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案:“乖乖女”变成“折腾女”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女儿来到心理咨询室。妈妈告诉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小丽,近半年由听话的“乖乖女”,突然变成了浑身长刺的“折腾女”,自己观察许久,也找不出女儿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女儿本来很自觉,放学一回家就自己做作业,然后找课外书看,或看会儿动画片;可是现在回家就是看电视,上网下载另类音乐或动画片,老师布置的作业勉强完成,以前每天作业基本上都正确,并且得A,现在错误很多,老师常常让她重做……妈妈一叫她认真学习,不要再玩电脑看动画片了,她就大声跟妈妈吵闹,跟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
我再问到小丽时,小丽一声不吭,妈妈在旁边更加气愤,说道:“你看看,她就是这个样子,问她到底要怎么样?她就是什么也不说,只要我别再管她。”
我问小丽爸爸怎么看这个问题时,气氛一下子变了,妈妈不再开口,小丽则偷偷看着妈妈的表情。
根源:父母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妈妈想了想,语速很慢地说道:“他爸爸工作忙,不是经常回家。”这时小丽说出了进入咨询室来的第一句话:“才不是呢,妈妈说谎,你们经常吵架,爸爸不喜欢回家。”
我对这句话很重视,不仅是小丽第一次跟我沟通,而且是在话题提到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爸爸时,这是不是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提供,有没有可能是小丽发生转变的一个关键呢?
在后面的交谈中,妈妈提到跟爸爸之间出现裂痕有一年的时间,开始他们还会避开小丽争吵,后来实在控制不住,当着小丽的面也吵。爸爸有个习惯,就是一吵架常常会摔门而出,自己没有在意,在气头上,也管不了什么了。现在想起来,当时小丽应该是害怕的。
我又询问了一些小丽在学校的情况,妈妈说她在学习上变得马虎了,不如原来认真,跟同学的关系还是不错的。看来父母的婚姻问题是小丽转变的关键。
当我问到,下周是否还需要再咨询的时候,妈妈很急迫地说要,而问到小丽时,她则表示:“我是不想的,如果妈妈想,我可以陪妈妈来。”于是我们预约了下周见面的时间,当我表达出希望爸爸一起来的愿望时,小丽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竟然主动说:“我回家动员爸爸一起来。”
解决方案:给予孩子安全感
一周很快就过去了,一家三口如约而至。小丽的表情比上次要轻松,还充满着期待,她领着爸爸先进门,然后安排爸爸坐在妈妈身边,自己则紧靠着妈妈坐下来。
爸爸:“女儿变了我也很急,开始还很有耐心,哄着她、顺着她,到后来这孩子油盐不进的样子,惹火了我,耐心用光了,控制不了也会跟女儿大吼大叫,有几次还动手揍了她,可是看她痛哭的样子,我也很心疼。”
咨询师:“我发现小丽蛮喜欢谈爸爸的,小丽来说说,你一进门就把妈妈和爸爸的座位安排在一起,有什么想法吗?”
小丽现在已经比第一次的时候自在了很多,认真地说:“我想爸爸妈妈在一起。”嫩脆的声音,就这样把她心底的愿望重重砸在了每个人的心田。
咨询师:“小丽,如果座位可以调整,你最想坐在什么地方?”
小丽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笑了起来,说:“我要坐在爸爸妈妈中间。”说完就拉起妈妈,跟妈妈换了一个位置。
父母脸上都洋溢起了笑容,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了思考中。
这个座位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小丽内心明明希望自己在父母中间,但是因为担心父母关系不好,所以一开始自己“牺牲”了一下,让他们坐在一起,而自己在旁边陪伴,孩子的压力、渴望、担心的情绪以安排座位的方式呈现给了大人们。
妈妈:“我很震撼,这一年自己心情整体上不算好,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关注得不多,出现了变化只会批评,没有好好寻找一下孩子变化的根源在哪里?原来根源是在我们自身。”
爸爸:“无论我跟她妈妈怎么争吵,我对小丽的爱从来没有少过,但是没想到我们的行为给小丽带来了这么多的担忧,更没想到孩子这么敏感。我们要调整好夫妻关系,让女儿不再害怕和担心。”
爸爸妈妈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女儿出现变化的原因了,他们不再仅仅指责女儿,而开始从自己的言行带给女儿影响的角度去思考,这就走出了帮助女儿改善的第一步。
我问小丽:“爸爸妈妈吵架时,你会怎么想?”
小丽:“我担心他们不再爱我了。”
我继续问道:“小丽发生变化的这半年,爸爸在家里的时间有没有增多?”
爸爸:“自从她作业不认真写以后,我每天晚上都要陪她做一会儿作业,督促她。”
妈妈补充道:“有几次我跟他吵架,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摔门出去了。”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还不是很会把自己的感受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从这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在小丽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她用这样“折腾”的方式很有效地把爸爸妈妈都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小丽的爸爸妈妈从这次咨询中收获很多,原来,一直认为女儿有问题,其实源头在自己身上,这让他们看到了解决女儿问题的途径:把怎么尽快修复好夫妻关系作为当务之急,让小丽的这份担心减轻直至消除,这是帮助小丽改善现状的关键。
咨询师手记:
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使得家庭的变动性也日趋复杂,特别是单亲、重组和离异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新课题。
小丽虽然只有8岁,但孩子对父母关系的亲密与否都存在着天然的敏感,一旦她觉察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恐慌和担心自然出现。孩子还没有办法了解到即使父母离异,不再生活在一起,在感情上也不会减少对自己的爱。因此分析小丽由“乖乖女”成为“折腾女”的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可以更多地引起父母注意,以“折腾”父母来使得他们有共同话题:如何教育自己,增加他们在一起的机会。
二是吸引爸爸回家,在孩子的认知中,爸爸不回家就意味着爸爸不再爱自己。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只要爸爸回家了就可以确定他还爱自己。
三是孩子怀有对妈妈、甚至自己不能把爸爸留在家里的愤怒感受,也需要用这样的一些情绪宣泄出来。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在这一变化中的内在需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及时给予支持和安抚,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那么就不会有小丽这样的“折腾女”出现了。小丽的父母在发现了小丽的内在担忧后,及时给予女儿直接的情绪表达“我们都爱你”、努力修复夫妻关系、不在女儿面前发生严重的争吵等,以实际行动来安抚女儿,这才是最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方法。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南京市“陶老师”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专家在线咨询员。)
编辑朱璐[email protected]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女儿来到心理咨询室。妈妈告诉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小丽,近半年由听话的“乖乖女”,突然变成了浑身长刺的“折腾女”,自己观察许久,也找不出女儿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女儿本来很自觉,放学一回家就自己做作业,然后找课外书看,或看会儿动画片;可是现在回家就是看电视,上网下载另类音乐或动画片,老师布置的作业勉强完成,以前每天作业基本上都正确,并且得A,现在错误很多,老师常常让她重做……妈妈一叫她认真学习,不要再玩电脑看动画片了,她就大声跟妈妈吵闹,跟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
我再问到小丽时,小丽一声不吭,妈妈在旁边更加气愤,说道:“你看看,她就是这个样子,问她到底要怎么样?她就是什么也不说,只要我别再管她。”
我问小丽爸爸怎么看这个问题时,气氛一下子变了,妈妈不再开口,小丽则偷偷看着妈妈的表情。
根源:父母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妈妈想了想,语速很慢地说道:“他爸爸工作忙,不是经常回家。”这时小丽说出了进入咨询室来的第一句话:“才不是呢,妈妈说谎,你们经常吵架,爸爸不喜欢回家。”
我对这句话很重视,不仅是小丽第一次跟我沟通,而且是在话题提到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爸爸时,这是不是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提供,有没有可能是小丽发生转变的一个关键呢?
在后面的交谈中,妈妈提到跟爸爸之间出现裂痕有一年的时间,开始他们还会避开小丽争吵,后来实在控制不住,当着小丽的面也吵。爸爸有个习惯,就是一吵架常常会摔门而出,自己没有在意,在气头上,也管不了什么了。现在想起来,当时小丽应该是害怕的。
我又询问了一些小丽在学校的情况,妈妈说她在学习上变得马虎了,不如原来认真,跟同学的关系还是不错的。看来父母的婚姻问题是小丽转变的关键。
当我问到,下周是否还需要再咨询的时候,妈妈很急迫地说要,而问到小丽时,她则表示:“我是不想的,如果妈妈想,我可以陪妈妈来。”于是我们预约了下周见面的时间,当我表达出希望爸爸一起来的愿望时,小丽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竟然主动说:“我回家动员爸爸一起来。”
解决方案:给予孩子安全感
一周很快就过去了,一家三口如约而至。小丽的表情比上次要轻松,还充满着期待,她领着爸爸先进门,然后安排爸爸坐在妈妈身边,自己则紧靠着妈妈坐下来。
爸爸:“女儿变了我也很急,开始还很有耐心,哄着她、顺着她,到后来这孩子油盐不进的样子,惹火了我,耐心用光了,控制不了也会跟女儿大吼大叫,有几次还动手揍了她,可是看她痛哭的样子,我也很心疼。”
咨询师:“我发现小丽蛮喜欢谈爸爸的,小丽来说说,你一进门就把妈妈和爸爸的座位安排在一起,有什么想法吗?”
小丽现在已经比第一次的时候自在了很多,认真地说:“我想爸爸妈妈在一起。”嫩脆的声音,就这样把她心底的愿望重重砸在了每个人的心田。
咨询师:“小丽,如果座位可以调整,你最想坐在什么地方?”
小丽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笑了起来,说:“我要坐在爸爸妈妈中间。”说完就拉起妈妈,跟妈妈换了一个位置。
父母脸上都洋溢起了笑容,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了思考中。
这个座位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小丽内心明明希望自己在父母中间,但是因为担心父母关系不好,所以一开始自己“牺牲”了一下,让他们坐在一起,而自己在旁边陪伴,孩子的压力、渴望、担心的情绪以安排座位的方式呈现给了大人们。
妈妈:“我很震撼,这一年自己心情整体上不算好,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关注得不多,出现了变化只会批评,没有好好寻找一下孩子变化的根源在哪里?原来根源是在我们自身。”
爸爸:“无论我跟她妈妈怎么争吵,我对小丽的爱从来没有少过,但是没想到我们的行为给小丽带来了这么多的担忧,更没想到孩子这么敏感。我们要调整好夫妻关系,让女儿不再害怕和担心。”
爸爸妈妈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女儿出现变化的原因了,他们不再仅仅指责女儿,而开始从自己的言行带给女儿影响的角度去思考,这就走出了帮助女儿改善的第一步。
我问小丽:“爸爸妈妈吵架时,你会怎么想?”
小丽:“我担心他们不再爱我了。”
我继续问道:“小丽发生变化的这半年,爸爸在家里的时间有没有增多?”
爸爸:“自从她作业不认真写以后,我每天晚上都要陪她做一会儿作业,督促她。”
妈妈补充道:“有几次我跟他吵架,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摔门出去了。”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还不是很会把自己的感受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从这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在小丽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她用这样“折腾”的方式很有效地把爸爸妈妈都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小丽的爸爸妈妈从这次咨询中收获很多,原来,一直认为女儿有问题,其实源头在自己身上,这让他们看到了解决女儿问题的途径:把怎么尽快修复好夫妻关系作为当务之急,让小丽的这份担心减轻直至消除,这是帮助小丽改善现状的关键。
咨询师手记:
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使得家庭的变动性也日趋复杂,特别是单亲、重组和离异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新课题。
小丽虽然只有8岁,但孩子对父母关系的亲密与否都存在着天然的敏感,一旦她觉察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恐慌和担心自然出现。孩子还没有办法了解到即使父母离异,不再生活在一起,在感情上也不会减少对自己的爱。因此分析小丽由“乖乖女”成为“折腾女”的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可以更多地引起父母注意,以“折腾”父母来使得他们有共同话题:如何教育自己,增加他们在一起的机会。
二是吸引爸爸回家,在孩子的认知中,爸爸不回家就意味着爸爸不再爱自己。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只要爸爸回家了就可以确定他还爱自己。
三是孩子怀有对妈妈、甚至自己不能把爸爸留在家里的愤怒感受,也需要用这样的一些情绪宣泄出来。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在这一变化中的内在需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及时给予支持和安抚,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那么就不会有小丽这样的“折腾女”出现了。小丽的父母在发现了小丽的内在担忧后,及时给予女儿直接的情绪表达“我们都爱你”、努力修复夫妻关系、不在女儿面前发生严重的争吵等,以实际行动来安抚女儿,这才是最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方法。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南京市“陶老师”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专家在线咨询员。)
编辑朱璐[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