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要求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城市社区之间,具有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共同体。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和再实践的过程, 本文从实践、主要经验、主要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反思等方面对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以及对我国整体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牡丹江;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反思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21.073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和再实践的过程,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时间短,但是早期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仍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经验以及启发和反思。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应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新型农村社区要求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城市社区之间,由相邻的农村地域人口实现集中、规模化居住,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一般具有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共同体。因此它要具备居民自治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社区文化功能。本文从实践、主要经验、主要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反思等方面对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1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总结
2015年,牡丹江市进一步修改完善5个城边镇、2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规划,2015年逐步完成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空间布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的地貌和自然条件,形成更为自然的村庄形态,避免单一的“千村一面”,引导农村土地实施适度规模的经营模式。11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分布情况是:海林市16个、宁安市16个、穆棱市15个、林口县15个、东宁县15个、阳明区11个、西安区6个、爱民区3个、东安区3个。
1.1基层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把城市社区开展服务思想经验引入农村社区,逐步完善基层管理制度,实现协调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基础性作用,协调解决社会综合性事务和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在维护社会安全、土地管理、经济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卫生环境管理、应对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协助政府行使职能,构建了功能完善、有序运行的社区组织系统。
1.2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村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得以借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活动场所的有利条件服务村民,改善农民文化娱乐环境。为了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物质和文化需求,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向农村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文教卫生、科技、社会保障、法律等多方面逐步提高完善。
1.3农村社会风气得到优良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把广播、网络、科学信息等媒介引进来,改变农民单一生活方式,带动农村社区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把开展文明社区、星级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农村社区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头脑,有效杜绝赌博、封建迷信和其他不良行为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生活新风尚。
2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反思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果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制约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反思如下。
2.1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单一
二元结构体制客观存在,多数农村社区仍处在“亦农亦居、非农非居”的特殊形态,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在农村社区,使用单一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社区管理办法仍延续以往的把基层政府视为管理活动中心,各种事务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分管负责。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分工不清、管理脱节、职能不明的困局。
2.2资金缺失导致经济发展力度不足
牡丹江地区自构建农村综合试验社区以来,鼓励和支持基层大胆创新,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在“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低于黑龙江省同期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低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0%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09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黑龙江平均水平的61%,与全国的差距约有2.1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约有5.6个百分点。
2.3居民思想观念认识薄弱,参与意识不强
一些居民未能在思想上真正地转变为“社区人”,没有形成农村社区认同,愿意社区为其提供的各种基础服务,而不愿承担义务和责任。在与之利益相关的事情面前,比如征地、拆迁等事项,有些人只顾一己之利而放弃公众利益,拆迁工作也多次因少数“钉子户”而被迫暂停,大大增加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因此只有将居民主题这个理念贯穿建设始终,加强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居民主题作用,才能迎来农村社区建设的大发展。
2.4土地、人才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农业基础薄弱是客观存在的,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明显,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原因是土地和人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不少村因为没有取得指标而无法启动集中居住区的建设,许多建设规划滞留在计划层面难以落实建设,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福利少、成长发展空间不足,存在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的普遍现象。因此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以此引入新思想和新动力。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不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集体资产和增强村民支持力度和参与热情,也要充分开发民间人力财力,为农村社区建设寻求每一份动力能源。
3结语
农村社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社区建设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发展能力水平相适应。一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从实际条件考虑,灵活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农村社区模式与规划布局;二是整合农村社区建设体系,调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实现农村全方位发展;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真正的建设主体,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让农民真正认识理解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从社会适应角度对农村社区建设实践进行考察和反思,只有通过构建完备公共基础设施、拓宽就业市场、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多渠道引进人才资源等才能激活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力,进而实现社区建设规划目标与实践结果的契合。
对牡丹江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与问题分析表明,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地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特点的模式。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和“导向明确、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体系。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要在顶层设计、调整“国家—社会”关系、重建社区的公共性以及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关于当前传统农业区农村就地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 理论导刊,2011(08):64-68.
[2]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J].云南农业,2014(8):8-9.
[3] 段红梅.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4(07):211-212.220.
[4]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J].社会学研究,2011(04 ):22-30.
[5] 黄平.导论[A]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05).
作者简介:张行三,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关键词:牡丹江;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反思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21.073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和再实践的过程,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时间短,但是早期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仍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经验以及启发和反思。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应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新型农村社区要求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城市社区之间,由相邻的农村地域人口实现集中、规模化居住,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一般具有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共同体。因此它要具备居民自治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社区文化功能。本文从实践、主要经验、主要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反思等方面对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1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总结
2015年,牡丹江市进一步修改完善5个城边镇、2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规划,2015年逐步完成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空间布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的地貌和自然条件,形成更为自然的村庄形态,避免单一的“千村一面”,引导农村土地实施适度规模的经营模式。11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分布情况是:海林市16个、宁安市16个、穆棱市15个、林口县15个、东宁县15个、阳明区11个、西安区6个、爱民区3个、东安区3个。
1.1基层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把城市社区开展服务思想经验引入农村社区,逐步完善基层管理制度,实现协调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基础性作用,协调解决社会综合性事务和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在维护社会安全、土地管理、经济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卫生环境管理、应对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协助政府行使职能,构建了功能完善、有序运行的社区组织系统。
1.2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村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得以借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活动场所的有利条件服务村民,改善农民文化娱乐环境。为了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物质和文化需求,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向农村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文教卫生、科技、社会保障、法律等多方面逐步提高完善。
1.3农村社会风气得到优良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把广播、网络、科学信息等媒介引进来,改变农民单一生活方式,带动农村社区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把开展文明社区、星级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农村社区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头脑,有效杜绝赌博、封建迷信和其他不良行为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生活新风尚。
2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反思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果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制约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反思如下。
2.1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单一
二元结构体制客观存在,多数农村社区仍处在“亦农亦居、非农非居”的特殊形态,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在农村社区,使用单一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社区管理办法仍延续以往的把基层政府视为管理活动中心,各种事务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分管负责。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分工不清、管理脱节、职能不明的困局。
2.2资金缺失导致经济发展力度不足
牡丹江地区自构建农村综合试验社区以来,鼓励和支持基层大胆创新,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在“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低于黑龙江省同期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低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0%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09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黑龙江平均水平的61%,与全国的差距约有2.1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约有5.6个百分点。
2.3居民思想观念认识薄弱,参与意识不强
一些居民未能在思想上真正地转变为“社区人”,没有形成农村社区认同,愿意社区为其提供的各种基础服务,而不愿承担义务和责任。在与之利益相关的事情面前,比如征地、拆迁等事项,有些人只顾一己之利而放弃公众利益,拆迁工作也多次因少数“钉子户”而被迫暂停,大大增加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因此只有将居民主题这个理念贯穿建设始终,加强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居民主题作用,才能迎来农村社区建设的大发展。
2.4土地、人才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农业基础薄弱是客观存在的,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明显,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原因是土地和人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不少村因为没有取得指标而无法启动集中居住区的建设,许多建设规划滞留在计划层面难以落实建设,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福利少、成长发展空间不足,存在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的普遍现象。因此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以此引入新思想和新动力。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不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集体资产和增强村民支持力度和参与热情,也要充分开发民间人力财力,为农村社区建设寻求每一份动力能源。
3结语
农村社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社区建设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发展能力水平相适应。一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从实际条件考虑,灵活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农村社区模式与规划布局;二是整合农村社区建设体系,调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实现农村全方位发展;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真正的建设主体,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让农民真正认识理解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从社会适应角度对农村社区建设实践进行考察和反思,只有通过构建完备公共基础设施、拓宽就业市场、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多渠道引进人才资源等才能激活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力,进而实现社区建设规划目标与实践结果的契合。
对牡丹江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与问题分析表明,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地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特点的模式。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和“导向明确、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体系。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要在顶层设计、调整“国家—社会”关系、重建社区的公共性以及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关于当前传统农业区农村就地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 理论导刊,2011(08):64-68.
[2]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J].云南农业,2014(8):8-9.
[3] 段红梅.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4(07):211-212.220.
[4]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J].社会学研究,2011(04 ):22-30.
[5] 黄平.导论[A]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05).
作者简介:张行三,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