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创新,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从教育者的角度谈谈教育创新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意识
1.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造意识。
如: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所提供的认识既有抽象性,也有形象性,因而这种认识常带有模糊性。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允许学生见仁见智,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宽松、民主、立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
二、教师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1.打好学生基础,引导创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可以形容这个道理。
而如何打好基础?我顺便提一下:切勿忽视“背功”的培养与训练。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头脑里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储存”就是将输入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在人的记忆里而不是本本上。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不能储存,学习活动就无法深入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不断地储存,逐渐地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而储存积累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方式便是背诵,“熟读成诵”是重要的读书之法。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背功”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强学生“背功”的训练。并且应当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并最好能够以身作则、以己为范,师生互励互动,优质地完成“背功”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國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如活动类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
总之,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教育创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共同研究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创新吧!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创新,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从教育者的角度谈谈教育创新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意识
1.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造意识。
如: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所提供的认识既有抽象性,也有形象性,因而这种认识常带有模糊性。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允许学生见仁见智,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宽松、民主、立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
二、教师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1.打好学生基础,引导创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可以形容这个道理。
而如何打好基础?我顺便提一下:切勿忽视“背功”的培养与训练。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头脑里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储存”就是将输入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在人的记忆里而不是本本上。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不能储存,学习活动就无法深入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不断地储存,逐渐地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而储存积累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方式便是背诵,“熟读成诵”是重要的读书之法。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背功”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强学生“背功”的训练。并且应当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并最好能够以身作则、以己为范,师生互励互动,优质地完成“背功”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國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如活动类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
总之,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教育创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共同研究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