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秋,宋高宗于扬州行宫郊祀,孔子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字子交)及从父、中奉大夫孔传奉诏侍祀。嗣后,金兵大举南下,锋芒直指淮扬,高宗君臣仓皇南渡。在孔传的支持下,孔端友奉端木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北宋政和年间所颁铜印,率近支族属扈跸而南,辗转数千里,于建炎三年(1129年)年底到达今浙江衢州。宋高宗驻跸临安后,孔端友携从父孔传等谒阙上疏,“叙家门旧典及离祖丧家之苦”,因功赐家衢州,以奉楷像。南渡的孔子后裔遂在衢州安家落户,孔氏遂有南北宗之分。
南宋一朝,孔氏嫡派包括孔端友在内,先后有(字锡老)、(字季绅)、文远(字绍先)、万春(字耆年)、洙(字思鲁)等六人承袭衍圣公,史称“六代公爵”。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诏“议立孔子后”,确认“寓衢者乃其宗子”。前至元十九年(1282年),孔子53世孙孔洙奉诏入觐,世祖令其载爵回曲阜承祀。孔洙以先祖庙墓在衢,固让爵于曲阜族弟孔治,且以母老乞南还。世祖赞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语出《续资治通鉴》)元廷授洙为国子监祭酒、提举浙东学校,并予护持林庙玺书,正宗之罢封由此始。
自孔洙让爵至明正德元年(1506年),孔氏南宗嫡派失去世袭封爵达224年之久,孔氏南宗也由此失去了正统地位。
南宗“公爵”虽让,而孔子之道始终未违。南宗族人以此为契机,坚定地走向民间,致力于平民教育,或为学官,或为山长,为儒学南渐、理学北传作出了贡献。
为“崇正道,植元气,不使泮涣分违,俾南北子孙,均沾恩典 ”,明弘治末年,衢州知府沈杰,缘于“南渡”、“让爵”等史实,疏请援例复爵。明廷遂于正德元年(1506年)诏授孔子59世宗子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秩正八品,享受衍圣公次子待遇,孔氏南宗又获袭封。
包括孔彦绳在内,明清两代孔氏南宗先后承袭了15世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中明代6世,清代9世。
清代对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承袭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经过四道程序。第一道程序:考试,应袭者申请礼部考试,内容为四书一篇,“果能文理通晓”,由礼部注册在案;第二道程序:服丧,丁忧满27个月后,由应袭之人手书“亲供”,以资证明;第三道程序:甘结,由里长、邻居和亲族,包括族长、各支房长对以上两道程序出具甘结,证明应袭者确系孔氏南宗嫡长裔孙,且部考合格,丁忧服满;第四道程序:批准,将应袭之人的亲供、三代履历与里邻、亲族甘结由西安县(即今衢州市衢江区)逐级转呈,经衍圣公批示,呈请吏、礼部选任。吏、礼部批准后,给予“文凭”,咨文衍圣公府,转发至翰林公署。
民国年间,废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南宗奉祀官,以庆仪为首任。其子孔繁豪,字孟雄,民国13年(1924年)继任。24年(1935年),南京政府下令废爵,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以简任职待遇。36年(1947年)孔子75世孙孔祥楷(字子摹)继任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祥楷后历任沈阳黄金学院院长、衢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现任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
二
孔氏南宗家庙,史称“东南阙里”,是孔氏南宗族人祭祀先圣孔子的场所。在孔氏大宗南迁后的八百年里,家庙屡建、屡毁、屡迁,计四庙三迁,大小修葺数十次。
州学家庙。衍圣公孔端友及其族属赐家衢州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朝命权以家庙寓学宫,春秋舍奠”,“袭封奉祀者率族拜跪”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孔端友复将唐吴道子绘“先圣遗像”摹勒于石,奉于庙中。州学家庙共存在120余年。
菱湖家庙。南宋宝元年(1253年),理宗敕准衍圣公孔洙、衢州知州孙子秀所请,拨款36万缗,“如阙里制”建家庙于城中胜地菱湖芙蓉堤,其“规模弘阔,比拟曲阜”。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赵汝腾在所撰碑记中盛赞其“枕平湖,以象洙泗;面龟峰,以想东山”。菱湖家庙于元初毁于兵燹,前后仅存20余年。
城南家庙。元初,衍圣公孔洙迁建家庙于城南,“庙故书楼,已非宝之旧”。城南家庙经元末、明初以及明中叶三次大规模修葺,存在了230余年。其影响可从保留至今的崇文坊、道贯巷等遗迹中窥知。
新桥街家庙。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翰林博士孔承美经巡按监察御史唐凤仪、布政使何天衢疏请于朝,拨给库银,诏许重建。由同知陆钟、通判曾伦、推官杨文升及所属五县知县共同督造,于正德十六年四月建成,家庙与翰林公署合一。新桥街家庙鼎建至今已有480余年,经万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修葺、拓建,至道光年间完成今庙规制。以后屡毁屡葺,未有重大改动。1999年5月孔氏南宗家庙西轴线及南宗孔府复建工程动工,同时恢复南宗孔府后花园。
现存孔庙建筑分三条轴线。主轴线,首为先圣庙门,进入庙门为第一进院落,六株古银杏树挺拔参天,为家庙平添几分肃穆安静气氛。右侧墙上嵌有明清家庙碑刻七块,记叙着历代修缮家庙的情况。
第一进为大成门,又称仪门,硬山式建筑,三开间加两挟屋,恰同于金代曲阜孔庙大成门规制,保留了宋金时代的风格。第二进是家庙建筑群的主要空间,院内古柏盘虬缠结。两侧为东西庑,九开间,向院内设廊。清末东庑祀中兴祖孔仁玉及孔传,西庑祀南渡祖孔端友。院中是由细卵石及石板铺成的甬道,尽端是佾台,是祭祀孔子时表演佾舞的地方。拾级而进,便是家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五尺高台上,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由于殿基和 台形成一个二层台结构,使大成殿巍峨庄严且等级较高,突出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大成殿平面近于方形,保留了江南地区宋元时期大殿作纵向长方形和方形的风格。殿内梁架结构特殊,使得内部空间高敞。整个建筑简洁无华,未用斗拱,亦少用雕饰,风格庄严简朴。殿内塑孔子及其子孔鲤(伯鱼)、 孙孔仔(子思)三像。
东轴线上首为孔塾,分前后进,为南宗私塾教育场所。二进孔塾西侧为报功祠,又名恩官祠,祀历代有功于孔氏南宗的官绅,如宋代孙子秀、明代沈杰、清代左宗棠等人。再进为崇圣祠,祠前有崇圣门,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祀孔子五世先祖。现存建筑有较大改动。最后为圣泽楼,作陈放朝廷谕文、诏书、赏赐物品之用。现存五开间二层硬山式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
西轴线上首为“孔氏先宗”门,单檐硬山式建筑,两侧为八字形墙垣。穿过甬道,一进为五支祠,祀孔氏南宗仁、义、礼、智、信五房支祖。再进为袭封祠,祀孔氏南宗15世翰林院五经博士。再进为六代公爵祠,祀孔氏南宗六代衍圣公。最后为思鲁阁,是家庙最有特色的建筑。三开间二层单檐建筑,二坡顶硬山式结构,前檐上下层皆有廊庑。阁上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阁下立孔端友勒石据吴道子稿本摹刻的《先圣遗像碑》。
孔氏南宗家庙及其附属建筑占地达14200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承美呈请朝廷新建家庙,并于家庙西侧另立一门,建翰林院 五经博士署,简称“翰林公署”,正式建立起南宗孔府,民国时称南宗奉祀官府。
明代南宗孔府机构不见史载,但门下设差役若干,包括家庙门子、家塾门子、力役、柴薪皂隶等。其费用由朝廷承担,并列入衢州府及相关各县年度税赋预算之中。清代沿袭此制。
清初,南宗孔府设有赍奏、随朝、伴官等属官。到了清末,几经增减,大致设督理1员、典籍1员、司仪2员、司乐2员、掌书2员、书写4员、驻杭州及龙游执事官各1员、散执事官4至8员、属官22员,视正、从八、九品,以年资议叙,其规模远大于一般府、县的机构人数。
民国奉祀官府下设秘书1员,仪制科科长、科员各1员,保管科科长、科员各1员,总务科科长1员,收发1员,监印1员,司书2员,报内务部批准任免。民国28年(1939年),圣像南迁,增设留衢主任1员及卫士16员。南京政府按职员实有人数编制岁出预算书,核定南宗奉祀官府机构开支,并由浙江省政府向国库具领,就近转发。
自南宋以来,历代均给予南宗孔府以政治特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始于南宋的免差特权,即豁免相关人户的赋税和劳役负担。其范围相当广泛,不仅翰林院五经博士本身能够享受,一些与其有关的或依附于他的人,包括府庙属官、礼生、乐舞生、庙户、仆役以及孔氏南宗族人等等,也能够得到优免。清代,孔氏南宗嫡派“除正供外,一切杂泛差徭,概行优免”,其影响甚至波及寓居福建、江西等地的南宗族人。
除免差特权外,南宗孔府还享有恩官特权。南宋时期恩例授官,一般从最低一级迪功郎(从九品)起,官职虽不高,但毕竟给孔氏南宗族人提供了一个出仕机会。到了元代和明初,南宗族人纷纷被恩授学官,从书院山长(校长)到教谕、学正、教授、学录(地方教育长官),进而出任州县地方行政长官。更有特授儒学提举,主管一省教育行政。明中后期,南宗族人以岁贡、选贡等名义出仕。清代,南宗恩例集中体现在陪祀临雍大典、议叙恩贡上。乾隆五十年(1785年),孔继翰、继潭兄弟临雍陪祀,礼成,送国子监,期满议叙恩贡,以直隶州州判分发河南、直隶。
其他特权还有仪仗特权、入觐特权、“无孔不开榜”等等。
顺治九年(1652年)改翰林院五经博士仪仗,由明代皂色舆导改为黄色舆导。同年又请得三年入觐之例,贺万寿圣节。宣统元年(1909年),孔子73世孙孔庆仪入觐,钦加国子监祭酒衔(从四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以曲阜四氏学乡试耳字号例,题准浙江衢州西安县孔氏南宗后裔,每学政按试,于正额外先行广额进儒童入学两名,即每年在正额之外给孔氏南宗秀才名额两名,号称“无孔不开榜”。
南宗孔府现存共有五进建筑。出于风水的考虑,南宗孔府和家庙西轴线共用大门。入“孔氏先宗”门向西有小门直通南宗孔府第一进院落。
南宗孔府首为照壁。次为圣府门,三开间硬山式建筑,一门夹两厢结构。穿过大门,走过长长的甬道来到大堂。大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和奉祀官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管理乐舞生、礼生、庙户、佃户的地方。再进为花厅,五开间硬山式建筑,是翰林博士和奉祀官会客之地。花厅和内宅间有两搭厢,清末民初是翰林博士孔庆仪之妻、孔府太夫人的佛堂和休憩场所。最后一进是内宅,为五开间二层硬山式建筑,是南宗孔府女眷居所。内宅后是后花园,园内微波荡漾,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假山水榭,一应俱全。
四
孔氏南宗祭孔礼仪,自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开始,并颁布了祭孔礼仪条例。此后代代相传,至民国时期,例行不衰,最盛时每年大小祭祀50多次。
四大祭:在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的仲月上丁之日举行,又名“四大丁”,尤以春秋两季最为隆重,散居衢州各地的孔氏南宗族人均要前来参加。
四仲丁:大祭后第十天进行,是四大祭的余波。
八小祭:不祀太牢而祀以少牢,谓之小。每年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正月初一、十月初一、孔子生辰、孔子忌日举行。
节气祭:每年二十四个节气举行,仪式简单,不邀宾客、族众,不祀太牢、少牢,只设祭品于祭器中,行三叩首礼。
祭拜: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不设祭品,行三叩首礼。
特别祭:孔子生辰、忌日逢十年、百年祭,或重大事件后的祭祀,以示庆祝。清初“平三藩”、道光三年拓建家庙、抗战胜利迎接圣像回衢之时,都曾经举行过特别祭。
大祭前十天就开始考核、确定乐舞生、礼生;前五天开始整理祭器;前三天翰林院五经博士及各执事官、乐舞生、礼生进入家庙居住,沐浴、习礼;前一天准备三牲祭品,至子时一切就绪。子时正家庙内钟鼓齐鸣,灯火齐明。至丑时前再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交寅卯之时,钟鼓三鸣,祭祀开始。参加祭祀人员各就其位,乐舞生起舞,礼生赞礼。整个祭祀过程分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主祭、助祭者由东阶上,进至大成殿神位前,献奠帛、献爵、读祝文,行三跪九叩之礼,从西阶下复位,这样是为一献。三献之后,再行九叩之礼。礼毕,参加祭祀人员依次退出。此仪式大约需两个多小时。
南宋时,家庙祭祀以衍圣公为主祭;元初让爵后,则以族长为主祭。明代复爵后,大成殿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为主祭,族长主祭崇圣祠。翰林院五经博士不穿朝服,而以常服主祭报功祠,意为“以孔姓之情谢恩官之德”;由值年支系房长主祭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
繁多的祭祀活动要求孔氏南宗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早在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高宗即下诏“计口量赐田亩”,除用于祭祀外,“均赡族人,并免租税”。八年,赐衍圣公孔衢州祭田5顷,以供祠祀。
元初让爵后,由族长主祀事,祭田也归族长掌管,但仍以圣庙为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重造全国赋役黄册,不许以圣庙立户,祭田遂以族长孔希达为户,以民田纳赋。十九年,孔希达全户发配云南大理卫,祭田抄没入官。正统十年(1445年),祭田拨还孔氏南宗,但改科重粮“一百二十六石零”。正德元年(1506年)南宗复爵,祭田赋税减轻。万历四十年(1612年),孔氏祭田5顷,每亩征银1分5厘多一点,约为当时衢县平均田赋的1/4。到了清代,尽管民田田赋增长,但孔氏祭田赋税沿袭明制未变,占衢县平均田赋比例降至17.6%。民国时,南京政府仍给予孔氏祭田以极低的赋税,仅为全省平均正税的5%,每亩仅收2分7厘。
清代,孔氏南宗不断获赐田产。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浙江巡抚朱轼增拨拱辰门外濠田30亩,以供祀事。逾年,又续给30亩。同治八年(1869年),浙江督学徐树铭奏请将龙游荒田约2000亩,拨入家庙。九年、十一年,又先后将龙游的无主荒田拨入翰林院五经博士户,计田1622亩多,另有山地、塘若干,以充族中赈济及家塾费用。据现有资料统计,孔氏南宗在衢县、龙游等地的田产当在万亩以上。正是这种轻税政策和不断的赐田,保证了祭祀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博物馆)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秋,宋高宗于扬州行宫郊祀,孔子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字子交)及从父、中奉大夫孔传奉诏侍祀。嗣后,金兵大举南下,锋芒直指淮扬,高宗君臣仓皇南渡。在孔传的支持下,孔端友奉端木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北宋政和年间所颁铜印,率近支族属扈跸而南,辗转数千里,于建炎三年(1129年)年底到达今浙江衢州。宋高宗驻跸临安后,孔端友携从父孔传等谒阙上疏,“叙家门旧典及离祖丧家之苦”,因功赐家衢州,以奉楷像。南渡的孔子后裔遂在衢州安家落户,孔氏遂有南北宗之分。
南宋一朝,孔氏嫡派包括孔端友在内,先后有(字锡老)、(字季绅)、文远(字绍先)、万春(字耆年)、洙(字思鲁)等六人承袭衍圣公,史称“六代公爵”。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诏“议立孔子后”,确认“寓衢者乃其宗子”。前至元十九年(1282年),孔子53世孙孔洙奉诏入觐,世祖令其载爵回曲阜承祀。孔洙以先祖庙墓在衢,固让爵于曲阜族弟孔治,且以母老乞南还。世祖赞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语出《续资治通鉴》)元廷授洙为国子监祭酒、提举浙东学校,并予护持林庙玺书,正宗之罢封由此始。
自孔洙让爵至明正德元年(1506年),孔氏南宗嫡派失去世袭封爵达224年之久,孔氏南宗也由此失去了正统地位。
南宗“公爵”虽让,而孔子之道始终未违。南宗族人以此为契机,坚定地走向民间,致力于平民教育,或为学官,或为山长,为儒学南渐、理学北传作出了贡献。
为“崇正道,植元气,不使泮涣分违,俾南北子孙,均沾恩典 ”,明弘治末年,衢州知府沈杰,缘于“南渡”、“让爵”等史实,疏请援例复爵。明廷遂于正德元年(1506年)诏授孔子59世宗子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秩正八品,享受衍圣公次子待遇,孔氏南宗又获袭封。
包括孔彦绳在内,明清两代孔氏南宗先后承袭了15世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中明代6世,清代9世。
清代对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承袭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经过四道程序。第一道程序:考试,应袭者申请礼部考试,内容为四书一篇,“果能文理通晓”,由礼部注册在案;第二道程序:服丧,丁忧满27个月后,由应袭之人手书“亲供”,以资证明;第三道程序:甘结,由里长、邻居和亲族,包括族长、各支房长对以上两道程序出具甘结,证明应袭者确系孔氏南宗嫡长裔孙,且部考合格,丁忧服满;第四道程序:批准,将应袭之人的亲供、三代履历与里邻、亲族甘结由西安县(即今衢州市衢江区)逐级转呈,经衍圣公批示,呈请吏、礼部选任。吏、礼部批准后,给予“文凭”,咨文衍圣公府,转发至翰林公署。
民国年间,废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南宗奉祀官,以庆仪为首任。其子孔繁豪,字孟雄,民国13年(1924年)继任。24年(1935年),南京政府下令废爵,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以简任职待遇。36年(1947年)孔子75世孙孔祥楷(字子摹)继任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祥楷后历任沈阳黄金学院院长、衢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现任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
二
孔氏南宗家庙,史称“东南阙里”,是孔氏南宗族人祭祀先圣孔子的场所。在孔氏大宗南迁后的八百年里,家庙屡建、屡毁、屡迁,计四庙三迁,大小修葺数十次。
州学家庙。衍圣公孔端友及其族属赐家衢州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朝命权以家庙寓学宫,春秋舍奠”,“袭封奉祀者率族拜跪”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孔端友复将唐吴道子绘“先圣遗像”摹勒于石,奉于庙中。州学家庙共存在120余年。
菱湖家庙。南宋宝元年(1253年),理宗敕准衍圣公孔洙、衢州知州孙子秀所请,拨款36万缗,“如阙里制”建家庙于城中胜地菱湖芙蓉堤,其“规模弘阔,比拟曲阜”。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赵汝腾在所撰碑记中盛赞其“枕平湖,以象洙泗;面龟峰,以想东山”。菱湖家庙于元初毁于兵燹,前后仅存20余年。
城南家庙。元初,衍圣公孔洙迁建家庙于城南,“庙故书楼,已非宝之旧”。城南家庙经元末、明初以及明中叶三次大规模修葺,存在了230余年。其影响可从保留至今的崇文坊、道贯巷等遗迹中窥知。
新桥街家庙。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翰林博士孔承美经巡按监察御史唐凤仪、布政使何天衢疏请于朝,拨给库银,诏许重建。由同知陆钟、通判曾伦、推官杨文升及所属五县知县共同督造,于正德十六年四月建成,家庙与翰林公署合一。新桥街家庙鼎建至今已有480余年,经万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修葺、拓建,至道光年间完成今庙规制。以后屡毁屡葺,未有重大改动。1999年5月孔氏南宗家庙西轴线及南宗孔府复建工程动工,同时恢复南宗孔府后花园。
现存孔庙建筑分三条轴线。主轴线,首为先圣庙门,进入庙门为第一进院落,六株古银杏树挺拔参天,为家庙平添几分肃穆安静气氛。右侧墙上嵌有明清家庙碑刻七块,记叙着历代修缮家庙的情况。
第一进为大成门,又称仪门,硬山式建筑,三开间加两挟屋,恰同于金代曲阜孔庙大成门规制,保留了宋金时代的风格。第二进是家庙建筑群的主要空间,院内古柏盘虬缠结。两侧为东西庑,九开间,向院内设廊。清末东庑祀中兴祖孔仁玉及孔传,西庑祀南渡祖孔端友。院中是由细卵石及石板铺成的甬道,尽端是佾台,是祭祀孔子时表演佾舞的地方。拾级而进,便是家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五尺高台上,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由于殿基和 台形成一个二层台结构,使大成殿巍峨庄严且等级较高,突出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大成殿平面近于方形,保留了江南地区宋元时期大殿作纵向长方形和方形的风格。殿内梁架结构特殊,使得内部空间高敞。整个建筑简洁无华,未用斗拱,亦少用雕饰,风格庄严简朴。殿内塑孔子及其子孔鲤(伯鱼)、 孙孔仔(子思)三像。
东轴线上首为孔塾,分前后进,为南宗私塾教育场所。二进孔塾西侧为报功祠,又名恩官祠,祀历代有功于孔氏南宗的官绅,如宋代孙子秀、明代沈杰、清代左宗棠等人。再进为崇圣祠,祠前有崇圣门,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祀孔子五世先祖。现存建筑有较大改动。最后为圣泽楼,作陈放朝廷谕文、诏书、赏赐物品之用。现存五开间二层硬山式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
西轴线上首为“孔氏先宗”门,单檐硬山式建筑,两侧为八字形墙垣。穿过甬道,一进为五支祠,祀孔氏南宗仁、义、礼、智、信五房支祖。再进为袭封祠,祀孔氏南宗15世翰林院五经博士。再进为六代公爵祠,祀孔氏南宗六代衍圣公。最后为思鲁阁,是家庙最有特色的建筑。三开间二层单檐建筑,二坡顶硬山式结构,前檐上下层皆有廊庑。阁上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阁下立孔端友勒石据吴道子稿本摹刻的《先圣遗像碑》。
孔氏南宗家庙及其附属建筑占地达14200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承美呈请朝廷新建家庙,并于家庙西侧另立一门,建翰林院 五经博士署,简称“翰林公署”,正式建立起南宗孔府,民国时称南宗奉祀官府。
明代南宗孔府机构不见史载,但门下设差役若干,包括家庙门子、家塾门子、力役、柴薪皂隶等。其费用由朝廷承担,并列入衢州府及相关各县年度税赋预算之中。清代沿袭此制。
清初,南宗孔府设有赍奏、随朝、伴官等属官。到了清末,几经增减,大致设督理1员、典籍1员、司仪2员、司乐2员、掌书2员、书写4员、驻杭州及龙游执事官各1员、散执事官4至8员、属官22员,视正、从八、九品,以年资议叙,其规模远大于一般府、县的机构人数。
民国奉祀官府下设秘书1员,仪制科科长、科员各1员,保管科科长、科员各1员,总务科科长1员,收发1员,监印1员,司书2员,报内务部批准任免。民国28年(1939年),圣像南迁,增设留衢主任1员及卫士16员。南京政府按职员实有人数编制岁出预算书,核定南宗奉祀官府机构开支,并由浙江省政府向国库具领,就近转发。
自南宋以来,历代均给予南宗孔府以政治特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始于南宋的免差特权,即豁免相关人户的赋税和劳役负担。其范围相当广泛,不仅翰林院五经博士本身能够享受,一些与其有关的或依附于他的人,包括府庙属官、礼生、乐舞生、庙户、仆役以及孔氏南宗族人等等,也能够得到优免。清代,孔氏南宗嫡派“除正供外,一切杂泛差徭,概行优免”,其影响甚至波及寓居福建、江西等地的南宗族人。
除免差特权外,南宗孔府还享有恩官特权。南宋时期恩例授官,一般从最低一级迪功郎(从九品)起,官职虽不高,但毕竟给孔氏南宗族人提供了一个出仕机会。到了元代和明初,南宗族人纷纷被恩授学官,从书院山长(校长)到教谕、学正、教授、学录(地方教育长官),进而出任州县地方行政长官。更有特授儒学提举,主管一省教育行政。明中后期,南宗族人以岁贡、选贡等名义出仕。清代,南宗恩例集中体现在陪祀临雍大典、议叙恩贡上。乾隆五十年(1785年),孔继翰、继潭兄弟临雍陪祀,礼成,送国子监,期满议叙恩贡,以直隶州州判分发河南、直隶。
其他特权还有仪仗特权、入觐特权、“无孔不开榜”等等。
顺治九年(1652年)改翰林院五经博士仪仗,由明代皂色舆导改为黄色舆导。同年又请得三年入觐之例,贺万寿圣节。宣统元年(1909年),孔子73世孙孔庆仪入觐,钦加国子监祭酒衔(从四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以曲阜四氏学乡试耳字号例,题准浙江衢州西安县孔氏南宗后裔,每学政按试,于正额外先行广额进儒童入学两名,即每年在正额之外给孔氏南宗秀才名额两名,号称“无孔不开榜”。
南宗孔府现存共有五进建筑。出于风水的考虑,南宗孔府和家庙西轴线共用大门。入“孔氏先宗”门向西有小门直通南宗孔府第一进院落。
南宗孔府首为照壁。次为圣府门,三开间硬山式建筑,一门夹两厢结构。穿过大门,走过长长的甬道来到大堂。大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和奉祀官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管理乐舞生、礼生、庙户、佃户的地方。再进为花厅,五开间硬山式建筑,是翰林博士和奉祀官会客之地。花厅和内宅间有两搭厢,清末民初是翰林博士孔庆仪之妻、孔府太夫人的佛堂和休憩场所。最后一进是内宅,为五开间二层硬山式建筑,是南宗孔府女眷居所。内宅后是后花园,园内微波荡漾,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假山水榭,一应俱全。
四
孔氏南宗祭孔礼仪,自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开始,并颁布了祭孔礼仪条例。此后代代相传,至民国时期,例行不衰,最盛时每年大小祭祀50多次。
四大祭:在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的仲月上丁之日举行,又名“四大丁”,尤以春秋两季最为隆重,散居衢州各地的孔氏南宗族人均要前来参加。
四仲丁:大祭后第十天进行,是四大祭的余波。
八小祭:不祀太牢而祀以少牢,谓之小。每年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正月初一、十月初一、孔子生辰、孔子忌日举行。
节气祭:每年二十四个节气举行,仪式简单,不邀宾客、族众,不祀太牢、少牢,只设祭品于祭器中,行三叩首礼。
祭拜: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不设祭品,行三叩首礼。
特别祭:孔子生辰、忌日逢十年、百年祭,或重大事件后的祭祀,以示庆祝。清初“平三藩”、道光三年拓建家庙、抗战胜利迎接圣像回衢之时,都曾经举行过特别祭。
大祭前十天就开始考核、确定乐舞生、礼生;前五天开始整理祭器;前三天翰林院五经博士及各执事官、乐舞生、礼生进入家庙居住,沐浴、习礼;前一天准备三牲祭品,至子时一切就绪。子时正家庙内钟鼓齐鸣,灯火齐明。至丑时前再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交寅卯之时,钟鼓三鸣,祭祀开始。参加祭祀人员各就其位,乐舞生起舞,礼生赞礼。整个祭祀过程分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主祭、助祭者由东阶上,进至大成殿神位前,献奠帛、献爵、读祝文,行三跪九叩之礼,从西阶下复位,这样是为一献。三献之后,再行九叩之礼。礼毕,参加祭祀人员依次退出。此仪式大约需两个多小时。
南宋时,家庙祭祀以衍圣公为主祭;元初让爵后,则以族长为主祭。明代复爵后,大成殿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为主祭,族长主祭崇圣祠。翰林院五经博士不穿朝服,而以常服主祭报功祠,意为“以孔姓之情谢恩官之德”;由值年支系房长主祭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
繁多的祭祀活动要求孔氏南宗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早在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高宗即下诏“计口量赐田亩”,除用于祭祀外,“均赡族人,并免租税”。八年,赐衍圣公孔衢州祭田5顷,以供祠祀。
元初让爵后,由族长主祀事,祭田也归族长掌管,但仍以圣庙为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重造全国赋役黄册,不许以圣庙立户,祭田遂以族长孔希达为户,以民田纳赋。十九年,孔希达全户发配云南大理卫,祭田抄没入官。正统十年(1445年),祭田拨还孔氏南宗,但改科重粮“一百二十六石零”。正德元年(1506年)南宗复爵,祭田赋税减轻。万历四十年(1612年),孔氏祭田5顷,每亩征银1分5厘多一点,约为当时衢县平均田赋的1/4。到了清代,尽管民田田赋增长,但孔氏祭田赋税沿袭明制未变,占衢县平均田赋比例降至17.6%。民国时,南京政府仍给予孔氏祭田以极低的赋税,仅为全省平均正税的5%,每亩仅收2分7厘。
清代,孔氏南宗不断获赐田产。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浙江巡抚朱轼增拨拱辰门外濠田30亩,以供祀事。逾年,又续给30亩。同治八年(1869年),浙江督学徐树铭奏请将龙游荒田约2000亩,拨入家庙。九年、十一年,又先后将龙游的无主荒田拨入翰林院五经博士户,计田1622亩多,另有山地、塘若干,以充族中赈济及家塾费用。据现有资料统计,孔氏南宗在衢县、龙游等地的田产当在万亩以上。正是这种轻税政策和不断的赐田,保证了祭祀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