊「飛天樂伎」,與大殿的「飛天」們拊翼高飛比較,另是一種獨特風韻。
寺中有寺
開元寺東西兩翼的建築群中,還有兩座小寺廟:水陸禪寺和准提禪寺。水陸寺舊為極樂院,始建於宋淳熙年間,明嘉靖三十七年改為水陸寺,內塑三世尊佛及護法神等佛像。小寺內還存放一尊在水庫發掘的五代時期觀音石雕像。另外一個寺中寺——准提禪寺俗稱小開元寺,在檀樾祠東邊,建於清康熙元年,此寺於2000年時改為「泉州佛教博物館」和「弘一大師紀念館」。
開元寺尋找印度教遺存
在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月台束腰處有74尊獅身人面石雕,這在佛教寺廟裡面是很少見的。獅身人面雕刻源自希臘,後東傳印度成為婆羅門教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除了獅身人面像,開元寺最出名的印度教遺存應該是大雄寶殿後廊那兩根十六角形青石柱。柱子上雕刻源自古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經典故事。據考證,這些石柱原是泉州婆羅門教寺裡的建築構件。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過海路傳入泉州,到元代盛極一時,建有規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蕃佛寺。該寺於元末動亂被毀,明洪武年間重修開元寺時,從廢棄的蕃佛寺移來大量帶有印度教題材的石刻構件來重建開元寺。城南天后官後殿那兩根青石柱,應該跟開元寺這兩根同出一處。
比孫悟空早百年的猴神 泉州古城的標誌開元寺雙塔,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兩塔分別建於唐末和五代,先後更築為磚塔。西塔上有一尊貌似孫悟空的浮雕,據考據西塔建於1237年,遠遠早於《西遊記》的成書年代(16世紀中)。西塔裡的孫悟空的形象,應該來自印度教敘事詩《羅摩衍那》中那隻可以騰雲駕霧的猴神。
閻摩那河七女出浴
克里希那化身吹笛牧童。看見七位美麗少女正在閻摩那河沐浴,一時玩心興起,偷竊了七女的衣裳。眾女沐浴完畢發現衣裳不翼而飛。她們發現了在樹頂上的牧童,便跪在樹下向牧童哀求把衣服還給她們。
毗濕奴騎坐金翅烏
金翅鳥化作人形,頸掛蛇形項圈,腕帶寶石玉鐲,頭頂刻花金冠,肩背後長着一對寬闊的翅膀,雙腳作騰越狀。在婆羅門教神界中,金翅鳥迦樓羅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
十臂人獅掰開凶魔
人獅是毗濕奴的化形,他把凶魔希拉尼亞凱西布抓來放在膝蓋上,兩手掰裂其肚皮,其餘的八條手臂各拿着象徵繁榮的法螺、力量的圓盤、權利的仙杖等法寶。
吹長笛的克里希那
克里希那常以幼童之姿站在多頭蛇身上吹笛子。克里希那為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
象鱷爭鬥
象和鱷魚都是毗濕奴的信徒,因惹怒其他神祗而被貶謫,彼此爭鬥不休。後來象猛然想到以鼻捲舉蓮花向毗濕奴求救。毗濕奴騎金翅鳥飛臨,殺死鱷魚,解救了大象。
飛天天使大集合
開元寺大雄寶殿石柱和桁樑接合處,刻有24尊飛天樂伎木雕。飛天樂伎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24尊妙音鳥的翅膀各不相同,有些長大鵬鳥翅膀,手捧文房四寶,象徵白天;有些長蝙蝠翅膀,手持南音樂器,表示黑夜。
基督教尖拱形
四翼天使石刻
1975年出土,碑刻形制為尖拱形,碑面浮雕為一位男性天使坐在雲上,頭戴三尖冠,手持十字架在腹間,背後有兩雙類似飛天的翅膀。其中冠帽、飛天「翅膀」、祥雲等元素,可見當時基督教在泉州已經本土化,現藏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天主教泉州主教
安德肋墓碑石
1294年羅馬教皇派3名意大利人來泉州傳教,安德肋是其中一位。墓碑上雕刻的天使,雖然經過幾百年的侵蝕,仍然可以分辨出來有明顯的中國式飛天風格。
泮宮聖賢門混血天使
1914年華僑李功藏捐資改建文廟泮宮門樓,頂斗拱處的裝飾,結合了開元寺飛天和西方天使的造型。飛天穿的短褲跟日本相撲手裝束一樣,頭髮類似西方人的捲髮。
混入佛教隊伍的草庵摩尼光佛
除了這些混入天使隊伍的飛天外,偷樑換柱的還有摩尼教光明佛,袍悄悄地把自己喬裝成佛像隱藏在泉州市郊的草庵。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即中國武俠小說裡的「日月神教一一明教」。其教義是揉合佛教、基督教和祆教而成,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於唐會昌年間(841~846年)由呼祿法師傅入福建,宋、元時期福建成為中國摩尼教的主要活動中心。元朝末年,「明教」教徒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不過歷史跟摩尼教開了一個大玩笑,朱元璋穩固政權後,開始以鐵血手腕肅清各種勢力,包括曾經助他成事的明教。殘餘的明教徒被迫轉入秘密活動,並且依附了更多的佛、道形式,摩尼教的寺廟、造像都不得不以佛教的面目示人,而草庵的摩尼教光明佛就在那時候「歸入」佛教。
明教?魔教還是摩尼教?
如今晉江草庵寺是中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保存著世界上唯一的摩尼造像。草庵寺前還曾出土過「明教會」字的黑釉碗和60多塊殘片,這些碗片是摩尼教教徒的食具。在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寫道:六派圍剿明教,教眾臨死前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燄飛騰之狀,唸誦明教的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現實中摩尼教經文很簡單,在草庵寺旁邊的大石頭上刻有:勸唸「摩尼光佛,無上至真,大力智慧,清淨光明」,當年金庸來泉州時,就專門去草庵求證他筆下所寫的明教與現實中摩尼教的差別。
漂洋過海的真主阿拉
外來宗教中,阿拉伯伊斯蘭教在泉州的影響力和遺存最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就保存了200多方伊斯蘭教墓碑石,其中清真寺門楣石刻4個,重修寺碑、建寺碑各一個,說明歷史上泉州曾經存在過六、七座清真寺。伊斯蘭教初創時期,已有阿拉伯穆斯林航海到泉州經商,同時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九世紀,泉州港邁入黃金時代,有數萬名阿拉伯穆斯林在泉州定居。他們的後裔與當地漢族通婚,在泉州地區繁衍生息。現在泉州一帶的回民還有四萬多人,有的還保留着回教的習慣,有的已經完全漢化,晉江陳埭丁氏、惠安百崎郭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東南沿海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區域。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方域誌》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門徒來中國傳教,一賢到廣州,二賢到揚州、三賢沙仕謁和四賢我高仕到泉州。三賢、四賢到泉州後於靈山結廬傳教,他們死後也就葬在這裡,因為夜裡常有靈異之光發出,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靈山聖墓」。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這裡做禮拜。後來穆斯林教徒不斷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資建造通淮街清淨寺,它是中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蘭教寺。
中國最古老的伊斯蘭寺
清淨寺又名艾蘇哈卜清真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仿照敘利亞大馬士草伊斯蘭教禮拜堂的樣式所建。主體建築有門樓、奉天壇、明善堂三部分。最初清淨寺內有一座高聳的宣禮塔,夜間塔頂點火,為商船導航。白天阿訇登上塔頂振臂一呼,來自遠方的大食商人到奉天壇(禮拜堂)做祈禱。奉天壇的門楣上刻有《古蘭經》 ,四壁花崗岩砌成高牆,開出8個長方形窗戶。大殿上原來巨大的圓頂,在1607年的大地震中轟然坍塌,一直都沒有修復,大殿空地上尚餘柱礎及殘柱九根。更為可惜的是1687年,一場颶風把宣禮塔也颳倒,如今只留下塔址。清淨寺的建築風格是10世紀以前中東地區伊斯蘭禮拜磊殿的流行模式,如今在阿拉伯地區已所存無幾。
前來貿易的各國商人除了帶來貨物外,還把他們老家的宗教一併帶來。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景(基督)教、波斯拜火教都為這古城留下眾多歷史痕跡:具有阿拉伯風情的清淨寺、留存印度婆羅門教雕像的開元寺、世界上唯一的草庵摩尼光明佛,再加上泉州本土神祇,一時間各路真主神佛雲集,整個泉州恍如一座來去匆匆的神仙驛站。這些外來宗教如那些匆匆商客一樣,有的擦盾而過,有的原地扎根,有的發揚光大,但大部分的宗教都隨着這個「東方第一大港」的沒落,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九日山
祈風祭海
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蹟16個遺產點中,超過一半跟宗教相關:九日山祈風石刻(道教)、真武廟(道教)、天后官(道教)、泉州府文廟(儒家)、老君巖造像(道教)、開元寺(佛教)、聖墓(伊斯蘭教)、清淨寺(伊斯蘭教)、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拜火教)。當中大部分的宗教信仰跟海洋神祗有很大關係:例如九日山拜的是泉州地區最早的海神——通遠王;真武廟供奉的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御封統領所有水族和水上事物的玄武大帝;天后官是掌管海上,而伊斯蘭聖墓、清淨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都是來泉州經商的蕃客帶來的外來宗教。人們常說「行船跑馬三分險」,無論是本土的泉州商人還是來泉經商的蕃客,大家都要看天吃飯,老天爺喜怒無常,難以預測,大船被風浪打翻,葬身海底的情況經常發生,只好請神靈們多多保祐。掌管海上安全的神祗自然受到普羅百姓歡迎。
上古有後羿射日的傳說,羿射九日之後,九個太陽墜於何方呢?傳說這九個太陽落入東海之濱。在爬九日山的時候,我突發奇想,覺得傳說中九日墮海的地方應該就在這裡。其實這座山之所以稱九日山,傳說晉代永嘉之亂南遷到泉州的中原人,每年都會在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一種說法是曾有修道之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要被這座山的名稱嚇住,其實這座山一點也不高,海拔不到一百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九日山除了泉州最早海神廟通惠廟外,還有佛教寺廟延福寺和供奉燈台媽的登台廟。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九日山的水不深,也無神龍,山腳下只有靜靜流淌的晉江。當年出入泉州港的中外遠洋船隊,都要借助海洋季風來遠航。夏季御西南風而來,冬季順東北風而去,一年兩次。每到船舶往返季節(四、五月回舶,十、十一月遺舶),泉州郡守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率領市舶司官員一起去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隆重的祈風儀式,敬祭海神,向通遠王祈求賜風,讓商舶在海上往返暢行。儀式完畢後還要登上九日山,將祈風典禮文字鐫刻在山壁石巖上。如今,南安豐州西邊的九日山上留下的70多方石刻,其中1104~1266年(南宋時)記敘祭海神祈風順的石刻十段,最為珍貴。
通遠王——泉州最早的海神
通遠王原是四川人,叫李元溥。唐代進士,為躲避戰禍隱居於此,並羽化成仙,李元溥因此被視為樂山(南安和永春縣交界處)山神,人們更建廟祭祀他。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年代,李元溥逐漸演化成泉州最早的男海神。於是,人們修建昭惠廟祭祀他,並封他為「通遠王」,意即保護船隻平安遠航。南宋之後「通遠王」第一海神位置逐漸給其他海神取代,如今演變成保境安民的地方性守護神。從九日山石刻處再往上行走,有一尊巨大的石佛,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漳泉節度使陳洪進主持雕刻阿彌陀佛像,和老君造像一樣面朝江海。據相關資料顯示,九日山此石佛為泉州目前發現最早的古石佛。
天后
從這裡起航
參觀完九日山祈風石刻,我們沿山腳下晉江,一路往泉州城區走。昔日繁忙的晉江上建了很多水壩和水電站,看不見漁船通航,遙想當年一艘艘商船滿載絲綢、茶葉、瓷器、石雕……從這裡揚帆欣航,駛向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等地。如今晉江兩岸建滿藍色屋頂的廠房,很多貨櫃車堵塞在馬路上,泉州港的繁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展示。好不容易從擁堵的泉州外環路擠進老城區,過了筍江橋不遠處就是泉州古城城南區域——古泉州最繁華的地方,元莊彌邵所撰鎮南門碑曾形容道「一城要地,莫盛於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於是乎集」。可惜的是如今南關只剩下殘牆斷壁的古城門(德濟門)遺址,遺址附近的聚寶街曾經滙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如今也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子,街上的店鋪經營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曾經是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集散地的富美碼頭,如今變成環城高架路,碼頭不知遷往何處,原地只剩下一座孤零零供奉蕭王爺的富美宮。
規格最高的天后宮
要數城南最出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當屬泉州天后宮,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朝廷在「筍江、巽水二流之滙,番舶客航聚集之地」的城南建順濟宮(即今天后宮),奉海神林默娘。這座天后宮的歷史雖然比不上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媽祖羽化升天後,湄洲島漁民所建的祖廟,但這座天后宮是海內外所有媽祖廟中規格最高(由歷代皇帝敕建敕封),現存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結構)的天后宮。元朝正式確認她是海神,進封「護國天妃」,代替南宋法定海神九日山通遠王的位置。明永樂五年(1407年),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出海前都會來此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祈求一帆風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統一台灣後,奏請晉封為「天后」,故改稱天后官。後清廷施行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隨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 巧遇台灣朝聖團
筆者到訪當天不是甚麼特別日子,但前往天后宮進香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以前漁民每逢船隻出海,即到天后燒香叩拜,祈求平安。如今事無大小,民眾都去天后宮請示媽祖。在老百姓心目中,不管今年皇帝位子輪到誰坐,只要你能保佑我家老少平平安安,我就天天為你上香。就像天后宮對面聚寶街上的教堂,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只要能保平安,西方聖母他們也拜。當日筆者還有幸遇到一個來自臺灣台北舊莊天后宮的朝聖團,他們先前往湄洲島天后祖廟朝聖,而泉州天后宮是第二站。其實早在2009年,海峽兩岸的媽祖信俗已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次泉州天后宮是以文化遺產身分申報,不知道今年7月份申報成功後,泉州天后宮算不算擁有世界文化雙遺產?
明代皇家海神
玄天上帝
沒想到泉州有座武當山,還有一座司職海神的真武廟。查資料得知真武帝君原為淨樂國太子,長大成人後不願繼承王位,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入太和山修道,歷經42年功成飛升,玉皇大帝封袍為玄武大帝。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其修行的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擋)之」。民間信奉玄武大帝,主要有守護、蕩魔除妖之神效。不過在泉州,袍搖身一變變成一位海神。根據《泉州府誌》記載,法石真武廟建於宋代,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按五行的說法,北方屬水,真武帝即是北方水神,故成為人們清除水災、免除乾旱的保護神。另外一個原因可能當年真武廟位於晉江入海口處的緣故,隨着海外交通的興盛,玄武廟逐漸演變為與媽祖並駕齊驅的海神廟。
身兼多職的玄武大帝
如今法石真武廟附近街區因為城市擴張,陸續填海造地已經看不到碼頭和大海。從新修建的停車場步入山門,沿石階登高而上,迎面是一塊凸出的巨石,當地百姓附會該石頭乃是真武大帝足下巨龜。有龜必有蛇,在龜石右前方有一塊像蛇頭的岩石連着四周蜿蜒的圍牆是真武大帝足下的大蛇。在龜石上立有半人多高的石碑,乃明代晉江縣令韓嶽立下的「吞海」石碑。古時漁民出海前都要來這裡祈求真武大帝保佑平安,希望讓船吞海,而不讓海吞船。寺廟前後共有7棵長了數百年的榕樹,裡面有一棵「情侶樹」,相傳為下南洋丈夫和留守故土妻子的化身,象徵着堅貞不渝的愛情。以前在真武廟武當山山頭可以遠眺大海,如今周圍都建滿高樓大廈,我想真武大帝也未曾想到這世界滄海桑田得這麼快,不知道再過幾年,會否從海神重新歸位蕩魔除妖的北方大神。
石湖碼頭英烈侯
其實在泉州還有很多從陸地上的神靈轉職成為海神。例如在石獅蚶江石湖碼頭(林鑾渡)邊有座始建於南宋期間的英烈侯廟。林鑾渡是東南亞各國商船進出泉州古刺桐港的一處重要的補給基地,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也是停靠在該碼頭。據史料記載,英烈侯原為惠安縣青山廟神祗,為唐光歐元年(885年)隨張悃將軍入閩的部將。五代時天下割據,兵燹疊告,英烈侯在惠安青山一帶抵禦海寇犧牲,鄉人建廟奉祀,朝廷封其為英烈侯。因英烈侯時常顯靈保佑一方水陸平安,後人戚其神恩,從惠安青山廟迎請到石湖碼頭奉祀。
漂洋過海的各路神仙
泉州作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不僅輸出了各式各樣的貨品,也傳播和引進了各類宗教和文化,相容並收。外來宗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基督教、猶太教等通過數以萬計的外國僑民傳入泉州,不說不知道,就連泉州最出名的地標建築—一開元寺,當初信奉的亦是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密宗流派。
兼收並蓄的開元寺
在全國眾多的開元寺裡,泉州這家開元寺比較特別。除了擁有中國三大甘露戒壇之一,還是國內少有供奉密宗五方佛的寺廟,跟其他佛寺所供奉的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有所不同。正中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據傳為唐玄宗御賜佛像),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邦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闕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密宗自唐朝開元年間由印度傳入中國,只傳了兩代便衰落,沒想到密宗的佛像在泉州用另外一種形式流傳下來。
中國三大戒壇
大殿後面是甘露戒壇殿,始建於宋朝,現存的戒壇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據記載,開元寺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戒壇是佛教徒受戒之處,壇分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木雕佛坐像。最特別之處在於所坐蓮花台有一千片蓮花瓣,每片蓮瓣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藻井下分五級,交疊上收。斗拱間也有24尊「飛天樂伎」,與大殿的「飛天」們拊翼高飛比較,另是一種獨特風韻。
寺中有寺
開元寺東西兩翼的建築群中,還有兩座小寺廟:水陸禪寺和准提禪寺。水陸寺舊為極樂院,始建於宋淳熙年間,明嘉靖三十七年改為水陸寺,內塑三世尊佛及護法神等佛像。小寺內還存放一尊在水庫發掘的五代時期觀音石雕像。另外一個寺中寺——准提禪寺俗稱小開元寺,在檀樾祠東邊,建於清康熙元年,此寺於2000年時改為「泉州佛教博物館」和「弘一大師紀念館」。
開元寺尋找印度教遺存
在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月台束腰處有74尊獅身人面石雕,這在佛教寺廟裡面是很少見的。獅身人面雕刻源自希臘,後東傳印度成為婆羅門教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除了獅身人面像,開元寺最出名的印度教遺存應該是大雄寶殿後廊那兩根十六角形青石柱。柱子上雕刻源自古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經典故事。據考證,這些石柱原是泉州婆羅門教寺裡的建築構件。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過海路傳入泉州,到元代盛極一時,建有規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蕃佛寺。該寺於元末動亂被毀,明洪武年間重修開元寺時,從廢棄的蕃佛寺移來大量帶有印度教題材的石刻構件來重建開元寺。城南天后官後殿那兩根青石柱,應該跟開元寺這兩根同出一處。
比孫悟空早百年的猴神 泉州古城的標誌開元寺雙塔,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兩塔分別建於唐末和五代,先後更築為磚塔。西塔上有一尊貌似孫悟空的浮雕,據考據西塔建於1237年,遠遠早於《西遊記》的成書年代(16世紀中)。西塔裡的孫悟空的形象,應該來自印度教敘事詩《羅摩衍那》中那隻可以騰雲駕霧的猴神。
閻摩那河七女出浴
克里希那化身吹笛牧童。看見七位美麗少女正在閻摩那河沐浴,一時玩心興起,偷竊了七女的衣裳。眾女沐浴完畢發現衣裳不翼而飛。她們發現了在樹頂上的牧童,便跪在樹下向牧童哀求把衣服還給她們。
毗濕奴騎坐金翅烏
金翅鳥化作人形,頸掛蛇形項圈,腕帶寶石玉鐲,頭頂刻花金冠,肩背後長着一對寬闊的翅膀,雙腳作騰越狀。在婆羅門教神界中,金翅鳥迦樓羅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
十臂人獅掰開凶魔
人獅是毗濕奴的化形,他把凶魔希拉尼亞凱西布抓來放在膝蓋上,兩手掰裂其肚皮,其餘的八條手臂各拿着象徵繁榮的法螺、力量的圓盤、權利的仙杖等法寶。
吹長笛的克里希那
克里希那常以幼童之姿站在多頭蛇身上吹笛子。克里希那為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
象鱷爭鬥
象和鱷魚都是毗濕奴的信徒,因惹怒其他神祗而被貶謫,彼此爭鬥不休。後來象猛然想到以鼻捲舉蓮花向毗濕奴求救。毗濕奴騎金翅鳥飛臨,殺死鱷魚,解救了大象。
飛天天使大集合
開元寺大雄寶殿石柱和桁樑接合處,刻有24尊飛天樂伎木雕。飛天樂伎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24尊妙音鳥的翅膀各不相同,有些長大鵬鳥翅膀,手捧文房四寶,象徵白天;有些長蝙蝠翅膀,手持南音樂器,表示黑夜。
基督教尖拱形
四翼天使石刻
1975年出土,碑刻形制為尖拱形,碑面浮雕為一位男性天使坐在雲上,頭戴三尖冠,手持十字架在腹間,背後有兩雙類似飛天的翅膀。其中冠帽、飛天「翅膀」、祥雲等元素,可見當時基督教在泉州已經本土化,現藏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天主教泉州主教
安德肋墓碑石
1294年羅馬教皇派3名意大利人來泉州傳教,安德肋是其中一位。墓碑上雕刻的天使,雖然經過幾百年的侵蝕,仍然可以分辨出來有明顯的中國式飛天風格。
泮宮聖賢門混血天使
1914年華僑李功藏捐資改建文廟泮宮門樓,頂斗拱處的裝飾,結合了開元寺飛天和西方天使的造型。飛天穿的短褲跟日本相撲手裝束一樣,頭髮類似西方人的捲髮。
混入佛教隊伍的草庵摩尼光佛
除了這些混入天使隊伍的飛天外,偷樑換柱的還有摩尼教光明佛,袍悄悄地把自己喬裝成佛像隱藏在泉州市郊的草庵。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即中國武俠小說裡的「日月神教一一明教」。其教義是揉合佛教、基督教和祆教而成,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於唐會昌年間(841~846年)由呼祿法師傅入福建,宋、元時期福建成為中國摩尼教的主要活動中心。元朝末年,「明教」教徒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不過歷史跟摩尼教開了一個大玩笑,朱元璋穩固政權後,開始以鐵血手腕肅清各種勢力,包括曾經助他成事的明教。殘餘的明教徒被迫轉入秘密活動,並且依附了更多的佛、道形式,摩尼教的寺廟、造像都不得不以佛教的面目示人,而草庵的摩尼教光明佛就在那時候「歸入」佛教。
明教?魔教還是摩尼教?
如今晉江草庵寺是中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保存著世界上唯一的摩尼造像。草庵寺前還曾出土過「明教會」字的黑釉碗和60多塊殘片,這些碗片是摩尼教教徒的食具。在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寫道:六派圍剿明教,教眾臨死前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燄飛騰之狀,唸誦明教的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現實中摩尼教經文很簡單,在草庵寺旁邊的大石頭上刻有:勸唸「摩尼光佛,無上至真,大力智慧,清淨光明」,當年金庸來泉州時,就專門去草庵求證他筆下所寫的明教與現實中摩尼教的差別。
漂洋過海的真主阿拉
外來宗教中,阿拉伯伊斯蘭教在泉州的影響力和遺存最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就保存了200多方伊斯蘭教墓碑石,其中清真寺門楣石刻4個,重修寺碑、建寺碑各一個,說明歷史上泉州曾經存在過六、七座清真寺。伊斯蘭教初創時期,已有阿拉伯穆斯林航海到泉州經商,同時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九世紀,泉州港邁入黃金時代,有數萬名阿拉伯穆斯林在泉州定居。他們的後裔與當地漢族通婚,在泉州地區繁衍生息。現在泉州一帶的回民還有四萬多人,有的還保留着回教的習慣,有的已經完全漢化,晉江陳埭丁氏、惠安百崎郭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東南沿海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區域。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方域誌》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門徒來中國傳教,一賢到廣州,二賢到揚州、三賢沙仕謁和四賢我高仕到泉州。三賢、四賢到泉州後於靈山結廬傳教,他們死後也就葬在這裡,因為夜裡常有靈異之光發出,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靈山聖墓」。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這裡做禮拜。後來穆斯林教徒不斷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資建造通淮街清淨寺,它是中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蘭教寺。
中國最古老的伊斯蘭寺
清淨寺又名艾蘇哈卜清真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仿照敘利亞大馬士草伊斯蘭教禮拜堂的樣式所建。主體建築有門樓、奉天壇、明善堂三部分。最初清淨寺內有一座高聳的宣禮塔,夜間塔頂點火,為商船導航。白天阿訇登上塔頂振臂一呼,來自遠方的大食商人到奉天壇(禮拜堂)做祈禱。奉天壇的門楣上刻有《古蘭經》 ,四壁花崗岩砌成高牆,開出8個長方形窗戶。大殿上原來巨大的圓頂,在1607年的大地震中轟然坍塌,一直都沒有修復,大殿空地上尚餘柱礎及殘柱九根。更為可惜的是1687年,一場颶風把宣禮塔也颳倒,如今只留下塔址。清淨寺的建築風格是10世紀以前中東地區伊斯蘭禮拜磊殿的流行模式,如今在阿拉伯地區已所存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