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千年传承的民族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北京珐琅厂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云想衣裳花想容,四十余年光阴似箭,作为北京珐琅厂首席设计师,李静潜心于景泰蓝艺术,不断探索创新,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开拓出当代景泰蓝艺术新的生命力,她创作的艺术精品多次作为国礼馈赠外国首脑政要。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非遗技艺后继乏人。如何挖掘传统技艺,推动非遗的市场价值和创新传承,记者日前专访了第二届“北京大工匠”获得者李静。
发乎于心 践之于行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在北京珐琅厂工作四十多年了,请谈谈当年是如何结缘景泰蓝的?
李静:1978年,根据形势发展,北京珐琅厂首次开设了技校并招收了第一届学员,主要是以绘画为专长的技师和技术工人,初衷就是为了传承景泰蓝制作技艺。我小时候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当时报名完全就是自己的爱好。
记得第一届有340多人报名考试,最后录取了31人,25个男生6个女生。凭借我在美术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幸运地考进了珐琅厂技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后来又进入珐琅厂进行定向的技术培养。可以说,因为自己的兴趣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方向。
之后技校又招生了两期,三期总共招了90多位学员,但是后来选择留下来做这行的很少,大多人才都流失了。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有自身局限性,包括那时候计划经济下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许多学员选择了继续升学深造,当年我们这届31位同学如今也只留下我和钟连盛(北京珐琅厂总经理)两人了。
在从事景泰蓝的开发设计工作中,我有幸得到了国家第一代景泰蓝设计大师钱美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以及我的技校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的悉心教诲,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习到了设计技术,更学习到了对景泰蓝艺术的热爱和坚守。
记者:您提到了行业的局限?
李静:上世纪80年代初期,珐琅厂的市场还是比较火的,产品大多销往海外,那时候职工有3000多人。1990年前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我们出口的订单少了,这时候就要去适应市场才能生存下去。到了2003年左右,珐琅厂进行了改制,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不少老字号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时期。
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和升华,您对景泰蓝艺术的理解认知肯定和初始时不一样,此刻在您的眼中,真正的珐琅美在哪里?
李静:我认为如今多元化的元素更多了。我们这些年设计制作的景泰蓝制品,很多作为国礼被政府赠送到海外,其中《盛世欢歌》还被联合国万国宫收藏,这些都说明它已经上升到高端的艺术层面。同时它作为装饰装修的元素也更多进入到诸如酒店和家庭领域,融入到现代化的生活当中,这对景泰蓝的艺术美无疑有了更多的展示渠道,让我们看到景泰蓝的美正在呈现多样化特征,它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层次,正在演变成一种更加大众化的国民文化。
瓷器深受人们喜爱,可是容易打碎,木器比较单一,大理石有点冷冰冰,唯有景泰蓝它是富有色彩、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品,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一个阶段的景泰蓝制品看到那個时期的艺术特点、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它都是不一样的。
创新赢得市场
记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需要在包括造型、思维上的一些创新,才能赋予一个古老的技艺以新的活力。
李静:这么多年我涉及到的题材种类比较多,但是现在回过头看,每一个时期或是不同年龄段确实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太一样的,当你慢慢沉淀下来的时候,你的设计跟年轻的时候也会发生变化。比如2013年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广西,对那里的山水风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山脉那种柔美、树林那种静谧,依山傍水的慢坡还有水雾,都让我产生了一种切身的感知。我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从漓江回来后我确实做出来了,大概半年多时间,作品《印象》不光将漓江原始的风格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受到桂林山水的灵感启发,在创作中我摒弃了一贯的瓶罐造型,首次独创了以石头造型作为载体,这是一次创新,将原先凸凹有致变成打磨平整的画面,运用景泰蓝的语言展现出来。
记者:您有了不同以往的一种感觉?
李静:有些东西需要慢慢去沉淀,沉淀以后才能变成一种思想,然后再投入到创作中,这样里面的元素会越来越丰富,因此作品会更加厚重。虽然这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有生命力的,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去突破、去发扬光大。
记者:市场实际上和之前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否存在一些困难,如何适应新市场开辟新领域?
李静:这一块我们自己是有市场调查的,我们本身也有商品部,通过来访的客人或者网购、直播等渠道会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客户的反馈进行分析,从上到下的会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对于产品风格会有一些提前规划和设计。
对于慕名而来的一些客户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制作。印象很深的是一名香港客户的订单。对方跟我们订了1.8米、2米、2.5米、4米的四种大瓶。这种超常规的大瓶我们第一次遇到,难度更大的是题材,客户都做了非常严格近乎苛刻的限定,工期还很短,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只给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这几对不同题材的大瓶,从我们搜集素材、设计图纸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这是很难的一件事,真的是虐心的一个过程。但也是为了企业生存发展,对我们是挑战也好、考验也罢,你都要去做。
最终这件事我们还是如期完成了,而且香港的客人也非常满意。后来对方又做了几次复购,包括安装,对我们的工艺都是特别满意和认可的。
记者:你们也是头一次遇到要求如此苛刻的一位客户吧?
李静:是的,所以需要动脑子。因为现在来看的话,对方对我们虽然要求苛刻,但他也是慕名而至,可能在其他地方做不了或者不放心,所以交给我们来做。这里面也体现了企业的一个信誉度,我们企业从1956年建厂到现在65年了,就只做了这一件事,我们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所以只要是企业需要我们去努力的时候,大家从来不讲什么条件、有什么怨言。包括去年夏天接的通州环球国际影城内三幅景泰蓝壁画的订单,工期只有100天,我们几位设计人员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大家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了这个大工程。一幅壁画有30多平方米,三幅将近100平方米,你看里边的细腻程度、里边的人物,都是一笔一画点点滴滴手工去勾勒出来的,都是基于大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去完成的。在酒店进门处,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壮观、特别有气势,是环球影城内唯一一个体现中国元素的文化工程。
記者:等到饱含着心血的这么一幅作品出来的时候,您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李静:真是值得的。后来我还跟大家开玩笑,说好像是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送人了那种感觉,里面贯穿了自己很多的情感,怎样从无到有一步步地呈现出来,点滴之间凝结着我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以初心 致匠心
记者:凭借多年积淀的实力,还有一种责任心使命感,这个市场是在不断地扩大。
李静:是的。首先是自己要喜欢,只有你喜欢往前延伸的时候才能去想我怎么把这件事做好了,怎样把这个作品做得更完美一点,起码能代表这个时期的一种水平,这是基本的出发点。因为景泰蓝作品它不会变色,铜胎也不会变形,没有人为去打坏的话它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这样的话我感觉什么呢?我的故事在里面,我的情怀在里面,我可以跟你讲一个这个时期的故事,它就不是一种泛泛的东西。
记者:实际上它成为了一个载体,您希望它是一个精品可以流传下去。
李静:对,代表了当代的一种审美,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记者:您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今社会节奏比较快,实际上不少老字号和一些非遗技艺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您是否也有自己的思考?老字号和非遗技艺应该怎样体现自身的商业价值或者说市场价值?
李静:就拿饮食文化来说,里面老字号比较多,但我认为一些小吃不能简单把它做成一种快餐文化,只是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想着如何作为一种事业去传承好,比如每天要去想怎样好好去做这件事儿,不光赚钱快,起码是吃的能吸引人、喝的能营养人,是健康的,能让人感觉到你的东西确实是好,并不是天天拿着钱搁自己兜里还嫌钱搁得太慢。要有那种想法,我老说你还真是死得快。
记者:就是要做精,要用心。
李静:对,这个确实需要去好好想的。面对喧嚣的市场,人来车往难免浮躁,要用平常心去做事,德行也好、做人也好,起码要有一个底线去做事。不是说滥竽充数,也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说我吹这个事情是怎样的,这个东西靠吹,有一天泡沫会破的。如果你说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没做成,那可能是外界给你带来的这种阻碍。如果说你根本就没去做,你只是看别人做老字号挣钱了,你也想着赶紧利用老字号的招牌、口碑去挣钱,不做好给做砸了,你可能转一圈再去推另一个老字号,那么就没有老字号一说了。所以你要把它当成自己家的事,不是光嘴头上说说,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样你就不由自主地认真下来,就想踏实下来怎么把这件事做好了。到那个程度,你的质量提高了,被大家认可被市场接受了,这样才会越来越好,老字号和非遗技艺也得到了传承,你可以在里面得到回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是最重要的。
记者手记:
如今,李静老师已经年届六十,工作时需要借助花镜,但在为记者挑选图片时,她一幅幅仔细严选,务实严谨的形象跃然而出。“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采访过程中李静数度哽咽,或许,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们一代人守着时光,耐住寂寞,以历久弥新的匠心为时代打造精品,追求一种卓越品质的同时也诠释了大国工匠的情怀与担当。
发乎于心 践之于行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在北京珐琅厂工作四十多年了,请谈谈当年是如何结缘景泰蓝的?
李静:1978年,根据形势发展,北京珐琅厂首次开设了技校并招收了第一届学员,主要是以绘画为专长的技师和技术工人,初衷就是为了传承景泰蓝制作技艺。我小时候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当时报名完全就是自己的爱好。
记得第一届有340多人报名考试,最后录取了31人,25个男生6个女生。凭借我在美术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幸运地考进了珐琅厂技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后来又进入珐琅厂进行定向的技术培养。可以说,因为自己的兴趣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方向。
之后技校又招生了两期,三期总共招了90多位学员,但是后来选择留下来做这行的很少,大多人才都流失了。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有自身局限性,包括那时候计划经济下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许多学员选择了继续升学深造,当年我们这届31位同学如今也只留下我和钟连盛(北京珐琅厂总经理)两人了。
在从事景泰蓝的开发设计工作中,我有幸得到了国家第一代景泰蓝设计大师钱美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以及我的技校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的悉心教诲,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习到了设计技术,更学习到了对景泰蓝艺术的热爱和坚守。
记者:您提到了行业的局限?
李静:上世纪80年代初期,珐琅厂的市场还是比较火的,产品大多销往海外,那时候职工有3000多人。1990年前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我们出口的订单少了,这时候就要去适应市场才能生存下去。到了2003年左右,珐琅厂进行了改制,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不少老字号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时期。
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和升华,您对景泰蓝艺术的理解认知肯定和初始时不一样,此刻在您的眼中,真正的珐琅美在哪里?
李静:我认为如今多元化的元素更多了。我们这些年设计制作的景泰蓝制品,很多作为国礼被政府赠送到海外,其中《盛世欢歌》还被联合国万国宫收藏,这些都说明它已经上升到高端的艺术层面。同时它作为装饰装修的元素也更多进入到诸如酒店和家庭领域,融入到现代化的生活当中,这对景泰蓝的艺术美无疑有了更多的展示渠道,让我们看到景泰蓝的美正在呈现多样化特征,它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层次,正在演变成一种更加大众化的国民文化。
瓷器深受人们喜爱,可是容易打碎,木器比较单一,大理石有点冷冰冰,唯有景泰蓝它是富有色彩、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品,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一个阶段的景泰蓝制品看到那個时期的艺术特点、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它都是不一样的。
创新赢得市场
记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需要在包括造型、思维上的一些创新,才能赋予一个古老的技艺以新的活力。
李静:这么多年我涉及到的题材种类比较多,但是现在回过头看,每一个时期或是不同年龄段确实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太一样的,当你慢慢沉淀下来的时候,你的设计跟年轻的时候也会发生变化。比如2013年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广西,对那里的山水风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山脉那种柔美、树林那种静谧,依山傍水的慢坡还有水雾,都让我产生了一种切身的感知。我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从漓江回来后我确实做出来了,大概半年多时间,作品《印象》不光将漓江原始的风格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受到桂林山水的灵感启发,在创作中我摒弃了一贯的瓶罐造型,首次独创了以石头造型作为载体,这是一次创新,将原先凸凹有致变成打磨平整的画面,运用景泰蓝的语言展现出来。
记者:您有了不同以往的一种感觉?
李静:有些东西需要慢慢去沉淀,沉淀以后才能变成一种思想,然后再投入到创作中,这样里面的元素会越来越丰富,因此作品会更加厚重。虽然这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有生命力的,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去突破、去发扬光大。
记者:市场实际上和之前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否存在一些困难,如何适应新市场开辟新领域?
李静:这一块我们自己是有市场调查的,我们本身也有商品部,通过来访的客人或者网购、直播等渠道会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客户的反馈进行分析,从上到下的会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对于产品风格会有一些提前规划和设计。
对于慕名而来的一些客户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制作。印象很深的是一名香港客户的订单。对方跟我们订了1.8米、2米、2.5米、4米的四种大瓶。这种超常规的大瓶我们第一次遇到,难度更大的是题材,客户都做了非常严格近乎苛刻的限定,工期还很短,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只给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这几对不同题材的大瓶,从我们搜集素材、设计图纸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这是很难的一件事,真的是虐心的一个过程。但也是为了企业生存发展,对我们是挑战也好、考验也罢,你都要去做。
最终这件事我们还是如期完成了,而且香港的客人也非常满意。后来对方又做了几次复购,包括安装,对我们的工艺都是特别满意和认可的。
记者:你们也是头一次遇到要求如此苛刻的一位客户吧?
李静:是的,所以需要动脑子。因为现在来看的话,对方对我们虽然要求苛刻,但他也是慕名而至,可能在其他地方做不了或者不放心,所以交给我们来做。这里面也体现了企业的一个信誉度,我们企业从1956年建厂到现在65年了,就只做了这一件事,我们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所以只要是企业需要我们去努力的时候,大家从来不讲什么条件、有什么怨言。包括去年夏天接的通州环球国际影城内三幅景泰蓝壁画的订单,工期只有100天,我们几位设计人员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大家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了这个大工程。一幅壁画有30多平方米,三幅将近100平方米,你看里边的细腻程度、里边的人物,都是一笔一画点点滴滴手工去勾勒出来的,都是基于大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去完成的。在酒店进门处,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壮观、特别有气势,是环球影城内唯一一个体现中国元素的文化工程。
記者:等到饱含着心血的这么一幅作品出来的时候,您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李静:真是值得的。后来我还跟大家开玩笑,说好像是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送人了那种感觉,里面贯穿了自己很多的情感,怎样从无到有一步步地呈现出来,点滴之间凝结着我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以初心 致匠心
记者:凭借多年积淀的实力,还有一种责任心使命感,这个市场是在不断地扩大。
李静:是的。首先是自己要喜欢,只有你喜欢往前延伸的时候才能去想我怎么把这件事做好了,怎样把这个作品做得更完美一点,起码能代表这个时期的一种水平,这是基本的出发点。因为景泰蓝作品它不会变色,铜胎也不会变形,没有人为去打坏的话它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这样的话我感觉什么呢?我的故事在里面,我的情怀在里面,我可以跟你讲一个这个时期的故事,它就不是一种泛泛的东西。
记者:实际上它成为了一个载体,您希望它是一个精品可以流传下去。
李静:对,代表了当代的一种审美,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记者:您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今社会节奏比较快,实际上不少老字号和一些非遗技艺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您是否也有自己的思考?老字号和非遗技艺应该怎样体现自身的商业价值或者说市场价值?
李静:就拿饮食文化来说,里面老字号比较多,但我认为一些小吃不能简单把它做成一种快餐文化,只是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想着如何作为一种事业去传承好,比如每天要去想怎样好好去做这件事儿,不光赚钱快,起码是吃的能吸引人、喝的能营养人,是健康的,能让人感觉到你的东西确实是好,并不是天天拿着钱搁自己兜里还嫌钱搁得太慢。要有那种想法,我老说你还真是死得快。
记者:就是要做精,要用心。
李静:对,这个确实需要去好好想的。面对喧嚣的市场,人来车往难免浮躁,要用平常心去做事,德行也好、做人也好,起码要有一个底线去做事。不是说滥竽充数,也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说我吹这个事情是怎样的,这个东西靠吹,有一天泡沫会破的。如果你说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没做成,那可能是外界给你带来的这种阻碍。如果说你根本就没去做,你只是看别人做老字号挣钱了,你也想着赶紧利用老字号的招牌、口碑去挣钱,不做好给做砸了,你可能转一圈再去推另一个老字号,那么就没有老字号一说了。所以你要把它当成自己家的事,不是光嘴头上说说,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样你就不由自主地认真下来,就想踏实下来怎么把这件事做好了。到那个程度,你的质量提高了,被大家认可被市场接受了,这样才会越来越好,老字号和非遗技艺也得到了传承,你可以在里面得到回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是最重要的。
记者手记:
如今,李静老师已经年届六十,工作时需要借助花镜,但在为记者挑选图片时,她一幅幅仔细严选,务实严谨的形象跃然而出。“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采访过程中李静数度哽咽,或许,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们一代人守着时光,耐住寂寞,以历久弥新的匠心为时代打造精品,追求一种卓越品质的同时也诠释了大国工匠的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