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学校外部环境、学生主体、学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基本职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当前, 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 适应形势, 有所作为。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既使我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2、90后学生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
90后的思想观念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的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而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相对较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产生社会、家庭对自己是不公平的想法,内心世界从童年开始变“老”。
3、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模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三、新形式下学生管理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的差异,还包括其内在性格、气质、爱好等非知识因素的差异。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来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之才。
2、突出能力培养,增强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突出个人能力的加分项,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热点,创新意识的表现着重体现在个人能力上,两者息息相关,综合测评方法应充分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实施与贯彻。
3、注重与就业相联系测评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因为仅仅具备 做事!能力的高职学生,只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却很可能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现在很多单位要求同学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活动能力,要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可以凭自己的这些特殊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上这些要求应在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中予以充分的反映。
总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来,在工作内容上由“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转变,把学生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上来,为学生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遵纪守法、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的21世纪的合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贺志燕.浅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李建军.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探讨[J].重庆政治,2006(4).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基本职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当前, 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 适应形势, 有所作为。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既使我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2、90后学生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
90后的思想观念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的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而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相对较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产生社会、家庭对自己是不公平的想法,内心世界从童年开始变“老”。
3、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模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三、新形式下学生管理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的差异,还包括其内在性格、气质、爱好等非知识因素的差异。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来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之才。
2、突出能力培养,增强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突出个人能力的加分项,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热点,创新意识的表现着重体现在个人能力上,两者息息相关,综合测评方法应充分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实施与贯彻。
3、注重与就业相联系测评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因为仅仅具备 做事!能力的高职学生,只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却很可能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现在很多单位要求同学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活动能力,要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可以凭自己的这些特殊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上这些要求应在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中予以充分的反映。
总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来,在工作内容上由“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转变,把学生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上来,为学生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遵纪守法、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的21世纪的合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贺志燕.浅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李建军.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探讨[J].重庆政治,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