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电脑没有普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了蓬勃发展,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的发展阶段。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发展迅猛,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改革开放之后,欧美和日本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理论、方法、课程等,通过人员交流、展览、讲学等形式,纷纷传入中国设计院校,引起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改革,明显地促进了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基础课程在内的改革与发展。
对高校美术专业造型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我总结出三个方面。首先美术造型基础课程设置不完善,造型基础课与下一阶段创作要有承前启后的关系,避免当前“基础”是基础、“创作”是创作的现象,基础与产品设计创新之间不能脱轨,课程设计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没有纳入教育科学的轨道,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参照;其次是院校教学环境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高校在教学运行中积累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区域性的教学风格,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基础教材,教师队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科教学体系相对落后;最后是课程内容选择偏颇,在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内容庞大繁杂,分支课程数量过多并时有重复,貌似十分完整;另一方面作为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许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则在课程内容中没有相应设置,以致形成严重空缺。
构建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课程是必要的,它的开设可以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对造型基础的创造精神,使学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所学技巧与客观物象本身,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造型基础主观性的探索,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课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创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适应当今艺术类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当代艺术理论为指导,高校发展改革为背景,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明确构建创新课程的思路。
创新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即授课,课程成功的关键即授课方式。授课前期准备有教材、教案、课件等,研究课堂环节,并与学生形成教学互动。同时,建立课程评价和课程反馈等完整教学体系,按照创新课程构建的原则,制定创新课程相关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标准,检查创新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实效性及可控性。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循序渐进,保障创新课程建设的高效性。
创新课程不断改变、提高、超越,是创新教学的本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创新课程教学的中心,创新课程运行是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创作、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创作激情高涨的课堂之上的,学生自身通过对艺术问题的思考、探索、沟通、讨论来形成创作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不可抑制的创作状态。教师在创新课堂中起组织、引导、指導和提高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象的本质特征、艺术理论,运用纽带关系、艺术创作规律等进行共同探究、沟通和讨论学生创作意见;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独立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来验证与学生思维中最初的观念是否一致;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理论知识重构、总结,把创作过程和艺术实践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与自我肯定,达到创新教学的实际效果。
与国外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比较,不难发现我们课程中的明显的内容缺陷。如对视觉语言的认识与训练,对形式要素的认识与专项训练,对现代主义理念与艺术表现特点的认识及其表现形式的训练,对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书法的学习、民间艺术的学习以及具有创意色彩的图形训练。作为专业基础,还应包括对视觉、语义、图式、风格、象征、文脉的学习与训练等。
国内除各大美院,南方一些综合性大学已于2003年开始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学方式和手段有了极大的改进,提高了设计基础对设计学习能力本位的有效转化,一方面需要构建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中的创新课程,增加基础课教学成果产品的种类及运作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创作出属于自己艺术风格语言的作品。 另外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是一个艺术嗅觉敏锐的群体,通过学生作品衍生产品的类型及运作模式的探究使学生突破自身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时从不同角度出发,让学生不断地自我肯定和在自信中成长,有利于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绘画创作主题和坚定创作的工作状态,奠定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他们将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及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提供更多的帮助。创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适应当今艺术类人才发展的需要。
建设创新课程的结构、目的、方法、理论、剖析等方面对传统课程的继承、发展、创新、整体的升华。建设创新课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不断延展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关系,引导学生艺术品质的多元、整体和自主发展,以发现、认识、创新为本位的体系课程,鼓励学生施展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利用富于表现的题材、善于创新的视角、勇于尝试技法类的实践。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课程主体多维性、授课媒介的多样性,作品呈现的多重性,学习方法的多面性,使学生在创新课程的运行变化中逐步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梳理、发现当今艺术的未来发展的语境,理解、创作出符合当下的艺术发展规律的作品。
基础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产品化实践性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延伸方向和深度。美术造型基础课程受到艺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曾多次引起理论、方法等学术方面的讨论和实验性探索。对美术造型基础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可增加实践性和创造性。
引入创新理论培养模式和构建学生创新思想,以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是在原有基础课程上开发,为创新课程提供了可行性理论依据,可以将原有课程的本质进行深度的挖掘,不断创新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同时,在创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教学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和参照。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打破传统模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现有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创新课程应在教学模式中体现出空间的多维性、学生对创作的多样性、学生使用材料的技巧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适当安排艺术小组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意识,使学生独立、积极、自信地构建自己的艺术创作形态。实现基础课程教学成果产品化,如果造型基础产品化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果,那么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创新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探讨便是其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田力勇.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6-17.
[2]陶 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对高校美术专业造型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我总结出三个方面。首先美术造型基础课程设置不完善,造型基础课与下一阶段创作要有承前启后的关系,避免当前“基础”是基础、“创作”是创作的现象,基础与产品设计创新之间不能脱轨,课程设计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没有纳入教育科学的轨道,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参照;其次是院校教学环境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高校在教学运行中积累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区域性的教学风格,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基础教材,教师队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科教学体系相对落后;最后是课程内容选择偏颇,在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内容庞大繁杂,分支课程数量过多并时有重复,貌似十分完整;另一方面作为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许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则在课程内容中没有相应设置,以致形成严重空缺。
构建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课程是必要的,它的开设可以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对造型基础的创造精神,使学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所学技巧与客观物象本身,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造型基础主观性的探索,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课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创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适应当今艺术类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当代艺术理论为指导,高校发展改革为背景,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明确构建创新课程的思路。
创新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即授课,课程成功的关键即授课方式。授课前期准备有教材、教案、课件等,研究课堂环节,并与学生形成教学互动。同时,建立课程评价和课程反馈等完整教学体系,按照创新课程构建的原则,制定创新课程相关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标准,检查创新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实效性及可控性。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循序渐进,保障创新课程建设的高效性。
创新课程不断改变、提高、超越,是创新教学的本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创新课程教学的中心,创新课程运行是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创作、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创作激情高涨的课堂之上的,学生自身通过对艺术问题的思考、探索、沟通、讨论来形成创作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不可抑制的创作状态。教师在创新课堂中起组织、引导、指導和提高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象的本质特征、艺术理论,运用纽带关系、艺术创作规律等进行共同探究、沟通和讨论学生创作意见;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独立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来验证与学生思维中最初的观念是否一致;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理论知识重构、总结,把创作过程和艺术实践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与自我肯定,达到创新教学的实际效果。
与国外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比较,不难发现我们课程中的明显的内容缺陷。如对视觉语言的认识与训练,对形式要素的认识与专项训练,对现代主义理念与艺术表现特点的认识及其表现形式的训练,对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书法的学习、民间艺术的学习以及具有创意色彩的图形训练。作为专业基础,还应包括对视觉、语义、图式、风格、象征、文脉的学习与训练等。
国内除各大美院,南方一些综合性大学已于2003年开始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学方式和手段有了极大的改进,提高了设计基础对设计学习能力本位的有效转化,一方面需要构建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中的创新课程,增加基础课教学成果产品的种类及运作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创作出属于自己艺术风格语言的作品。 另外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是一个艺术嗅觉敏锐的群体,通过学生作品衍生产品的类型及运作模式的探究使学生突破自身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时从不同角度出发,让学生不断地自我肯定和在自信中成长,有利于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绘画创作主题和坚定创作的工作状态,奠定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他们将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及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提供更多的帮助。创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适应当今艺术类人才发展的需要。
建设创新课程的结构、目的、方法、理论、剖析等方面对传统课程的继承、发展、创新、整体的升华。建设创新课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不断延展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关系,引导学生艺术品质的多元、整体和自主发展,以发现、认识、创新为本位的体系课程,鼓励学生施展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利用富于表现的题材、善于创新的视角、勇于尝试技法类的实践。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课程主体多维性、授课媒介的多样性,作品呈现的多重性,学习方法的多面性,使学生在创新课程的运行变化中逐步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梳理、发现当今艺术的未来发展的语境,理解、创作出符合当下的艺术发展规律的作品。
基础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产品化实践性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延伸方向和深度。美术造型基础课程受到艺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曾多次引起理论、方法等学术方面的讨论和实验性探索。对美术造型基础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可增加实践性和创造性。
引入创新理论培养模式和构建学生创新思想,以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是在原有基础课程上开发,为创新课程提供了可行性理论依据,可以将原有课程的本质进行深度的挖掘,不断创新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同时,在创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教学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和参照。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打破传统模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现有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创新课程应在教学模式中体现出空间的多维性、学生对创作的多样性、学生使用材料的技巧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适当安排艺术小组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意识,使学生独立、积极、自信地构建自己的艺术创作形态。实现基础课程教学成果产品化,如果造型基础产品化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果,那么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创新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探讨便是其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田力勇.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6-17.
[2]陶 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